徐州出過“九朝帝王”又是“五省通衢”,卻為何從沒王朝在此定都

江苏 76℃ 0
摘要:在我國有這麼一座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在此建立了“大彭國”,也是華夏九州之一,更是在1986年就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可謂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爆棚、知名度靠前,尤其是在皇帝故里和軍事戰爭方面頻繁登上歷史“熱搜”。然而,這麼一座名聲顯赫的古城,卻從未做過任何封建王朝的都城,哪怕是陪都、行都,這就是徐州。徐州,古稱“彭城”。

在我國有這麼一座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在此建立了“大彭國”,也是華夏九州之一,更是在1986年就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可謂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爆棚、知名度靠前,尤其是在皇帝故里和軍事戰爭方面頻繁登上歷史“熱搜”。

然而,這麼一座名聲顯赫的古城,卻從未做過任何封建王朝的都城,哪怕是陪都、行都,這就是徐州。

上圖_青州、徐州

“九朝帝王徐州籍”外加“兵家必爭之地”

徐州,古稱“彭城”。古代的徐州除了現在的江蘇省徐州市全境外,還包括今天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山東南部等部分地區,範圍要大得多。

徐州除了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之外更有一項著名的“特產”,那就是出過很多皇帝,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東吳大帝孫權、南朝宋代宋武帝劉裕、五代後梁太祖朱溫、十國南唐烈祖李晟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徐州沛縣,生於鳳陽)等其故鄉都是徐州,囙此又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譽。

對此,曾在徐州做過地方官的北宋文豪蘇東坡也不由的感歎道“漢高祖,沛人也;項羽,宿遷人也;劉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碭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數百里間耳,其人以此自負”。

上圖_蘇軾,世稱蘇東坡

除了出皇帝,徐州由於處於南北交通要衝,又是一馬平川的黃淮海平原覈心地帶,也是自古以外的“兵家必爭之地”,有史記載發生在徐州的較大的戰役高達數百起之多。

秦末項羽和劉邦就先後圍繞徐州展開多場大戰;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呂布、袁術等群雄豪傑圍繞徐州展開了血腥的拉鋸戰;明初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的軍隊也曾在此對決。

而到了近現代,由於徐州地處南北向的津浦線(天津到南京浦口)和東西向的隴海線(蘭州到連雲港)交匯處,其地位進一步提升。抗戰時期,中方在此與日寇展開血戰,雙方投入數十萬軍隊,史稱“徐州會戰”。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英勇善戰的60萬人民解放軍將士更是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區域一舉消滅了蔣介石的80萬大軍,取得了戰略性決戰的輝煌勝利,史稱“淮海戰役”。

然而,如此名聲顯赫的徐州,在歷史上除了東周時期的個別諸侯國和標榜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的項羽以外,卻沒有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哪怕是非大一統王朝或者割據政權在此定都,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上圖_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經過要圖

首先,徐州屬於四戰之地,基本上可以說是“易攻難守”

古代在選擇都城的時候,往往要從政治、經濟、地利、人文等多種因素加以考慮,其中地利的“安全性”又是重中之重。

比如南京,不僅有長江天塹,又有“龍盤(今南京紫金山)虎踞(今南京清凉山)”;洛陽雖然位居中原之地,卻依靠黃河天險,周邊太行山、伏牛山、嵩山等群山環繞;西安則“被山帶河,四塞為固”,既有黃河流域涇河、渭河等環繞,又有巍峨雄偉的秦嶺山脈構成了函谷關等天險要塞。

這些古都都是有名山大川緊密圍繞,在地形上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也就是所謂的“山川都會”。

上圖_標注處為黃河與淮河位置所在

而徐州則不然,其地處黃淮海平原,地勢平坦。儘管徐州附近也有很多“山”,但海拔都比較低矮(比如徐州雲龍山海拔142米,最高的大洞山不過海拔361米),遠遠稱不上“山巒疊嶂”之勢;而徐州附近的河流如泗水、大運河等雖然提供了便利的水運交通,但作為“天險”的價值則遠比不上長江、黃河這些大江大河。

所以,徐州既沒有山巒關隘可守,也沒有江河天險可依,從地利的角度來說存在著相當大的劣勢。比如東漢末年,劉備雖然一度佔據了徐州,但也很快就被曹操奪占,除了劉備當時實力有限外,也和徐州地勢有重要關係;而呂蒙則直接勸說孫權打消謀圖徐州的念頭,並認為即使攻佔徐州也很難守住。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有什麼帝王考慮在此建都。

上圖_三國徐州之戰形勢圖

其次,徐州處於“樹大招風”的交通要地,戰事頻繁

如果僅僅是“易攻難守”倒也罷了,但徐州恰恰又位於南北要衝之地,處於黃河和淮河之間,有“五省通衢”(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還有河北)的美譽。

徐州北上可進齊魯、南下可入江淮、西進可達中原、東出可觀滄海,這樣的位置,確實是兵家要地。尤其是在戰爭分裂年代,對於南方政權來說,可謂“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只有掌握了徐州一帶,才談得上進可謀圖中原,退可偏安一方,而對於北方政權來說,也只有掌握徐州,才可以獲得對南方的戰畧優勢從而進一步南下。在這種情況下,徐州戰事頻繁,也不足為奇。

對於統帥名將來說,這裡是理想的用兵動武之地;但對於帝王來說,這樣一個“樹大招風”的兵家必爭之地,安全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在此恐怕是連個安穩覺都睡不好,更不要說定都久居了。

上圖_洛陽的地理位置

再次,徐州的地理位置“完美錯過”了不斷遷移變化中的政治、經濟中心

歷史上,我國的政治中心呈現出一種自西向東轉移的趨勢(嚴格說是向東北方向移動),從地處西北關中地區的西安,再到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的洛陽、開封,再到地處河北地區(古代河北泛指今天的黃河以北到燕山山脈以南的區域,和今天的河北省存在差异)的北京(其中部分朝代面臨戰亂入侵也會將首都南遷,比如東晉定都南京,南宋定都杭州)。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經濟中心卻呈現出一種向東南方向移動的趨勢,特別是五代之後,南方的經濟水准全面超過北方,揚州、蘇州、杭州等地又逐漸發展成為經濟重鎮,上海更是在近代以來成為經濟覈心都市。然而,徐州卻因為地理位置“不幸”都與其失之交臂,無論離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都相距甚遠。

隨著時間的推移,徐州逐漸也只能成為一座偏向軍事用途和交通要地的功能性都市(這個影響一直到今天),而這樣的都市定位,對於建都來說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上圖_明嘉靖版《徐州府志》城池圖

最後,古代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意識也是徐州無法定都的重要因素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軍事的看法。畢竟打仗就意味著生靈塗炭、血流成河,一直被認為是“凶事”,而戰事頻繁的徐州,則更是“殺氣太盛”,顯然不是適合建都的“祥瑞之地”。

此外,雖然帝王們接二連三的出自於徐州,但帝王們同時也囙此“忌憚”徐州,總擔心這座“盛產皇帝”的地方會再出新的真龍天子威脅自己的統治,傳說朱元璋登基之後,就命令軍師劉伯溫赴徐州雲龍山一帶“斷其龍脈”,以試圖破壞徐州的“風水格局”。

所以出於對徐州的種種忌諱忌憚,也讓帝王們從心理上對徐州這座城市有所排斥,自然更不會定都在此了。

作者:楊上柳下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三國志》西晋陳壽著

〔2〕《讀史方輿紀要》明顧祖禹著

〔3〕《江蘇讀本》江蘇人民出版社葉兆言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