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中南社區的居民沈老伯80多歲了,患腦血栓10多年,行動不便。他家住四樓,因為沒有電梯,每次上下樓時,他需要一手拉著樓梯扶手、一手拄著拐杖,才能勉强撐住自己。但走個五六級臺階,他就要停下來歇會,瘦弱的老伴此時會在旁邊扶住他,防止他摔下樓梯。沈老伯擔心老伴太吃力,就將一根尼龍繩的一頭拴在樓梯扶手上,另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累時可以借助一下尼龍繩的力量。有一次,熱心鄰居看到沈老伯準備上樓,就叫來其他4比特鄰居合力將他抬上了樓。沈老伯與老伴感動不已,但從那次被抬上樓後,沈老伯就不太敢出門了,擔心自己會再麻煩到鄰居。
好消息是,沈老伯住的樓棟即將裝上電梯!今年以來,黃浦區將電梯加裝納入區領導“我為羣衆辦實事”基層聯絡點項目,優化加梯流程、做實羣衆工作,千方百計為加梯按下“快進鍵”。沈老伯所居住的中南社區加裝電梯最近捷報頻傳:今年7月第2部電梯啟用,還有7部電梯即將建成、正在施工或即將開工,算上2018年底裝上的第一部電梯,社區已實現加梯9部。
首部電梯加裝成了模範示範
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中南社區是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社區,多為六七層樓,當年作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的系統房,分配給科研人員。20多年過去了,曾經年輕力壯的科研人員都已兩鬢斑白,老年居民比例高達43%以上,加梯的呼聲非常高。
最先“吃螃蟹”的是18號樓。社區18號樓前,一部淡藍色的電梯“貼”在樓體外立面上,在七層樓之間上上下下。居民周同治用電梯卡在電梯按鈕前輕輕一刷,電梯門自動打開了。記者採訪時,住在一樓的王阿姨剛好走出來,她樂呵呵地說:“我們這部電梯裝得真好!不僅樓上居民方便了,我們一樓居民也受益。”
原先,一到七樓居民都要從樓棟大門進出,大門開開關關難免會有聲響;電梯裝好後,二樓以上居民直接乘坐電梯上樓,樓棟大門只有一樓四戶居民使用,聲響小多了。
“全樓居民都滿意,我們這部電梯發揮了很好的‘模範示範效應’。”作為居民代表,周同治全程參與第一部電梯的加裝,感觸頗深。18號樓內老年居民占比63%,其中一半是80歲以上老人,加梯首輪徵詢意願時,18號樓同意率幾乎100%。2017年,18號樓啟動加梯工作,28戶居民對於加梯心很齊,特別是一樓四戶居民很支持。
在街道黨工委、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下,每個樓層選出了一名居民代表,成立了18號樓“加梯工作推進小組”,與居委、街道幹部一起籌備加梯事宜。經過一番努力,2018年年底,電梯施工完成並正式啟用。
規範流程建立各方聯席會議
“由於當時全市加梯成功的案例不是太多,可借鑒的經驗也有限,18號樓實際上在加梯如何審批、費用如何分攤等方面的摸索上,花費了一些時間,也走過一些彎路。”高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胡錦豔回憶第一部電梯加裝過程說。
但18號樓的加梯過程啟發了屬地街道半淞園路街道:要讓加梯能提速,先要在流程上規範起來。
街道組織了加梯專業社會組織對18號樓加梯經驗進行了總結,在2019年率先出臺了加梯工作幾方面原則。“包括業委會要與業主簽訂加梯協定,建設費用等由業主商量確定、電梯運營後由物業公司接管、籌資設立電梯維修資金等等,希望這些原則能幫助其他樓棟加梯提速。”加梯專業社會組織——黃浦區幫儂加裝電梯促進中心負責人竺愛國說。
此時的上海也正在全市層面大力推動加梯工作,加梯審批流程等得到了大幅簡化。
看到18號樓的新電梯拔地而起,其他樓棟居民羡慕不已,加梯訴求更為强烈。
中南社區老年居民的情况,得到了黃浦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區領導“我為羣衆辦實事”的基層聯絡點,在區領導推動下,街道聯合黃浦區相關部門對中南社區的23個樓棟進行了評估,確定按照“成熟一幢、加裝一幢”的原則,推動具備加裝條件的樓棟率先加裝。
高雄居民區黨總支在社區建立起“加梯聯席會議制度”:由街道、區相關職能部門、居委、物業、業委會、加梯專業社會組織、協力廠商加梯公司、施工方等針對加梯中的各種問題,召開聯席會議,統籌協調解决。“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用制度化的手段讓加梯過程順暢起來。”半淞園路街道管理辦主任邊國良說。
靠細緻羣衆工作化解矛盾
推動加梯,最難的還是羣衆工作。隨後的8部電梯加裝,沒有一部的過程是一帆風順的,但靠著細緻的羣衆工作,一切都在慢慢化解。
25號樓是社區第二個加梯的樓棟,一上來就遇到了難題。25號樓是“錯層”結構,加裝電梯後,二樓居民仍要走8個臺階,才能到家。“我們獲益度不高,如果我們也要出錢,感覺不合理”,二樓居民對上門瞭解情况的樓組長吳文虎這樣說。
吳文虎覺得二樓居民說得有道理,“加梯嘛,本來就是商量著來的事情”。他先找到了三樓以上居民,對“是否加梯”達成了共識。大家一起商量辦法:結合實際情況,乾脆免除二樓加梯的費用,由樓上居民共同分攤。
難題迎刃而解。可貴的是,電梯加裝成功後,三樓以上居民給二樓與一樓每戶居民都送了電梯卡。“二樓鄰居有需要也可以乘乘電梯,一樓鄰居更可以坐著電梯到樓上來串門。”吳文虎說。
人心都是肉長的,羣衆工作做的就是人心的工作。“對反對的居民多一些理解,在不影響安全的情况下,儘量滿足他們的訴求,居民自然就不再反對。”胡錦豔說。
有底樓居民剛買房搬進來,就遇到了樓棟加梯,一時無法接受,在加梯公示上寫下“強烈反對”,並表示要“拿起法律作為武器”。胡錦豔與樓組長一起上門,瞭解情况,耐心解釋了加梯方向、電梯大小等問題,平復了這位居民的焦慮心情。
有底樓居民因樓上存在高空拋物問題,堅決不同意加梯。居委幹部與樓組長敲開一戶戶樓上居民家門,對他們說:“不能拋物,這是個人素養的體現。無論底樓居民最終是否同意加梯,高空拋物一定要杜絕。”在樓棟內,他們還張貼禁止拋物的文明倡議書。拋物現象沒有了,底樓居民心裡的疙瘩解開了,當他目睹老年居民下樓艱難,主動對樓組長說:“趕快給大夥兒裝個電梯吧。”
有底樓居民看到公示圖上的電梯無障礙坡道,經過他家北面窗戶前,表示反對,擔心會影響到他家隱私。居委幹部請來施工單位、設計師多次現場查看、重新規劃,並請他到現場,就新坡道的位置徵詢他的意見。這位居民最終表示認同。
“加梯,讓社區居民的關係更加融洽了。”吳文虎說,原來樓棟內很多居民彼此不太熟悉,但加梯後,大家熱絡起來。樓內有些居民愛畫畫、書法,他們商量著,能不能創建一個“書畫自治特色樓組”。
在完成首批具備加梯條件的樓棟加梯後,中南社區還將繼續探索推進其他樓棟的加梯工作。“接下來,我們將對社區環境進行整體規劃改造,在徵詢社區居民意見後,為那些現時沒有加梯空間的樓棟創造條件,讓社區老年居民都能享受到高品質的生活環境。”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