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島“豐”景好日子節節高

海南 94℃ 0
摘要:在海口美蘭區江東田園項目,農戶展示剛收割的水稻。在定安縣龍湖鎮的一家油茶加工廠內,工人們在晾曬油茶果。在澄邁縣福山鎮龍鳳村,村民們將採摘回來的南瓜裝車,運往全國各地銷售。海口市雲龍鎮的三十六曲溪濕地公園內,稻田金黃。在希望的田野上,喜看稻菽千重浪。9月23日,秋分時節,我們將迎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在海口美蘭區江東田園項目,農戶展示剛收割的水稻。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通訊員 王聘釗 圖/文


在定安縣龍湖鎮的一家油茶加工廠內,工人們在晾曬油茶果。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在澄邁縣福山鎮龍鳳村,村民們將採摘回來的南瓜裝車,運往全國各地銷售。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口市雲龍鎮的三十六曲溪濕地公園內,稻田金黃。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編者按

在希望的田野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金秋九月,處處五穀豐登、瓜果飄香,豐收的畫卷在瓊州大地鋪陳開來。

9月23日,秋分時節,我們將迎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本報推出“慶豐收感黨恩——關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跨版報導,通過農民、漁民、新農人、村支書等人的視角,展現廣大農民共慶豐年、分享喜悅的好“豐”景,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凝心聚力。敬請關注!

海口紅旗鎮墨橋村村民鄧景忠:

稻花香裏說豐年

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山村,從水稻田葉尖剔透的露珠上開始蘇醒。9月22日一大早,海口市紅旗鎮墨橋村,65歲的鄧景忠和往常一樣,頭戴草帽,脚上穿著沾滿泥巴的塑膠靴子,在稻田裏來回“巡邏”,察看水稻長勢。

眼下,正是水稻抽穗的時節,鮮綠的稻稈及腰高,穗粒圓潤飽滿。陽光下,老農人被曬得黝黑的臉上,藏在皺紋裏的笑容顯得格外耀眼。

“再過20天我這13畝水稻就要收割了!”鄧景忠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水稻一年種植兩造,今年5月剛剛收割一茬,公司以1元/斤的價格收購。“算下來,我們種植水稻一年的收入大概有3萬元,這讓我覺得心裡踏實!”

9月23日,將迎來第四届中國農民豐收節。豐收的意義,對於眼前這位老農民來說,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生變化。

墨橋村有近8000畝水田,灌溉設施完備,土地肥沃,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是遠近聞名的“糧倉”。但是,前些年,由於種植水稻經濟效益不高,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讓不少土地撂荒。

2019年,墨橋村和海南昇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5500畝生態優質水稻訂單,由公司免費給村民發放1.4萬斤稻種,企業統一回收銷售,以“企業+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方式佈局產業鏈,打造“瓊山福稻”品牌。

“現在村裡的水稻有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又有公司收購,村裡基本上沒有撂荒地。”鄧景忠高興地說,以前,水稻的畝產量才幾百斤,一家人能填飽肚子就是豐收。如今,水稻的畝產量不斷提高,“我是親眼看到了水稻畝產從800斤到1000斤,再到如今的2000多斤。聽說,這片試驗田會達到3000斤!”

鄧景忠所說的試驗田,正是在墨橋村種植的——袁隆平院士團隊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超高產栽培技術示範”項目,面積35畝。他還是這片試驗田的“管理員”,日工資120元,這兩個月農忙,他的“月薪”近3000元。

“聽科研人員說,這個高產水稻如果試驗成功,就可以推廣到全國各地!到那時,全國人民都可以嘗到我們的福稻,我覺得這個豐收的意義更大哩!”鄧景忠期待地說。

(海南日報海口9月22日訊)

三亞育才生態區馬腳村村民董偉鋒夫婦:

勤勞種出“致富果”

海南日報記者 李豔玫

這是一片8畝左右的果園,裡面種植近500棵諾麗果樹,大小不一的果子掛滿枝頭。

9月22日一早,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馬腳村村民董偉鋒與妻子董永燕早早來到諾麗果園,開始新一天的忙碌。

每個月,董偉鋒和妻子都會採摘新鮮果實,這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刻。而如今他們的幹勁更足了——9月15日,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三亞會場活動在天涯區檳榔村舉辦,董偉鋒捧回了“藝員農民”證書,一家人臉上都笑開了花。

“對我們來說,這是肯定,也是一種激勵。以後,我們夫妻倆要更加勤奮,多學科技,將諾麗果種好。”董偉鋒說,不僅要將自家的諾麗果管理好,還要帶領其他村民一起種好,共同致富奔小康。

對於董偉鋒家來說,諾麗果就是“致富果”。“諾麗果易種植、產量高,收益也不錯。依靠它,每年有七八萬元收入,行情好時能達到10萬元。”董永燕說。

2017年,馬腳村定點幫扶企業啟動精准幫困扶貧計畫項目,將諾麗果樹苗免費發放給37戶村民,鼓勵村民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種植諾麗果樹,以此拓寬農民增收通路,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董偉鋒夫婦是村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們2017年起種植諾麗果,2018年開始有收成。董偉鋒算了一筆賬:“起初,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收入。隨著科技提高,產量也新增,按照每棵每月產果20斤算,除去成本,每月大概收入七八千元。”

種了4年諾麗果,董偉鋒也成了土專家。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作為高效熱帶作物,諾麗果管理簡單,病蟲害少,半年就可結果,年畝產可達到8000斤左右,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摘。“待諾麗果成熟後,幫扶企業會向我們收購諾麗果,用來製作諾麗果酵素等系列產品。”

“過去,他喜好喝酒,無所事事,如今,他成了諾麗果種植專業戶,還當起‘老師’,傳授種植技巧。”董永燕說,種植諾麗果後,董偉鋒變得勤快、踏實、肯幹。

“諾麗果豐產豐收,家裡也添置了新傢俱、新家電,日子越過越紅火。”董永燕說。(本報三亞9月22日電)

白沙新高峰村村民符國華:

搬出深山生活甜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這個月剛收完一輪芹菜,天氣轉凉了,下月就要開始種植紅托竹蓀了!”9月22日上午,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菌菇種植基地,基地首長符國華正在忙著安排村民們鬆土、起壟,並逐一檢修遮陽大棚等設施。

在室內大棚種植芹菜,看似並不划算,但聽完符國華一番娓娓道來,海南日報記者覺得“值得”。

“芹菜根系較為發達、耐旱,有利於改良土壤,對接下來輪作紅托竹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符國華說。

菌菇(紅托竹蓀)種植是新高峰村集體經濟第一份產業。紅托竹蓀不僅富含蛋白質,還含有20餘種胺基酸,具有較好的食補功效,近年來每斤售價為50元至100元,且市場行情持續走俏。

隨著整村生態搬遷的實施,年過五旬的符國華與其他百餘戶村民一起,從位於海南鸚哥嶺腹地、距離白沙縣城約60公里的南開鄉高峰村,搬到了位於牙叉鎮新建成的新高峰村。家家戶戶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兩層民居,過上了新生活,也鼓足幹勁開始嘗試發展新產業。

去年底,在白沙有關部門的幫扶下,新高峰村引進優質農企,以“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投入資金建設占地50餘畝的菌菇種植基地,共設定9個室內大棚以及橡膠林下1個簡易棚,並雇請了符國華等8名村民當固定工人負責日常管護事宜。經過多輪培訓,符國華成為菌菇種植基地的首長。

“這種菌菇喜歡陰涼,夏季高溫並不適合種植,剛好輪作一下其他蔬菜,能讓土壤實現生態修復,為接下來種植紅托竹蓀做好準備。”符國華介紹,今年7月至9月,工人們在這裡零散種植了不少芹菜,喜獲數千斤收成。

截至目前,該基地共計收成紅托竹蓀1萬餘斤。“以前在深山活了大半輩子,只懂得割膠,哪裡懂得種植菌菇。”談及如今的產業發展,符國華感慨道。

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按照生態搬遷補償協定,白沙有關部門已為每位村民就近補償10畝可開割的橡膠,搬遷新居將近一年來,大夥住上了新房子,產業發展也是蒸蒸日上,他對於靠勤勞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也越來越足了。(本報牙叉9月22日電)

儋州市大成鎮新風村黨支部書記陳乾麗:

美麗村莊產業興

海南日報記者 林書喜

9月22日,走進儋州市大成鎮新風村,只見村道乾淨整潔,村裡古樹參天,風景怡人。

“自從村裡的民宿開業後,每個節假日都有遊客前來入住。”新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乾麗說,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村裡的民宿客房爆滿,還帶動了農家樂的收入。

這是新風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喜人成果。近年來,新風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為該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陳乾麗說,為了改變村莊落後的面貌,以農旅融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村黨支部多方協調資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動員村民投工投勞,完成農村道路、供電供水、照明設施、垃圾收集、汙水處理設施、田洋整治、人居環境整治等11個民生工程項目建設。

脫貧致富奔小康,不僅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更要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村黨支部堅持扶志扶智,轉變貧困戶‘等靠要’思想,以脫貧致富電視夜校為主,輔以開展就業培訓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增强貧困羣衆自我造血的內生動力。”陳乾麗說。

“我們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1戶870人,通過檳榔種植、筍殼魚養殖、生態猪養殖、生物質顆粒生產等4個扶貧產業項目,已全部實現脫貧。”對於村裡的脫貧戶情况,陳乾麗如數家珍。

他說,除此之外,村“兩委”還積極聯系碧桂園海南區域,建設“花語新風”民宿,項目建成後於2020年8月無償捐贈給新風村集體,現時由儋州市鄉村振興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管理,村集體一年可獲得59萬元的經營收益。同時,村委會還委託海南富森木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發展生物質顆粒產業項目和農林三剩物熱解發電項目,委託海南賢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發展百香果種植產業項目等,不斷夯實村集體經濟的基礎。

近幾日,陳乾麗正在儋州市濱海新區參加為期5天的全市農村(社區、農墾區)黨組織領頭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暨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培訓班學習,他希望通過培訓,給自己“充電”,更好地引領鄉村發展。他希望,村裡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休閒旅遊,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迎來大“豐收”。

(海南日報那大9月22日電)

樂東望樓港社區黨支部書記符天友:

年年有魚“曬”幸福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楠

金秋九月,正是農忙季節,還未走進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望樓港社區,便聞到一陣陣魚幹的香味。社區內,一派忙碌的場景,趁著天氣晴好,漁民們將打撈來的新鮮小銀魚進行晾曬,晾曬網上、房前屋後,家家戶戶的空地都被一排排魚幹鋪滿。

經過陽光的洗禮,一筐筐曬好的魚幹會被送到位於社區內的加工點。近200平方米的空間中,烘乾車間、加工車間、包裝車間、冷凍儲存室一應俱全,工作人員正加緊工作,不時有漁民進出,帶來沉甸甸的魚幹。

9月22日早上9時許,望樓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符天友同往常一樣來到加工點,查看魚幹的品質。

“打撈上的魚蝦,經品牌化包裝後,價格比原本翻了一倍。”在加工點,符天友和工人們一同忙碌。他說:“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中秋假期車間仍正常運行,有工作人員值守,確保能第一時間將送來的魚幹進行加工。”

和如今的熱鬧不同,2004年以前,望樓港社區還是個小漁村。當地的村民靠出海打魚謀生,雖然有幾百艘漁船,但捕獲的大多都是賣不上價的小魚小蝦,漁民收入普遍不高。

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符天友將目光轉向了魚產品深加工。2018年,符天友和其他幾名黨員幹部自掏腰包,帶頭出資12萬元建設廠房,購置設備。在樂東縣政府的支持下,他們獲得專項扶持資金50萬元,成立了“社區控股+黨員幹部參股”的集體企業海南望樓港海產品實業公司。2019年,通過與海南宏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望樓港的魚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得以銷往全國各地。

不僅如此,望樓港社區還盤活了社區內閒置土地、房屋等資產,辦起了量販店、漁家樂、歸港民宿,打造樂東水產養殖和漁業旅遊培訓基地。

“現在已經有人預定國慶期間來這裡住宿了。”符天友的語氣中有藏不住的喜悅,“望樓港的人們拿著一筐魚去換一筐米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符天友說,接下來,望樓港社區還將利用好自身的漁港資源,推進望樓港二級漁港陞級改造項目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地,規劃發展休閒漁業,打造農旅融合、休閒漁業的新市場,新增社區居民的幸福感。

(海南日報抱由9月22日電)

文昌返鄉創業大學生林健樂:

電商拓路富農家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9月22日清晨,文昌市會文鎮鳳會村老林農莊的蓮霧果園裏,湧進一撥來自海口的年輕人。他們一邊深呼吸著田園清新的空氣,一邊忙著在蔥綠的果樹旁取景、拍攝。一旁果園的主人——66歲農民林日鋼笑得合不攏嘴。

“自從阿樂回村,我的蓮霧就從不愁賣,還常常有人慕名來參觀。”林日鋼開心地說道。

林日鋼口中的“阿樂”,原名林健樂,是一名“80後”返鄉創業的大學生,2017年發起創辦文昌市網商協會,此後自費拍攝了數條視頻短片,在網上文宣推介家鄉風土人情,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

鳳會村臨近官溪溫泉,得益於天然溫泉水的滋養,當地蓮霧、荔枝等農產品有口皆碑,品質出眾。

“酒香也怕巷子深嘛!”鼻樑上架著一副近視鏡的林健樂,言談舉止斯文,但由於經常穿梭於田間地頭,原本白皙的皮膚已經曬成了棕色。他說,返鄉創業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他深知農民的辛苦,就想用自己所學,幫助親人和家鄉父老。互聯網時代,通過“觸網”拓寬農產品銷路,並帶動鄉村旅遊業發展,是他探索出的一條成功之道。

為達到好的推介效果,阿樂常常走進果園,站在鏡頭前,開通視頻直播,讓網絡另一端的消費者及時看到果園實景和採摘的過程。

“瞧,這就是溫泉果地的蓮霧,大個,咬一口……嗯,超多汁,脆爽甘甜……”鏡頭前的阿樂,頭戴草帽,肩掛擦汗的毛巾,仿佛一名富有管理經驗的老農,他口齒伶俐,一邊展示成熟的果子一邊吃了起來,讓人忍不住想要“剁手”下單。

當然,除了直觀的展示,林健樂還深入瞭解當地民間習俗,將傳統文化融入他精心剪輯的文宣視頻,濃濃的鄉土氣息傳遞著家的溫暖。

在阿樂的幫助下,產自老林農莊的黑金剛蓮霧供不應求,50畝果園也成為遠方來客遊玩的熱門打卡地。

“不止蓮霧,還有其他農戶的荔枝,阿樂一季就實現了100多萬元的成交額。”林日鋼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今年村“兩委”換屆,阿樂被村民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海南日報文城9月22日電)

上半年海南農業生產總體穩定

上半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82.77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5%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以2019年上半年為基期,兩年平均增長4.1%

全省種植業產值同比增長5.3%

兩年平均增長6.0%

拉動農業產值增長3.0個百分點,是農業增長的主動力

全省林業產值

同比增長1.6%

全省畜牧業產值

同比增長8.9%

漁業產值同比增長7.5%

兩年平均增長2.8%

省農業農村廳資料顯示

受伏季休漁期和水產養殖清退工作影響

上半年全省水產品產量75.33萬噸

同比增長7.0%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