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戰百餘次,營以上指戰員近全部殉難,紅十三軍是一座血染的豐碑

浙江 75℃ 0
摘要:在中國軍史上,曾經存在過兩支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隊伍,它們分別是浙南的紅十三軍和紅一方面軍的第十三軍,今天要介紹的是浙南紅十三軍。5月初,浙南紅軍遊擊隊攻下永嘉縣楓林鎮後,在“勉園”宣佈正式成立紅十三軍,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傑,軍部設在永嘉縣五尺村。紅十三軍軍部成立後,以各地遊擊隊為基礎,先後建立了3個團。9月9日,紅一團又乘勝襲擊永嘉甌渠。

在中國軍史上,曾經存在過兩支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簡稱紅十三軍)的隊伍,它們分別是浙南的紅十三軍和紅一方面軍的第十三軍,今天要介紹的是浙南紅十三軍。

紅十三軍的創建

1929年,浙南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自然大灾荒,溫州地區所屬6縣饑民達40萬以上,而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卻有增無減,農村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農民武裝暴動風起雲湧,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

1930年1月,黨中央派曾參加過北伐戰爭、留蘇歸來的永嘉人金貫真巡視浙南。2月初,金貫真在里安肇平垟召開了中共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决定在永嘉西楠溪、平陽江南一帶組建紅軍,開展遊擊戰爭。

2月28日,金貫真巡視浙南後給黨中央寫了1.5萬字的報告,指出由於灾荒影響,浙南有向武裝暴動方向發展的趨勢。3月初,中央軍委派曾擔任黃埔軍校教官的另一個永嘉人胡公冕來浙南領導武裝鬥爭。

胡公冕等人到達浙南後在永嘉黃皮寺將農民武裝進行綜合,成立浙南紅軍遊擊總指揮部,胡公冕任總指揮。這使浙南武裝鬥爭出現了新局面,原來分散的農民武裝,有了統一的指揮。

3月下旬,金貫真赴上海向黨中央彙報工作,黨中央根據浙南武裝鬥爭情况,於3月31日發出《致浙南的信》,訓示正式組建紅軍和成立中共浙南特委。

為貫徹中央訓示,金貫真回到溫州,於4月中旬召開永嘉中心縣委第五次擴大會議,會上决定:“溫州遊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一獨立團,台州遊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二獨立團,永康遊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三獨立團。”

4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訓示:“以後各地已組織的正式紅軍,一切指揮權完全統一於中央軍委……地方的赤衛隊遊擊隊及一切地方性的武裝,均應漸次集中組織為紅軍。”

5月初,浙南紅軍遊擊隊攻下永嘉縣楓林鎮後,在“勉園”宣佈正式成立紅十三軍,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傑,軍部設在永嘉縣五尺村。

紅十三軍軍部成立後,以各地遊擊隊為基礎,先後建立了3個團。

紅一團是1930年5月與紅十三軍軍部同時宣佈成立的,最初由永嘉西楠溪30多支紅軍遊擊隊整編而成,團長雷高昇,政委金國祥。不久,里安遊擊隊500多人,黃岩、仙居遊擊隊各200多人,青田和縉雲兩地的部分遊擊隊200多人等編入紅一團。紅一團共計3200多人,是紅十三軍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强的一個團。

紅二團是以台州地區的溫嶺塢根遊擊隊為基礎,於同年7月成立,團長柳苦民,政委趙勝,並由趙勝和柳苦民、程順昌、葉勉秀、趙裕平組成紅二團團委。指揮部設在塢根洋呈村,全團約1200人。

紅三團由永康、縉雲、仙居的遊擊隊共1500多人於同年7月整編而成。程仁謨(後叛變)任團長,樓其團任政委,全團有各式槍支900多支,土炮4門,手提機槍4挺,是紅十三軍3個團中武器最精良的一個團。

5月23日,中央軍委就紅十三軍的組建等問題發來訓示:“中央决定你們成立第十三軍的基礎,將現有的三團擴充為三師的前途”。囙此,紅十三軍下屬的3個團,在以後的活動中也曾同時使用過“師”的番號。

1930年6月,根據黨中央訓示,直屬黨中央領導的浙南特委成立,有力地配合了紅十三軍的鬥爭。

紅十三軍和浙南特委的成立,標誌著浙南地區的革命鬥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紅十三軍的主要武裝鬥爭

紅十三軍成立後,在中央提出的“赤化浙江”思想指導下,把攻打中心城鎮作為主要的軍事行動目標。

紅一團為了擴大遊擊區域,補充武器和給養,策應閩北農民暴動,决定攻打里安和平陽縣城。1930年5月15日,胡公冕、雷高昇率領900多人從永嘉錶山出發,途經青田平橋時,擊潰國民黨省保安隊兩個連。進入里安縣境後,襲擊了陶山鎮警詧所,奪取了全部武器。

當晚,雷高昇等7人秘密進入里安縣城佈置內應。後因與城內的聯絡中斷,只好放棄攻打里安。紅一團沿途文宣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發動群眾懲辦土豪劣紳,將沒收的糧食、浮財分給貧苦農民,許多農民紛紛加入紅軍。24日上午,紅一團在平陽、里安農民赤衛隊1000多人的配合下,攻進平陽縣城,收繳了駐在南門土地堂稽查隊的槍支,佔領了縣政府,並砸開監獄釋放了被關押的羣衆。

紅一團佔領縣城後,很快遭到國民黨軍的瘋狂反撲。紅軍和赤衛隊浴血奮戰到下午3時撤出戰鬥,犧牲192人。當時的《上海報》和蘇聯《真理報》都有關於這次戰鬥的報導。

攻打平陽之前,金貫真到平陽部署戰鬥及做國民黨軍策反工作,在返回的路上,於5月20日在溫州城內被捕,當晚犧牲。胡公冕在攻打平陽後,鑒於鬥爭形勢和幹部奇缺的情况,去上海向中央軍委彙報工作,軍部交由政治部主任陳文傑負責。

攻打平陽失利後,紅一團人數銳減,士氣低落。後來經過浙南特委發動的“擴大紅軍”運動,紅一團又重新發展到3000餘人,並攻下李茅十三地,鎮壓了團練頭子李明錢,於是紅軍勢力複振。

6月25日,紅一團與黃岩農民武裝600多人在中隊長徐定奎率領下,與一支黃岩農民武裝會合,準備奪取海門國民黨駐軍的槍械,但在溫嶺塘嶺附近遇國民黨軍攔截,戰鬥不利,决定返回永嘉。27日,部隊途經樂清大荊隘門嶺時,遭到樂清大荊反動民團的伏擊。紅軍和農民武裝在血戰後,除極少部分突圍外,其餘在戰鬥中犧牲或被俘。

從28日起連續3天,大荊民團頭目蔣叔南在大荊小山頭設立“公堂”,對被捕的紅軍指戰員和窮苦農民逐一進行審問後,拉往大荊炭場(今大荊小學操場)槍殺,或採用剖腹、剜心、砍頭、剁脚等手段殘殺。隘門嶺戰鬥及這次屠殺中,紅軍和農民羣衆共有470人被殺害。

為擴大紅軍聲勢,8月下旬,紅一團决定向西攻打縉雲縣城。縉雲是個山城,要攻入縣城,必須通過橫跨好溪的鐵索橋。為迷惑國民黨守軍,紅軍佯言在攻處州,以麻痹縉雲守軍。

30日,陳文傑和雷高昇率900餘人從永嘉與縉雲交界的上董村出發,第二天拂曉到達縉雲縣城南郊。紅軍當即發起强攻,攻克縉雲縣城,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國民黨縉雲縣長弃城而逃,紅軍在城內四處張貼標語,開展宣傳活動,將沒收的鹽、布匹、銅元分給窮人,還籌建蘇維埃政權。由於周邊大批敵人分幾路向縉雲逼近,4天后紅軍主動撤離縉雲縣城。

9月9日,紅一團又乘勝襲擊永嘉甌渠。甌渠距溫州城30公里,駐有省警衛部隊1個連和地主武裝,並築有碉堡。西溪土豪劣紳認為此地安全有保障,攜全家及契據借約財物等搬移至此。

國民黨守軍懾於紅軍攻克縉雲的聲威,不戰而逃。紅軍兵不血刃佔領甌渠,沒收了地主豪紳的大量浮財,燒毀了地主房屋,然後回永嘉錶山。

紅軍連克縉雲、甌渠,一時聲勢大振。溫州全城戒嚴,城內“無論日夜,禁止演劇,燃放爆竹”。

對浙南紅軍這兩次大捷,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都及時作了報導。

紅軍離開甌渠後,國民黨軍在甌渠“清剿”報復,100多名羣衆慘遭殺害。陳文傑留在上董村養病,被叛徒出賣遭捕,於9月20日在溫州犧牲。

紅一團襲擊甌渠後回到永嘉錶山整訓,此時中央軍委應胡公冕的要求,派從蘇聯學習歸國的軍事幹部楊波等5人隨胡公冕到紅十三軍工作,擔任軍部參謀和教官。

紅十三軍從各部抽調青年100多人建立軍部直屬教導隊,進行培訓;調整補充紅一團,將紅一團編為3個縱隊,分別由雷高昇、胡協和、謝文侯負責,並計畫在永嘉、黃岩邊界的黃山一帶建立遊擊根據地。

為了向台州所屬地區發展和解决部隊給養,軍部决定攻打黃岩烏岩鎮和黃岩縣城。9月20日,胡公冕、雷高昇率領紅一團700餘人從錶山出發,21日抵黃岩寧溪與戴元譜領導的黃岩紅軍遊擊隊會合,並於當日順利佔領烏岩鎮。當夜,國民黨部隊大批向烏岩合圍,紅軍决定放弃攻打黃岩縣城,撤回永嘉西楠溪。

在紅一團攻打中心城鎮的同時,紅二團也在溫嶺、玉環、樂清、天臺等縣的邊境進行大小30多次戰鬥。在紅二團成立前,即5月初,國民黨四十五師駐樂清大荊一個連因發不到糧餉發生嘩變,表示要投靠塢根遊擊隊。遊擊隊趕到樂清大荊接收,不料這支降軍又暗中受大荊反動民團蔣叔南的唆使,實施假投降,在行至葉藤嶺時突然向遊擊隊開槍,葉景泰和12名戰士猝不及防,當場犧牲。

6月7日,國民黨軍圍攻塢根,團長柳苦民指揮部隊從拂曉開始戰鬥了5個多小時,後退至附近海島。玉環縣茶頭村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築有工事,是國民黨對付紅二團的一個重要據點。7月8日,柳苦民、程順昌率紅二團200多人,拔掉了茶頭據點。7月10日和9月15日,紅二團又兩次在塢根擊潰國民黨軍的“進剿”。

紅三團成立以後,分散活動於永(康)縉(雲)仙(居)交界地區。他們到處張貼宣傳標語,打擊土豪劣紳,收繳武器,努力擴大遊擊區域。8月,部隊先後在縉雲金竹、唐市和永康方山口、銅山嶺等戰鬥中,殲敵數十人,繳獲槍支60餘支。9月5日,紅三團攻打壺鎮受挫,犧牲34人。

此後,國民黨浙江警衛七團和縉雲、永康民團對遊擊中心區域進行殘酷“清剿”,1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羣衆慘遭殺害。在此情况下,樓其團、錢雙全、王振康等紅軍領導人只得各率領部分紅軍在縉雲、仙居、永康邊境堅持鬥爭。

紅十三軍主力的解體

金貫真、陳文傑的犧牲使紅十三軍的軍部名存實亡。黨中央先後派遣黨的六大代表嚴樸,紅三軍、紅四軍政委兼中央軍委委員潘心元,紅十四軍軍長兼政委李超時等人到浙南,力圖全面恢復紅十三軍,但都沒有成功。

1931年下半年,雷高昇等率領紅一團在溫州、台州邊境頻繁地進行遊擊活動,國民黨視之為心腹之患。1932年1月,國民黨“溫臺剿匪指揮部”集中2000多人,將紅一團圍困在不到200平方公里的人烟稀少,且極度貧窮的少橫坑一帶山林中,靠野菜野果充饑,使紅軍陷入極端的困境。

此時,國民黨把單純的軍事“圍剿”改為“剿撫兼施”,對雷高昇部“設計誘緝”。他們矇騙紅軍的一些親友、老師、同學進山遊說,讓紅軍下山改編為“永嘉巡緝隊”,許諾給予撤銷通緝令,可以獨立駐紮在岩頭,不予分散,發給鈐印等條件。

開始時雷高昇堅決拒絕,後在強敵壓境,糧彈短缺,迴旋餘地日益縮小的情况下,為保存力量待機再起,决定率部下山。

5月23日,雷高昇率70餘人按約定來到永嘉岩頭東宗祠堂,遭國民黨軍誘殺,戴元譜等22人當場犧牲,雷高昇等7人被捕,其餘逃散。雷高昇等被押往溫州後英勇就義。

這就是國民黨製造的“岩頭事件”,標誌著紅十三軍主力的解體。此後,紅十三軍進入各餘部艱苦堅持鬥爭時期,黨和紅軍遊擊隊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紅十三軍的重要意義

紅十三軍是當時中央軍委正式列入序列的全國14支紅軍之一,鼎盛時期人數達6000餘,足迹遍及溫州、台州、麗水、金華4個地區所屬20餘個縣,浴血奮鬥四年多(餘部堅持鬥爭長達十年之久),大小戰鬥100餘次,沉重中地打擊了當地國民黨和封建豪紳勢力,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紅十三軍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敵人“圍剿”中央蘇區和閩浙贛根據地的兵力;在浙南人民中文宣了黨和紅軍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為後來粟裕、劉英率領紅軍挺進師入浙,創建浙南遊擊根據地,為浙南創造“14年紅旗不倒”的光輝範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在紅十三軍鬥爭的年代裏,浙南1700多名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營以上指戰員和中共浙南特委主要領導成員大部殉難。

他們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在監獄裏,鐵骨錚錚,堅貞不屈;在刑場上,視死如歸,正氣凜然。

紅十三軍是一座血染的豐碑,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敬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