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李自成大軍壓境,崇禎皇帝為什麼選擇上吊而不是南遷?

北京 128℃ 0
摘要:崇禎上吊事件發生在西元1644年4月25日,這一年是中國歷史大轉折的一年,在這一年,明朝滅亡,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就是山海關大戰,清軍入關,由此開啟了滿清對中國的統治。其實崇禎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要說到崇禎為何寧願上吊自殺也不南遷,還要從這一年李自成進京事件說起。最後周遇吉傷亡殆盡,自己也出城與李自成大軍力戰而亡。4月22日,李自成到達北京開始攻城,到4月25日攻下北京城,崇禎上吊於煤山。

崇禎上吊事件發生在西元1644年4月25日,這一年是中國歷史大轉折的一年,在這一年,明朝滅亡,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就是山海關大戰,清軍入關,由此開啟了滿清對中國的統治。

其實崇禎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他在臨死的時候說“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其實他到死了的時候還沒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走到哪一步,用一句話來形容崇禎最為恰當不過,“笨蛋之所以是笨蛋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笨蛋”。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崇禎的臣子都是他自己選出來的,性格剛烈的袁崇煥被他殺了,虛與委蛇的周延儒被他殺了,忠貞不二的孫傳庭被他逼迫出戰戰死了,文韜武略的洪承疇被他强令出戰最終投降了,請問他要什麼人呢?能力强的?能力弱的?性格好的?性格不好的?不管是什麼人他其實都用不好。

1644年這一年事情太多,變化太多也太快。要說到崇禎為何寧願上吊自殺也不南遷,還要從這一年李自成進京事件說起。

李自成進京1644年3月1日,李自成開始東征北京,由於在前一年的戰爭中李自成消滅了明軍在關內的最後一支主力——孫傳庭部,此時的明軍在關內已無能戰的主力部隊,囙此一路勢如破竹,到3月13日的時候短短12天就從陝西一路攻下了太原。

▲李自成起義是我國古代農民起義的最高潮

在太原休整了8天后,在陝西代州遇到了明朝周遇吉的頑強抵抗,雙方大戰十來天周遇吉兵微將寡,退守武寧關(今山西武寧境內)。最後周遇吉傷亡殆盡,自己也出城與李自成大軍力戰而亡。此戰李自成軍隊陣亡過萬,手下有四員大將戰死,打的李自成一度發瘋,也讓李自成萌生了退兵的想法。不想到了晚上突然來報,大同總兵向他請降。此後李自成大軍就一路順利地打到了北京,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明軍的抵抗,皆望風而降。4月22日,李自成到達北京開始攻城,到4月25日攻下北京城,崇禎上吊於煤山。

整個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戰役,從當年3月1日開始到4月25日結束,歷史不到2個月。

那麼從李自成出兵開始到北京城陷落的不到2個月的時間裏,崇禎就沒有出路嗎?其實出路是有的,一共有三個。

崇禎的出路之一,與清廷議和1642年結束的松錦會戰,以明軍的慘敗而告終,明軍當時最後的一支13萬人的精銳部隊在此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這就使得在關外實際上明軍已無力對抗興起的滿清,當時明朝內部就有了與滿清議和的建議。

那麼對於當時滿清的統治者皇太極來說他會接受議和麼?實際上是非常希望接受議和的。關外的滿清雖然擁有人參、貂皮、東珠等珍貴的土特產,但是廣大區域天寒地凍,許多滿族人並不從事農耕,所以糧食布匹之類的不能自給。在滿清與明朝開戰之前,他們的生活必須品是通過與明朝的貿易來維持的,開戰之後也只能通過戰爭來維持生活。根據歷史記載,皇太極也曾經多次向明朝表明了求和的意願,至少表達了10次以上。皇太極心裡很清楚,通過戰爭來解决生活必需品不如通過貿易來解决,這也是為什麼每次滿清與明朝大戰獲勝之後都主動求和的原因。但是明朝君臣接受了五百年前“靖康之耻”的教訓,都不願意去當“秦檜”,如果誰提出議和那肯定是要上綱上線的。特別是袁崇煥被殺以後,就更是沒人敢提了。

▲其實皇太極也非常想與明朝達成和議

松錦會戰之後,崇禎曾經問過首輔大臣周延儒,而周延儒知道崇禎的秉性,從不肯為臣子擔擔子,遇到事情肯定會甩鍋,便裝糊塗,始終不表態。後來崇禎就找到了兵部尚書陳新甲,命他與滿清議和,讓他“便宜行事”。於是陳新甲就派出了一百人的代表團赴滿清展開了談判。對此皇太極非常重視,他專門安排大臣出城三十裏迎接,接待規格極高,基本天天都是宴席招待。

為了確認明朝是不是真心議和,皇太極還請教了洪承疇核對筆跡是不是崇禎的筆跡,在得到了洪承疇肯定的回答後才開始了非常認真的談判。為了營造談判的良好氛圍,皇太極命令前線的軍隊馬上停火。為了能够達成議和,皇太極開出的條件也非常好,願意去掉皇帝的稱號,奉明朝為上國,自己為附屬國,也不要明朝納貢,只要既得利益和地盤便可。從皇太極開出的條件來看就是維持當時的現狀,同時開通貿易,也算不上是苛刻,况且滿清在關外剛剛消滅了明朝的主力部隊,風頭正盛,即便是這樣的條件皇太極也表示可以再商量。

誰知使團回來以後陳新甲沒注意,把奏報放在了桌子上,他的僕人也沒注意,照例把奏報傳抄到了各部門,引起了軒然大波。第二天上朝的時候眾大臣們一個個愛國熱情空前高漲,義憤填膺,紛紛表示這是賣國的舉動,要求嚴懲賣國賊。在這個重要的關頭,崇禎再次展現了他甩鍋的才幹,把這件事情撇的一乾二淨,聲稱都是陳新甲做的,最終陳新甲被處死,議和也就不了了之。

如果當時與滿清達成了議和,那麼明朝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形勢就會逐漸變成對明朝有利,但崇禎不敢擔當,勇於甩鍋的表現使明朝喪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拯救機會。

崇禎的出路之二,調集山海關吳三桂部救援1643年明朝在關內的最後一支主力部隊孫傳庭部被李自成消滅,實際上明朝當時還有另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就是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當然,如果要調吳三桂來保衛北京,那麼就意味著山海關就要放弃,如果放弃了山海關導致清軍入關,中原就會無險可守,這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責任,只能由皇帝來承擔。但是崇禎並不想承擔這個責任,他命內閣首輔大臣魏藻德起草調吳三桂入關的詔書,魏藻德知道崇禎的德性,調吳三桂入關保住了北京是可以的,但是將來要是清軍入關,這個責任就會由他來承擔。所以始終裝著一副死猪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就是不起草詔書。

搞得崇禎非常生氣,連續催了很多天魏藻德也不做這個事情,最後沒辦法,崇禎聯系了吳三桂,命他帶兵入京勤王。吳三桂也給崇禎回了信,說明要把軍隊調到北京,連同部隊的家眷一起內遷,需要大約一百萬兩白銀的費用。

▲山海關吳三桂部是崇禎當時能用的唯一一支主力部隊

為了凑足一百萬兩白銀的救命錢,崇禎發起了攤派,給每位大臣都下了名額,結果大臣們全都在哭窮,說自己沒錢,很多攤牌了上萬兩銀子的大臣也只捐了百兩銀子表示盡力。尤其是崇禎的國丈,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就是其中最為扣門的一個。周皇后為了讓國丈表態,偷偷給了周奎5000兩白銀,要他自己再出5000兩凑足1萬兩。結果周奎只拿出了2000兩,自己竟然還賺了女兒的3000兩。後來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從周奎家抄了70萬兩白銀。

當然,上梁不正下梁歪,大臣們扣門,其實最扣門的就是崇禎本人。

歷史上的文獻有記載,在當時陝西、陝西、河南連續七年大旱,田地顆粒無收,人們吃完了樹皮之後接著就吃觀音土,很多人囙此餓死,到處都是人吃人的慘像。按照正常情况來說,政府在此時應當組織發展生產,救濟灾民,但是根據當時的記錄,各種苛捐雜稅比比皆是,甚至在崇禎死前一個月還發出了要求各地官員加緊徵收稅賦的詔書。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從崇禎皇宮大內搜出了三千七百萬兩白銀,黃金價值一百五十萬兩。而當時向那些農民加征的稅賦不過百萬兩而已,以至於崇禎身邊擔任檢討的楊士聰在其《甲申核真略》一書中感歎“嗚呼!三千七百萬!拿出一個零頭就抵得上兩年加派了。”身上有如此之多的鉅款,在緊要時刻連一百萬兩白銀的救命錢都捨不得出,這又能怪誰呢?

如果崇禎不是如此貪婪,捨得自己出錢來抵消加派,就不會爆發農民起義,即便是在最緊要的關頭,吳三桂的部隊還是可以調過來保衛北京,可惜的是崇禎太扣門了。他把責任推給了下屬,說下屬扣門,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問題。

崇禎的出路之三,遷都南京在明朝的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也就是六部。在一般時期,真正其作用的是北京的六部,南京的六部也只是做個樣子而已。但是一旦北京的崇禎遷都到了南京,那麼南京的行政班子就能馬上發揮中央政府的職能。

在北京保不住的情况下,遷都其實是一個延緩明朝壽命的非常好的選擇。從後來南明的情况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南明主要是因為繼承皇位的人員充滿爭議,從而導致朝廷內部鬥爭不斷,最終被清軍南下給滅亡。但是如果是崇禎,或者是崇禎的太子,或者是崇禎三個兒子中的任何一個跑到了南京,那麼他繼承皇位就沒有任何爭議,也能够團結整個南方對抗滿清。其實南宋能够在北宋之後延續一百多年,也是因為趙構的身份沒有任何質疑,他就是前任皇帝的兒子。而南明一開始繼承皇位的是福王的兒子,就與皇帝崇禎的親近程度來說,就有很多皇族與他同等,由此導致南明黨爭不斷,沒有有效組織對北方滿清的抵抗從而亡國。

▲就算崇禎不走,他如果把太子派到了南京,那麼明朝至少可以和南宋一樣再延續一百多年

其實曾經有一比特叫李明睿的官員曾經建議崇禎遷都,對此崇禎也表示了同意,並為此在天津海邊準備了兩百艘海船和一千多精兵衛隊,準備隨時南行。但他特別害怕丟面子,為此又猶豫不決。隨著李自成大軍的臨近,李明睿也不再沉默,上書請求南遷,崇禎又猶豫不決。後來也有人提議讓太子到南京監國,崇禎還是不同意。此時,卻出現了不少愛國人士,他們又義憤填膺地表示“君王要死社稷”,聽了這些,崇禎還是怕丟面子,竟然表示不走了。當時鬧得最凶的一比特“愛國青年”是一個叫時光亨的,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他倒是第一個投降了。

就這樣,因為怕丟面子還是沒有南遷。

最後李自成打到了北京,在幾乎要攻下北京的時刻派人找到崇禎,希望能夠與崇禎議和。條件就是繼續承認崇禎是皇帝,崇禎要承認李自成是西北王,給他一百萬兩白銀的軍費,之後李自成可以幫崇禎消滅其他農民起義軍,甚至可以幫崇禎出關攻打滿清。實際上都倒這一步了,崇禎竟然想的還是甩鍋,他命手下的大臣起草同意李自成議和的詔書,沒人寫,要他自己拍板,他自己又礙於面子不拍板。

▲崇禎的眾叛親離和上吊自殺完全是咎由自取

李自成根本就沒想到這樣的條件崇禎還是不會同意,便打進了北京,走投無路的崇禎最終上吊煤山。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性格決定命運,崇禎的命運是他自己决定的,也怪不得別人。作為一個皇帝,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沒有任何擔當,又能成什麼事呢?對別人無比地扣門,自己又是個守財奴,明明有大把大把的金錢,卻不肯出一分錢,又要强行找那些掙扎在生死邊緣的老百姓攤派,這樣的皇帝死了也好!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