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劊子手行刑前,為何都要往刀上噴一口烈酒?這個動作大有文章

江西 103℃ 0
摘要:雖然在劊子手落刀的那一刻,畫面突然就一黑沒有了,因為怕太過於血腥嚇到觀眾,再說如果都真實的拍下來確實有點費演員。雖然最刺激的一幕見不到,不過前戲一般都做的很足的,其中有一個細節一般都不會少,劊子手在行刑之前都會噴上一口烈酒,這是做是什麼用呢?囙此在刀上噴酒這一動作的由來可謂是多方面的,裡面大有文章。

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一定對“問斬”這一情節很熟悉,畢竟對於古代執行死刑的管道想必很多人都比較的好奇。雖然在劊子手落刀的那一刻,畫面突然就一黑沒有了,因為怕太過於血腥嚇到觀眾,再說如果都真實的拍下來確實有點費演員。

雖然最刺激的一幕見不到,不過前戲一般都做的很足的,其中有一個細節一般都不會少,劊子手在行刑之前都會噴上一口烈酒,這是做是什麼用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刑罰一直都會一件很嚴肅的是事情,刑罰是伴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階級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迄今已經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了,《書·呂刑》記載:“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

而在各種刑罰中,最嚴重的一種懲罰管道就是死刑了。與此同時在古代執行死刑的管道又分為很多種,在奴隸社會時期便有菹醢、弃市、炮烙等執行死刑的管道,在封建社會時期又有車裂、烹刑、株連、活埋、杖斃、斬首等執行死刑的管道。

其中最殘酷的應該是株連也就是誅九族,一般犯了通敵和謀反等大罪才會使用,而最常見的就是斬首了。

斬首和其他的執行死刑的管道不同,一般來說像車裂、烹刑、株連等等,這些犯人一般來說都是犯了很嚴重的罪行,囙此刑罰也都是立即執行的,而斬首如果是皇帝親下的命令也會立即執行,不過絕大多數都不會,而是要等到“秋後問斬”。

為什麼要等到秋後問斬呢?漢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到過:“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上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古人認為帝王的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囙此誕生了“秋後問斬”這一刑罰制度。

古人對生死之事是很看重的,尤其是對死後的世界更是深信不疑。為了讓這些“亡魂”能够安息,不僅要選最好的時辰,而且在犯人臨刑前還會讓他們飽餐一頓,也就是我們經常說道的“斷頭飯”,為的就是不讓犯人在死後還做一個餓死鬼。

這個規矩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沿用,而且到了明朝以後還會在死刑犯最後一餐飯的碗裏加一塊半生不熟的五花肉,說是犯人在死後去了陰間,要把這塊五花肉帶到奈何橋,給橋邊一個惡狗吃,不然就會惡狗被攔著投不了胎。

我們再來看看劊子手,在古代劊子手是一個十分特殊的職業,儒學大師董仲舒提出“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的理論後,劊子手這個職業每年便只用上三個月的班,也就是秋季這三個月。

不過還是很少有人願意當劊子手,因為古人是非常迷信鬼神的,他們認為手上沾了鮮血,總是會染上因果的。因為要想當劊子手首先就要膽子大,其次在執行死刑的時候還要執行一系列的繁瑣的工序,在刀上噴烈酒就是其中一項,其主要作用正是為了辟邪。

辟的什麼邪呢?在前文已經說了,古人都很相信死後的世界,他們認為屠戮神靈,失去的冤魂就會來找自己索命,或者會有冤魂來纏著自己。而作為劊子手,他們一生要沾染的性命更是成百上千條。

而在刀上噴一口酒,便是為了讓刀變得更加鋒利,防止血液粘在刀上,讓冤魂附也附在刀將來找自己索命。囙此我們看見古代的劊子手都是紅色的衣服,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辟邪的作用,劊子手認為鬼都很害怕紅色。

當然除了迷信鬼神以外,還有些比較現實層面的原因,劊子手噴酒一般都是對著刀刃上噴。其實是為了讓刀變的更加的鋒利,與此同時也是讓過稠的血液不至於滲入金屬的表面,讓刀長期的保持鋒利,這樣在行刑的時候才能手起刀落讓犯人少些痛苦。

其實在劊子手正式行刑之前,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訓練,新入門的劊子手一般會讓他們先砍冬瓜,接著再砍木樁。必須一刀能够正好砍成兩半才算入門,而橫切豎切都能够砍至剛好標記的位置才能够出師,意味著這個劊子手已經能够熟練的掌握自己的刀了。

囙此在刀上噴酒這一動作的由來可謂是多方面的,裡面大有文章。既有封建迷信在其中,也有現實的意義。不過如今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了,到了民國時期“劊子手”這一職業便徹底的成為了歷史。

标签: 劊子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