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說一下為什麼當時劉封沒有去救關羽。一是因為當時劉封、孟達等人實力不足,無法救援關羽;二是因為當時形勢變化的太快,一開始關羽也認為荊州還有挽救的餘地,沒有往新城方向走;三是因為當關羽意識到荊州局勢不可挽回的時候,劉封和孟達就是想救援也來不及了。下麵一一分析原因:
劉封、孟達等人實力不足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當時上庸的人口在2-3萬人左右,劉封和孟達等人佔據上庸的時候兵力匱乏,不得不將西城和上庸交給當地土豪申儀、申耽管理。而申儀、申耽能有多少兵馬呢?按照當地2-3萬人的人口計算,撐死了也就3000兵馬,就這3000兵馬也很難壓制住,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劉封和孟達手上兵力根本就不多。
▲劉封表示很無奈,手上沒兵呀,怎麼去救援呀
而關羽發動的是一場威脅到曹操政權中心的戰役,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他進攻樊城的兵力估計至少在5萬人左右(荊州軍團有4-5萬人左右,收降了七軍的三萬人馬,後期又從荊州調集了2萬人增援),這樣大集團的作戰,就劉封和孟達手上那點人馬就算去了也是杯水車薪的事情。
形勢變化太快當時的形勢變化太快,快到什麼程度呢?219年10月份,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到了12月份關羽就敗走麥城,不久被殺。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首先關羽在得知荊州失守後他的第一反應是救援荊州,至少此時他並不認為荊州的局面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從襄陽走到麥城,關羽走了大約140公里。到了麥城附近關羽才發現其實荊州的局勢已經不可挽回,當時吳軍已經佔領了整個長江防線,而關羽的大部隊在回荊州的路上因為荊州被吳軍佔據的緣故,全軍潰散,到了麥城的時候也只剩下了幾十騎了。
如果當時吳軍沒有佔據長江防線,那麼對於關羽來說他可以沿長江而上回到蜀地,這是最佳撤退路線。
從樊城襄陽撤退到被擒,中間只有短短2個月不到的時間,一個天堂,一個地獄,變化實在太快。當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劉封孟達根本沒必要救援關羽,他們只要守住上庸即可。
當關羽意識到荊州局勢不可挽回的時候,救援已經來不及了我們看地圖可以知道,從上庸到麥城距離是220公里,距離實在太長。如果劉封孟達當時選擇救援關羽,他們實際上也已經趕不到了。况且他們手上兵力太少,一旦救援關羽,那麼這個時候申儀和申耽在上庸發動叛亂,他們也無能為力。
▲雲長也沒想到荊州局勢變化如此之快
關羽出逃的最佳路線所以我們按照事後諸葛亮分析,關羽最佳撤退路線是在樊城襄陽撤退的時候不回荊州,直接去上庸。這個時候關羽手上還有數萬兵馬,荊州被佔據的消息還沒有傳到關羽軍中,如果關羽帶著部隊回上庸,阿兵哥還是能控制住的,只要封鎖住了消息,等大部隊到了上庸,那麼這數萬兵馬就不至於會潰散了。
從樊城襄陽直接往上庸走大約170公里,這個時候只要關羽發信向劉封求援,並表示會往上庸方向走,那麼劉封和孟達也就不怕申儀、申耽會造反了,畢竟關羽手上有數萬兵馬,能震懾住申儀和申耽。
假設關羽救援成功如此,我們假設關羽救援成功,那麼關羽手上的兵馬至少不會全部潰散,5萬人馬當中估計能保留至少2萬人,畢竟他跑到了一個根據地,有城池有糧食,能鎮住全軍,不像敗走麥城的情况,一路上壞消息不斷,而往上庸走,完全可以封鎖住消息,等到了上庸,士兵們聽說荊州失守的時候,想跑其實也來不及了,畢竟從上庸跑到荊州太遠。
即便日後士兵們知道了,慢慢或許會有人逃跑,但是局勢控制住的情况下,這種潰散的規模也不至於會失控,再加上關羽本身就是一員驍勇的大將,還是有一定的震懾能力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日後劉備也很可能會發動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的目的就是收復荊州,關羽這一支生力軍仍然能保留下來,在劉備進攻荊州的時候,關羽從上庸出發兩路夾擊荊州,那麼夷陵之戰的結果也不好說了。
畢竟夷陵之戰中劉備進攻路線只有一條,而且身邊也沒有大將坐鎮。關羽保留下來的話,那麼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進攻路線就有兩條,還有關羽這樣的大將,估計陸遜就很難招架了。兵力上來說,劉備從蜀中出動4-5萬人馬,關羽這邊2萬人馬,東吳當時是5萬人馬,蜀軍在兵力上就占了優勢。更重要的是,正面交鋒的話,東吳當時沒有將領能打得過關羽。
因為關羽沒死還活著,所以劉備的夷陵之戰在拿下荊州之後估計就跟東吳講和了。之後劉備繼續佔據益州和荊州,北伐也可以兩路出擊,三國形勢就有的看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