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嘉不死,能否有赤壁之戰,曹操能不能統一全國?

河北 87℃ 0
摘要: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在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突然對部下說出了一句話。曹操並且為此捶胸頓足,痛哭流涕。那麼郭嘉不死,曹操真的會不遭受赤壁慘敗嗎?正值荊州的劉錶病逝,繼位的劉琮六神無主,在部下的逼迫下,主動投降了曹操。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謀士之一,他和曹操一見如故,互相欣賞。曹操之所以會痛哭郭嘉,主要是在赤壁之戰後,他想起了郭嘉生前為他獻上的最後一條計謀。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在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突然對部下說出了一句話。那就是如果郭嘉不死,必然不會讓我遭受這樣的慘敗。曹操並且為此捶胸頓足,痛哭流涕。那麼郭嘉不死,曹操真的會不遭受赤壁慘敗嗎?

一、曹操痛哭郭嘉。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在平定中國北方後,接受了荀彧的建議,向荊州發起了進攻。正值荊州的劉錶病逝,繼位的劉琮六神無主,在部下的逼迫下,主動投降了曹操。曹操隨即挑選五千精騎,在長阪坡大敗劉備,迫使劉備放弃佔領江陵的目標,逃亡江夏。

在當時,曹操的實力急劇膨脹。他不但收編了劉錶的十幾萬水陸大軍,還佔據著長江上游的有利地勢。益州的劉璋感受到曹操的威脅,趕快向曹操送兵送糧,表示臣服。在江夏的劉備也做好準備,隨時準備繼續南逃。

曹操為了一舉解决南方的問題,他率領軍隊順流而下,準備進攻江夏。與此同時,他還給東吳的孫權寫去信件,對他進行武力威脅。曹軍上下都志得意滿,絕大多數人認為東吳會屈從曹操的威脅,迎降曹操,並且共同討伐劉備。

但是,出乎曹操意料的是,孫權並沒有屈服於他的恐嚇,而是聽從了諸葛亮、周瑜、魯肅的勸告,與劉備達成了孫劉聯盟。在周瑜的統一指揮下,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曹操只得收拾殘兵敗將撤回北方,留下部分兵力防守江陵和合肥,作為南方防禦的據點。

在戰後,曹操在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想起了郭嘉。他為郭嘉痛哭流涕,認為郭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隨同自己軍中,肯定不會讓自己遭受如此慘敗。那麼,在總結會上,曹操為何突然會想起郭嘉呢?

二、曹操痛哭郭嘉的原因。

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謀士之一,他和曹操一見如故,互相欣賞。與那些還胸懷漢室的正統人士不同,郭嘉從遇到曹操的第一天起就把曹操當成了自己真正的主公。他和荀攸一起,在軍事行動中為曹操出謀劃策,屢建奇功。可惜的是,郭嘉在隨同曹操平定北方時,因病早早就離開了人世。

曹操在弔唁郭嘉的時候,對他的手下說,郭嘉的年紀是諸位中最年輕的。我本來想把後事托付給郭嘉,讓他來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誰知道他才到中年就去世了,這真是命運的不公啊。郭嘉去世時年僅三十八歲,難怪曹操會這麼惋惜。

曹操之所以會痛哭郭嘉,主要是在赤壁之戰後,他想起了郭嘉生前為他獻上的最後一條計謀。當時曹操率軍平定河北的袁氏勢力,袁尚和袁熙兄弟被曹操打敗,只能逃往遼東。當時曹操的部下都要求乘勝追擊,攻打遼東的公孫康及袁氏兄弟。曹操卻採納了郭嘉的計策,按兵不動。

不久之後,公孫康殺掉了袁氏兄弟,並將兩人的首級送給曹操,表示降服。大家問起原因,曹操將郭嘉的計謀告訴大家。郭嘉判斷公孫康和袁氏兄弟各懷鬼胎,如果曹操急於向他們用兵,他們會聯合抵抗曹軍。如果曹操放緩對他們的攻勢,公孫康和袁氏兄弟就會因為內部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想起當時的情况,與當年袁紹兄弟和公孫康十分相似。劉備就如同當年的袁氏兄弟,被曹操打得投靠孫權。而孫權則如同當年的公孫康,雖然暫時收留劉備,但是卻觀望著曹操的動向。因為孫權清楚知道劉備不是屈居人下之人,對自己的基業有著直接的威脅。

如果曹操按照郭嘉當年的計策,放緩向江東的進攻,那麼情况將有所不同。曹操的軍隊就有了休整的時機,並且可以把收編的荊州軍隊消化進曹軍。同時曹操還可以穩定荊州的局勢,把劉錶的地盤切實的收入囊中。這樣,在經過休整之後,收編劉錶水軍的曹軍就補上了自己短板,在荊州的支援下,對劉備和孫權形成絕對的優勢。

曹操放緩對東吳的攻勢,也會給孫權帶來更大的壓力。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本來就不穩固,那麼很可能在曹操休整時期,雙方就會如同當年公孫康和袁氏兄弟那樣發生內訌。這樣曹操就可以運用政治和軍事手段,對劉備和孫權各個擊破,一舉解决東南問題。

但是由於曹操在奪取荊州後志得意滿,不顧自身的缺陷,急忙發起了對長江下游的進攻。這樣就迫使為了自保的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與曹軍打了一場赤壁之戰。由於自身準備不足,曹軍遭受了慘敗。在戰後,曹操想起郭嘉的計策,自然感到追悔莫及,痛哭郭嘉了。

三、郭嘉不死,曹操能免除赤壁慘敗嗎?

那麼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可能免除赤壁的慘敗?如果我們從當時的情况來分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曹操依然還是要發動赤壁之戰,勝負也是不可知的。這是因為我們在事後從上帝的視角來指責曹操,而身處其境的人卻很難做出相應的判斷。

在當時曹操君臣的眼中,形勢是一片大好的。曹操已經兵不血刃地佔領了荊州,收編了大批劉錶的軍隊,擁有了强大的水軍,並且佔據了長江上游的有利地勢。劉備在經過長阪坡之戰的失敗後,逃亡江夏與劉琦會合。劉備的精銳已經損失殆盡,劉琦的軍隊屬於原來的荊州派系,自然軍心不穩。正如諸葛亮所說的,這是劉備最危急的關頭。

曹操在南下荊州前,在東吳也做了自己的佈局。他和孫權結成姻親關係,並且派出一部分兵力進出淮南,威脅東吳的根本重地。曹操認為在自己的恩威並施下,孫權年輕不能服眾,很可能會發生內亂,不能抵抗自己。實際上,在當時的東吳,迎降曹操的呼聲很高,只是在孫權的強壓下才沒有爆發內亂。

在這樣有利的情况下,無論是誰都會選擇繼續進軍。我們可以想見,如果現實按照曹操的判斷,孫權迎降了曹操,雙方聯合消滅劉備的勢力,整個南方收入曹魏的版圖。那麼後人肯定會一致誇讚曹操的選擇,稱讚他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相信即便是郭嘉在世,他也不能對曹操的選擇提出多大的抗告。

其實,在當時曹軍中,賈詡就曾提出過反對意見。他對曹操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極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居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但是這個建議沒有被曹操接受。我們可以想像在曹操君臣想要畢其功於一役的那種氣氛中,郭嘉如果提出像賈詡那樣的反對意見,也難被曹操採納。

其實,郭嘉那條“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的計策,並不是他個人獨有的計策。在當年曹操攻打張繡的時候,荀攸就提出過類似的計策。他不建議曹操向張繡進攻,建議緩攻張繡,等到張繡與劉錶發生衝突後再分化瓦解對方,用政治和軍事手段收服對方。如果急於發起進攻,張繡會和劉錶一起抵抗曹軍。曹操沒有採納荀攸的計策,出師不利。

至於說郭嘉,他並不是那種對曹操採取死諫的人。他在曹操部下十一年,很少見到他與曹操意見相左的情况發生。這是因為郭嘉善於揣摩曹操的心意,始終以曹操的意志為準則辦事。曹操為此曾經誇獎他,說“臣策未决,嘉輒成之”。從這方面來看,郭嘉做得最多的事,是為曹操的計策添磚加瓦,謀劃完整。囙此,曹操决定出兵東吳,郭嘉只會想方設法去完善這個選擇,而不會去封锁他。

囙此,如果郭嘉活到了奪取荊州的時候,他是不會封锁曹操的出兵決策。而且即便是郭嘉出言封锁的話,曹操也不會採納。因為在那樣的有利形勢下,曹操不因勢利導奪取勝利,以後就很可能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作為曹操,他無論如何也要嘗試一下,萬一能够奪取整個東南呢?至於說遭受赤壁之戰的慘敗,只能歸結於命運了。

結語: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他痛哭郭嘉,說郭嘉要是還在的話,自己不會遭此慘敗。其實他哭的不僅僅是郭嘉,同時也哭的是自己命運多舛,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其實,即便是郭嘉當時還活著,他也無力影響曹操的選擇,封锁赤壁之戰的爆發。

這是因為在當時那種極為有利的形勢下,任何人都不會輕易放弃那種機會。曹軍上下都士氣高昂,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在這種氣氛中,賈詡的反對意見被輕易否决了。郭嘉若在的話,他也不會違背曹操的意願行事,去封锁曹操出兵的選擇。最後赤壁之戰還是會爆發的,至於誰勝誰負就看命運的安排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