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是《三國演義》中的橋段,說的是有段時間劉備跟隨了曹操,在曹操的老巢許都定居了一段時間。有一次曹操邀請劉備,兩人私下一起喝酒賞梅,喝酒的時候曹操就問劉備,當今天下誰是英雄?劉備就說了袁紹、袁術、劉錶等一堆人,曹操笑著說說都不是,當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這話一出劉備嚇得筷子都掉在了地上,正好這個時候打雷了,劉備借著雷聲把掉筷子的事情給掩蓋了過去。回到家後就馬上收拾好行裝,不久便向曹操辭行,回到根據地下邳去了。
當然,這是《演義》的橋段,而真實的歷史我們則要看《三國志》,在《三國志》中關於煮酒論英雄的說法是這樣的: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根據《三國志》的說法,當時兩個人是在一個宴席的場合,是不是只有兩個人我們也不得而知了,有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場合,當時不止曹操和劉備兩人,也或許就是《演義》中所說的情况,當時就他們兩人。
那麼無論是按照《演義》的說法還是《三國志》的說法,曹操當時都認為劉備是個英雄,那麼既然是個英雄就可能會與曹操形成很大的競爭關係,如此的一個重要競爭對手,又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曹操當時為什麼沒有殺了劉備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在《三國志》中,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
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也就是當劉備來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認為劉備有雄心,還能收服人心,日後肯定會成為一方豪强,不如乘著現在劉備在我們這裡的時候把他除掉,以免日後成為大患。曹操則說,現在正是用英雄的時候,如果我殺了劉備這一個英雄而失去天下所有英雄的心,那就得不償失了。
當時劉備來投奔曹操,是在被呂布擊敗,走投無路的情况下來投奔的,而當時的曹操來說,他的事業還沒有真正地做大做强,正是亟需人才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如果把投奔自己的人殺了,那麼以後可能就不會有人才過來投奔他,那麼他的事業也就很難做大做强了。曹操是出於這點考慮,才一直沒有殺了劉備,甚至最後放走了劉備,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曹操當時根本沒有殺劉備的意圖,如果要殺的話,劉備待在許都也有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隨時都可以殺了劉備。
正因為曹操當時有這樣的胸襟,才會有大量的人才投奔曹操,而曹操也從來不問他們的情况,只要有才能的人他就會用。比如郭嘉私生活就非常放蕩,但曹操對此從不在意;再如賈詡,連續給張繡出主意,搞得他損失了大將典韋和長子曹昂,可是在賈詡投奔他以後也照樣重用。正因為曹操有這樣的胸襟,他的手下才能集結大量的人才,如荀彧、郭嘉、賈詡、程昱、荀攸等,組成了當時的豪華人才陣容。
當然曹操所說的“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只是其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理由,並不完全是他不殺劉備的全部。當時劉備的基本盤雖然還可以(有關羽和張飛)但還未形成氣候,很可能在當時的曹操看來劉備還不是自己的威脅。當時對曹操威脅最大的自然是袁紹,雖然表面上曹操不把袁紹放在眼裡,但真的打起來的時候也差點把曹操打的傾家蕩產(官渡之戰)。再者曹操當時實力還不是很强,劉備有皇叔的稱號,其漢室宗親的身份得到了公認,而曹操當時的政策是匡扶漢室(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還是漢朝的丞相,如果殺了漢朝的皇室成員在政治上來說就是打自己的臉了。
劉備在聽了曹操關於天下英雄的論斷以後,馬上就離開了曹操,除了當時待在曹操眼皮子底下有隨時被曹操幹掉的可能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衣帶詔,當時的劉備已經在衣帶詔上簽了自己的名字,只是這個事情還沒有發作。而劉備的心裡也非常清楚,靠著董承那幫人在朝中搞暗殺之類的事情根本就不可靠,遲早會敗露,劉備真正怕的是衣帶詔一旦敗露,自己肯定玩完。後來也確實如此,董承刺殺曹操失敗後,曹操也就顧不得什麼漢室宗親(董承是國舅)的身份了,馬上大開殺戒,而這個時候劉備早已跑的遠遠的了,可見劉備也絕不是一個等閒之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