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19日消息(記者黃玉玲)水利援藏的隊伍中,有這樣一支名為“雄鷹”的隊伍,這支團隊克服高寒和缺氧的惡劣環境,弘揚“老西藏精神”,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特別守規矩”的工作作風,穩步推進水利建設。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决定》印發,對加强貧困地區水利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將水利扶貧納入“十三五”脫貧攻堅行業扶貧十大行動。西藏拉洛水利樞紐工程和西藏湘河水利樞紐工程,是西藏的重點水利項目,南京水科院為此抽調10名骨幹人員籌備成立西藏“雄鷹”團隊。
“雄鷹”團隊合影(受訪者提供)
“接到調往西藏工作的安排後,心裡也有顧慮。”隊員徐成軍坦陳,“本來我們水利人就常年在外奔波,對家裡虧欠得很。去了西藏,探親的機會一定更少。可是一想到去西藏,是為了支援西藏發展,為祖國的水利建設貢獻力量,又覺得能被選上非常榮幸。”2017年7月,“雄鷹”團隊正式成立,不僅助力拉洛水利樞紐工程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還促進湘河水利樞紐各項運行管理工作穩步推進。
“雄鷹”團隊西藏工作照(受訪者提供)
惡劣的環境為項目實施帶來了極大困難,缺氧、暈眩都是司空見慣的。團隊連續2年實行24小時輪班制的施工,對於“雄鷹”來說,這只是最基本的挑戰。
西藏工地雪景(受訪者提供)
在拉洛水利樞紐工程的隧洞施工中,他們儘管戴著口罩,也無法擋住隧洞中因開挖放炮、運輸車輛、機械設備同時運作所產生的帶有刺鼻氣味的氣體,結束一天的工作後,鼻腔裏全是黑色粉塵。
隧洞施工使用後的口罩(受訪者提供)
初到這裡,道路難行,水電不通。面對艱苦的條件,團隊的監理工程師說:“早晚比較冷,而且晚上風特別大,白天的天氣變化無常,這一刻是大太陽,下一刻可能就會下雨,甚至是冰雹。”
“那時候房間裏隨時準備著氧氣瓶,以備應急所需。最悲劇的是經常停電,水也跟著停。雖然使用發電機發電,卻只能給宿舍供應照明,插座都是沒有電的,手機充電都成問題。”隊員們回憶。
進場初期生活用水(受訪者提供)
客觀條件的艱苦需要適應和克服,工程建設工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亟待解决。拉洛水利樞紐工程地處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高寒缺氧,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日最低氣溫甚至小於零下20℃,6-9月份為雨季、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為冬季,惡劣的氣候環境對施工與項目組織管理影響性較大。
為克服高原環境對瀝青資料與瀝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團隊成員聯合參建組織共同提出了高海拔地區瀝青砼心牆施工方法,並形成了瀝青混凝土心牆壩施工系列科技要求,提高了工程質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提升施工工效20%以上。
拉洛水利樞紐工程從2018年起就實行24小時連續施工制,隊員們24小時輪番值守,創造了西藏有史以來首個冬季不停工的先例。
“雄鷹”團隊工作照(受訪者提供)
攻克了高海拔瀝青砼心牆施工難題,又面臨著原料難關。瀝青心牆混凝土原設計採用灰岩骨料,施工中發現灰岩骨料開採區位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保護覈心區,必須立即停止開採。為保證工程的順利施工,團隊開展採用砂礫石骨料替代瀝青心牆混凝土灰岩骨料的研究,形成了可行性試驗研究報告,並組織國內資深專家和參建各方研判骨料質量,確保工程瀝青心牆採用砂礫石骨料質量達標。
西藏拉洛水利樞紐工程截流(受訪者提供)
一想到隨著工程正在逐步發揮發電和灌溉效益,還將不斷提高灌區抵禦自然灾害的能力,“雄鷹”團隊覺得,再苦也沒多苦,辛苦的付出得到了最值得的回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