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照九州。
仲秋月半,正是十五月圓時節。半月所言所指,可以是計時紀年中自然月的一半,即冰輪滿月的那天;也可以直觀理解為月亮的一半,每月中有兩次如此,上弦、下弦之間與新月交匯的時刻,婆娑弄影,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意境。
中國文字的魅力張弛有度,可以彌散出不同含義和無限遐想,僅中秋的詩詞就汗牛充棟。從《詩經》開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便有無數文人對月充滿著神奇和景仰。廖密的蒼穹,太陽的灼熱讓人們不敢仰視,只能在夜中仰望月亮,從兒女情長到千古憂思,任由情感宣洩。
對古人而言,有月亮的夜晚是安全的,它的皎潔,它的柔媚,而是有著鮮活生命並且攜帶著高潔高遠志向不食人間煙火的完美化身,所謂冰清玉潔,所謂翩若驚鴻。囙此,在古人無限想像中,月亮有了廣寒宮的雅稱,廣寒宮內有嫦娥仙女的存在。
上古神話中,嫦娥以曼妙的姿態奔向了廣寒宮,有對人間世事的逃避尋找纖塵不染的空間。九重天內,唯有廣寒宮可以與之匹配。一個奔字,生靈活現地展示了嫦娥“起舞弄清影”的輕靈、美好,以及女性最性感和迷人之處,當然也有著抖落凡塵一切情思的毅然決絕。
嫦娥與眾不同奔向傳說中極致荒凉的廣寒宮,成為月亮性格的體現。沒有太陽的炙火,只有清輝恬淡的照耀,月亮便成為古人高潔精神的寫照,神聖不可侵犯。《西遊記》中天蓬元帥對嫦娥的調戲遭到了貶到人間猪身懲罰,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對月亮的欣賞,對月亮的仰慕,對月亮的謳歌,成為唐朝以前賞月的主題。
武則天年間,一個年輕人就著月光面對汹湧而來的的大江大海,激情所致寫下了“孤篇壓倒全唐”的詩詞《春江花月夜》,轟動了京師。這個年輕人叫做張若虛。如果不是他與賀知章交好,正史典籍中或許連他的名字都不會記載。當時他的職務不過是小小的兵曹,在冗雜的唐朝官吏系統中,他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詩詞史上有他神話般的存在。《春江花月夜》全詩共288字,僅月就重複了15次,完全顛覆了詩詞忌諱,一掃北朝以來駢文頹廢之勢,清新脫俗,煉成一片奇光,形成一時風範。
清新質樸、充滿情趣的《春江花月夜》開始在京城流行。過去詩詞是為了配合曲譜的演唱,相當於現在的歌詞。曲譜是固定的,但歌詞可以隨時換掉。在經歷了民族融合,唐朝音樂吸取了西域各方文化特色後,音樂得到了空前發展,特別是西域胡琴等樂器加入,更使音樂的魅力展現無疑。幾乎全國都在反復吟誦和演唱著這首歌,享受著愜意生活下的精神愉悅。
如果不是潞州城晚間的一場奇遇,或許《春江花月夜》將一直傳唱下去。可在潞州城人“真實”地中秋月夜聽到了天籟之音,絲弦箜篌,還有婉轉悠揚聲聲入耳的華麗樂章的時候,《春江花月夜》才退而其次,在市井心態和理想世界中找到了最佳契合點。
那年中秋之月格外皎潔,潞州城如同白晝。這樣的天光下,正是人們安然入睡的時分,因為明月當頭,大家不必擔心野獸的紛擾,又是太平年份,豐衣足食,連做的夢都是甜蜜。甜蜜的夢被一曲從未聽過的音樂從幸福的夢中驚醒。“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似夢非夢間得到了最完美的天籟,不約而同地人們走上街頭,尋找聲音所在。
聲音是從天空中傳來,除了明月星空,一無所有。
第二天,早起的人們還在潞州城的大街小巷都撿到了珠寶和錢幣。人們認為,這是月宮月神所賜,紛紛排擺香案,將新收穫的五穀和瓜果供奉月宮。官府上錶朝廷,昭示天下聖君在世:“八月望夜,有天樂臨城,兼獲金錢以進”。
當時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早年李隆基的命運多舛,母親竇妃被戶婢誣諂為“厭蠱咒詛”,他也差點死在酷吏來俊臣的手中,其父李旦在則天的影響下,也對李隆基極不信任。從小就幽閉在深宮中的李隆基,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直到十四歲時才允許出閣任潞州別駕,算是遠離了京師的政治旋渦。
潞州,屬上黨,居太行,有天下脊之稱,自古得上黨者得天下。歷史上著名的决定王朝命運的長平之戰、高平之戰便是在這裡展開。年少英才的李隆基在潞州期間,借助這裡民風彪悍的特徵私養死士,逐漸置換了皇帝親軍護衛的萬騎衛隊,為他後來消滅太平公主勢力奠定了軍事基礎。
出於這樣的發展歷程,李隆基對潞州有著天然的情感。而潞州城的奇异傳說,正是李隆基開元盛世中神與物遊的一次偉大碰撞,把明月和嫦娥直接拉進現實生活。
開元年間是中國以往少有的盛世,這個盛世最大特點便是使百姓脫離戰爭疾苦,而宮廷鬥爭又趨於沉寂的時刻。為了感恩這個時代的存在,豐收後善良的百姓不惜花重金聘請當時的再世魯班毛順心搭建一百五十尺高樓三十餘間,供玄宗中秋賞月。
如果此次賞月作為普通的一次,或許最多留下如《春江花月夜》這樣的曲子或者君民同樂的俗套,但道士葉法善的出現,讓玄宗神遊月宮的夢想實現,徹底改變了賞月的性質。
玄宗問葉法善,可否用法去西凉城觀賞那裡久有耳聞的燈市如晝和邊關曉月。
本來是一句戲言,不料葉法善做到了。與各種道家傳奇一樣,玄宗在閉目、耳邊生風的刹那,就到達西凉城。
玄宗對於葉法善的信賴,還緣於一個更奇妙的故事。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從中條山出關倒騎驢而入長安。玄宗聽說後召至宮中暢談。恰在此時,禦廚欲殺一頭角鹿。向來神態自若的張果老突然神色巨變,慌忙為角鹿求情。張果老道,此鹿為漢元狩五年,在上林遊獵時,武帝不忍心而放生。玄宗大笑質疑,豈有如此壽命。
張果老正色而言:當年武帝放生之時,老朽便在旁伺立。武帝有銅牌紮在左角下為記。元狩五年,歲在癸亥。武帝始開昆明池,到今甲戌歲,八百五十二年矣。此為神鹿,不可殺之。
玄宗命人查驗,果真如此。方信道家造化。但苦於張果老身份和年齡,多次探問,張果老笑而不答。唯有葉法善心知肚明,卻又不說。玄宗發下狠話,葉法善才戰戰兢兢地說,張果老者,為混沌初分時一個白蝙蝠精。
話音未落,葉法善便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洩露天機自招報應。好在葉法善有囑託在前,玄宗免冠跣足,自稱有罪求情於張果老。張果老才一笑了之。張果老一口清水噴在葉法善面上,葉法善死而復生,也得到了仙家符籙,成為一代宗師。
葉法善生於隋大業之丙子(西元616年),駕鶴於開元之庚子(西元722年),凡一百七歲。祖籍浙江茅山。茅山一直是以葉法善為代表的松陽葉姓道教世家活動中心,葉法善家也是四世從道,他更從日精月華中悟到了長壽秘訣,身歷高宗、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拜鴻臚卿,封越國公,但仍留道士身份,是玄宗身邊須臾不可離的人物。
遊玩西凉城後,須臾返回長安。玄宗大喜之下又得隴望蜀,指著天上月華,向葉法善提出了要求,可否上月宮一遊。
這有何難?話音未落,葉法善手中笏板拋出,一道銀橋雪鏈騰空而起直達廣寒清虛之府。葉法善扶著玄宗登橋踱步,月宮中桂樹之下,有無數白衣仙女,乘著白鸞在那裡舞。仙樂飄飄佳人嬌嬌,可謂大音希聲,閱盡人間無數的玄宗居然被廣寒宮的音樂所吸引,持久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仙女名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做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曰紫雲”。葉法善慢慢講來,玄宗心裡卻暗暗記錄了譜曲。此後偶遇楊玉環,天生麗質的太真讓玄宗驀然想到月宮奇遇,將曲譜傳與貴妃,從此才有天下絕唱《霓裳羽衣曲》,驚豔了中華一千年。
從月宮返還時,正好路過潞州城。感懷少年時在此龍潜待遇,玄宗讓葉法善玉笛吹奏紫雲曲,灑下金錢謝恩潞州人。
這段傳說,在唐後的歷代典籍中均有記載。明朝淩蒙初收錄整理在他的筆記小說《初刻拍案驚奇》第七回,名為“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禪鬥異法”。而因為《霓裳羽衣曲》以及對音樂方面的建樹,玄宗也被稱為梨園聖祖。
李隆基接到潞州上錶天瑞奏章時,並沒有單純認為是天瑞,而是有更深的思考。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放弃傳說的虛幻,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如影隨形。改變風氣、習慣,沒有比音樂功效作用更大的方法了。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可見其對精神的強調支撐。“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當年的孔子便是抱著這樣的治世思想出遊天下沉痛出擊的、
李隆基在效仿孔子,只不過換了一種管道。唐朝初年的中原地區,遭遇了從西漢到隋朝六百年動盪,禮崩樂壞,萬裏腥膻,正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調和民心,把浮躁去掉,把安詳留下。
唐朝佛教興盛,但唐朝國教必須是道家。老子姓李,唐朝李姓為尊。經歷武周時期,玄宗應該有撥亂反正的動作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潞州城事件的肯定,是另一種禮樂的製定,標誌著國家政權的穩定,更是對則天聖母武周王朝的徹底否定。
則天皇后在位時,對音樂的關注和癡迷達到了頂峰。她曾將自己的二十萬兩脂粉錢,一半用於雕刻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另一半用於她氣勢磅礴、雍容華貴的宮廷樂團支出。
月宮和紫雲曲,從道家和民間文化的角度,正好抗衡了則天聖母的佛家和她的女權主義。恰此時,潞州城神話般的傳說正在擴散,索性玄宗借其意而用之:從此以後華夏民族將賞月變成了拜月,並且成為習俗固定下來,由皇家而潞城,由潞城而晋省,由晋省而全國。
這並非牽強而虛幻的附和。在十二個月圓夜,選擇中秋之日作為拜月的重要活動,是因為在道家邏輯體系中,月亮初一初二始現,十五十六圓滿,三十天為一個輪回,周而復始,代表著周而復始和永生。所以屈原在《天問》中讚歎月亮“死則又育”。民間傳說的玉兔搗藥、桂樹花開都與生命、養生和繁衍有關。
從月亮崇拜到月亮祭拜,唐玄宗成為最關鍵者。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中秋(祭)拜月,也完全符合《禮記》中的規定。如同月隱一般,中秋節後,天氣轉凉。在四時有序的古代,冬藏是養生要秘,選擇中秋時分作為戶外最後一次活動,也顯得尤為重要,與農耕文明的人文訴求完全吻合。
無巧不成書。當年隋末天下大亂,在大業十三年八月中秋夜,李世民最得力助手裴寂在綿山脚下雀鼠穀望月興歎軍糧難以籌措,卻突發靈感,以月為範,發明了月餅,一戰而勝劉武周,奠定了大唐基業。
倘若上述文字真如戲文或者傳說,這應該是一部綜合版的《拍案驚奇》。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長治市潞城區先後發現了《周樂星圖》《唐樂星圖》《賽上雜用神前本》《唐樂星行早七晚八圖卷》等十四種等刻於明萬曆至嘉靖年間翻刻唐朝的刻本。這些書籍以“禮樂祀神”的本意,從天人合一、陰陽諧調、天象與人事因果相關等哲學觀念上構建起來的民俗文化體系,特別強調周之雅樂,漢之百戲,隋唐大麯歌舞、宋元詞調小令、明清俗曲對民俗的構建。
所謂“樂星圖”,是指“樂律”與“律曆”微妙而必然的對應關係,含著榮辱共進的哲學因果。專家考證,這些刻本所描述的禮樂之氣便是從《霓裳羽衣曲》中演化,以儺舞、塞社等形式保留下來。“喧天簫鼓,敢雲明德薦馨;匝地笙歌,必希典樂不紊”,與玄宗以樂治禮的理念同出一轍。
換言之,玄宗深知潞州地區民俗民風,利用中秋月夜事件推廣了潞州城民俗,以迎合福斯口味和需求管道,低調而乾淨地處理掉則天聖母執政數十年對唐朝的政治影響。
千年以後實物見證,中秋風俗從潞城開始以國家意志奠定起來,春花秋月的懷古格局也隨之建立,人間再無春江花月夜。待之而起的是“春花秋月何時了,或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定格了風俗,更定格了人們的審美和習慣:花是春天最豔,月是中秋最明。
現在人們懷念唐朝的强大,事實上是對唐朝將皇家儀式下沉民間的感恩,包括蝙蝠、玉兔、桂花、月餅等代表甜蜜福祿的吉祥物,上達月桂,下達凡間,天象人事俱歡顏。月有陰晴圓缺,事物也有往復回環。但皓月當空,國家昌盛,人民幸福,追求一直未變:塵中見月心亦閑,况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每個人都清楚的知道,圓月便是團圓,團圓便是和諧,和諧便是强大,無論家國,都是如此。
大哉潞城,大哉中秋!
來源:原創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