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4年,我國工業規模排名前30强的都市有哪些?

辽宁 80℃ 0
摘要:1980年代初是我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所以當時全國工業不管是規模還是技術含量整體還是比較薄弱的,基本上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為輔。且工業基礎集中在幾個中心都市,還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國企工業佈局為主,如武漢、瀋陽、廣州等都市都是在建國後重點工業建設都市。那麼在1984年,在我國各大城市中,有哪些都市能够成為全國工業都市主流?

1980年代初是我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所以當時全國工業不管是規模還是技術含量整體還是比較薄弱的,基本上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為輔。且工業基礎集中在幾個中心都市,還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國企工業佈局為主,如武漢、瀋陽、廣州等都市都是在建國後重點工業建設都市。

那麼在1984年,在我國各大城市中,有哪些都市能够成為全國工業都市主流?進入前三十强呢?通過對1984年全國工業產值前30强都市的榜單觀察,可以明顯發現幾個特點,是帶有計劃經濟時期的,以及我國工業歷史明顯特徵的。下麵我們來一起分析瞭解一下。

首先第一點,那就是上榜都市中省會城市居多,這是因為在建國前以及改革開放之前,各省區的省會是工業基礎較好、後來國企佈局較為集中的都市。就像在榜單中,可以看到在現階段工業規模已經滑落到全國城市50名之後的太原、蘭州等省會城市。

而像武漢、瀋陽、廣州等工業基礎非常雄厚的大省會城市的工業規模更是龐大,都在全國前十之內。而在現在的工業產值排名中,武漢現在已經在前十之外,而瀋陽更是退居前30之後,只有廣州市能够繼續位居前十。

其二:北方地區的都市占主流。在建國前後我國就存在著四大工業基地,其中有兩個是在北方地區,分別是遼中南工業基地和京津唐工業基地,兩大基地中有許多工業雄厚的都市。其他像山東省也是工業基礎較好的地區。

另外還有大慶、哈爾濱、長春、吉林市等在當時都是工業產值規模較為突出的都市。在1984年的工業前30强榜單中,來自東北地區的都市就有八九個,所以也能看到當時東北工業的實力。

而在當時的南方地區工業都市,除了重慶、武漢等中西部中心都市外,主要是滬甯杭工業基地周邊的都市,尤其是江蘇省有多個都市上榜。是南方省份中工業產值入圍前30强都市最多的地區。

而當時的珠三角地區工業還沒有起勢,僅只有一個廣州工業規模龐大,其他像當今的工業强市深圳、佛山和東莞等的工業才剛剛起步,尚未能够進入前30强,而現在這幾個都是全國工業都市十强之列的。

其三:上海市在當時是屬於大麦克級別。上海市在清末民初就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工業都市,再通過建國後幾十年的投資建設,上海市的工業產值在八九十年代屬於超然地位。

從1984年上海市和其他各都市的工業產值比較可見,上海市要高達700多億元,是排名第二的北京的2倍多,這個差距是非常之懸殊的。首先可見上海市在當時的工業地位,還記得幾十年前不少工業產品,包括消費品都是產自上海,對中國現代工業影響力巨大。

到了近些年上海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雖然還是全國城市第一,但領先優勢已經非常小了,蘇州和深圳都有可能趕超上海。而且如果計入規模以下工業產值的話,中小企業更多的蘇州市的工業總產值已經超越了上海市。

在現階段我國都市工業的格局呈現三强爭霸的狀態,上海、蘇州和深圳的規模以上工業營收差之毫釐,都有可能問鼎全國第一的。

所以現在我國工業佈局更多呈現在長三角、珠三角兩大區域的都市工業實力超群。而在當年佔據我國工業地位較高的北方地區各大城市,它們的工業產值已經下滑許多。

像現在的東北第一大工業都市大連也只能勉强進入前30,而山東省最大的工業都市青島市也不復當年的實力,只能排名在全國20强左右了,短短幾十年我國工業都市的分佈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最後請大家通過下錶,來具體觀察在1984年全國前三十强工業都市榜單:

歡迎各位關注,數據每日更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