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雍正王朝》裏出現過的那些有趣的“名詞”

北京 94℃ 0
摘要:眾所周知,《雍正王朝》改編自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作家二月河的長篇歷史小說《雍正皇帝》,這部小說原本就是以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這段歷史史料為基礎,展開敘述,貫穿了康熙在位最後二十年和雍正在位期間三十多年發生的一系列起伏跌宕的歷史事件,再通過細緻入微的展現和敘述,形成了這部電視劇。在某瓣和某短視頻平臺中,《雍正王朝》的受關注度一直是居高不下。

眾所周知,《雍正王朝》改編自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作家二月河的長篇歷史小說《雍正皇帝》,這部小說原本就是以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這段歷史史料為基礎,展開敘述,貫穿了康熙在位最後二十年和雍正在位期間三十多年發生的一系列起伏跌宕的歷史事件,再通過細緻入微的展現和敘述,形成了這部電視劇。

在某瓣和某短視頻平臺中,《雍正王朝》的受關注度一直是居高不下。

在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中,《雍正王朝》是第一部將歷史的嚴肅性、宏偉篇幅和故事的曲折性、可讀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一眾主創人員的努力下,《雍正王朝》這部劇不僅製作精良,整個電視劇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和臺詞,幾乎是處處都埋下了很多值得觀眾去品味、思考、琢磨、分析的細節和留白。而且,用心的觀眾通過對這些細節進行分析,又能够琢磨出更多有趣的內容,宛如一個層出不窮的萬花筒一般。

言歸正傳,《雍正王朝》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在向觀眾展示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的同時,也穿插、融入了很多相關的歷史常識,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和認知一下。

“潜邸”

這是雍正在完成了西北平叛之後,第一次南巡之時,路過田文鏡治下的河南,向田文鏡提起了鄔先生的去向,田文鏡直言相告鄔先生已經離去。正要派人去追,卻被雍正叫住了。

此時雍正繼位一段時間,忙於政事,和鄔先生闊別已久,曾經對他的那些猜忌和提防之心早已經淡化了許多,到這裡提出見鄔先生,只是希望故人相見而已,然而鄔先生卻早已神龍遠去、遊歷四方。

後來,雍正並沒有過多遮掩,直言跟田文鏡說,鄔先生是自己在“潜邸”之時就認識的。

那麼這個“潜邸”代表什麼意思呢?

要解釋這個詞彙的意思,相對來說要複雜一點。如果簡單理解“潜邸”是皇帝繼位之前居住的場所,是不準確的。因為按照正常情况下,一般是太子才能繼承皇位,那麼太子居住的地方被稱為“東宮”,東宮並不能被稱為潜邸。

囙此,只有在繼位前並沒有太子身份,在皇宮之外有自己住所的皇子,繼承皇位後,才能稱自己原來的住所為潜邸。

比如,雍正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康熙一直到臨終之際,才正式宣佈其為皇位的繼承人,也囙此雍正之前居住的府衙就被稱之為“潜邸”了,雍正三年,他曾經的住所成為了一座行宮,即“雍和宮”。不僅如此,由於此後雍正的兒子弘曆繼續繼位成為了乾隆皇帝,“雍和宮”走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潜福地”更加充滿特殊含義。

通常來說,皇帝繼位前的“潜邸”不再給任何人居住,一般都會改為宗教寺廟或者祭祀場所。所以,乾隆皇帝乾脆將雍和宮改為一座喇嘛寺,成為了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而且成為了清朝中後期,全國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如今,雍和宮也已經成為了北京市一處有名的文化旅遊勝地。

“缺兒”

在《雍正王朝》中,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片段。那就是太子為了償還國庫巨額欠款,便暗地裡讓手下的人賣了幾個即將外放的官職職位,喜提六十萬兩銀子。結果這樁事沒能瞞得住,讓八阿哥知道了。八阿哥並沒有著急捅出去,而是又暗地裡讓戶部的揆敘(八爺黨的重要成員)趁著大阿哥當值那天,領著這幾個即將上任的官員去面見康熙。

揆敘這個人精自然一眼就明白老八的用意,故意把這件事毫無保留地抖露在大阿哥面前。

試想,大阿哥早就看太子不爽了,恨不得早點把太子扒拉下來,換自己上位。所以看到太子安排這樣一群狗屁不通的人即將去上任這麼重要的幾個官位,馬上著急忙慌地把這個事稟報給了康熙,以引起康熙對太子更加的不滿,這些就不再贅述。

接下來咱們聊一聊劇中提到的這個“缺兒”。

缺在古代,是指官員位置的空缺、空額。

官缺制度到清代,又形成了新的特色。因為清代的官員從業者有滿人、蒙古人和漢人。囙此官缺也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不同的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去補充,

雖然清朝政府在形式上提倡“滿漢一體”,事實上,漢族人大多只能出任一些權力有限、地位卑微的普通官職,那些掌管軍隊、錢糧的關鍵部門的官職,基本上都是滿人牢牢地把持著。

除了按照民族、出身進行劃分之外,對於地方政府官職,清代時期還以沖、繁、疲、難四個標準來衡量府、廳、州、縣的重要程度和治理難易,並據此劃分官缺的重要程度,將其定為最要缺、要缺等名目。

沖,是指地理位置最重要,地處要衝;繁,是指需要辦理的政務繁多;疲,是指賦稅不好徵收;難,是指民風彪悍難以治理。如果這四個字全部占全的為最要缺,占三個字的為要缺,兩個字的為中缺,一個字或一項也沒有的為簡缺。

除此以外,還會根據所管轄的邊疆地區,進行劃分官缺,比如“夷疆缺”、“海疆缺”等。能够在這些條件艱苦的地方任職,一般升遷速度要快一些。

還有根據職務的專業性,劃分官缺,比如管運河河運的,稱為“河缺”、管糧食漕運的,稱之為“衛缺”。

另外,還有根據選任管道劃分的官缺,比如:請旨缺,是由皇帝親自决定的官職人選,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職位;題缺,是比較重要的官職,需要吏部統一審查篩選報請皇帝的;揀授缺,是一些需要特殊技能需要廣泛篩選的官職;考授缺,是指需要考試選拔的官職;選授缺,是吏部可以直接選取的官職,一般職位較低。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缺”字,我們卻從中窺見了清代管理選拔制度中的細分和縝密程度,在當時來說,已經頗為完善。

耐人尋味的是,“缺”固然是官職空缺的代名詞,是無數普通老百姓窮盡一生都在追求的榮華富貴全部凝聚其中。然而大阿哥卻輕描淡寫地稱之為“缺兒”,因為外放的那幾個所謂的肥缺,在他眼裡真的不算什麼。

正應了網上那個段子,“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的人直接出生在羅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