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有這4點原因

甘肃 69℃ 0
摘要:說到銀子,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影視劇中的橋段,那些江湖豪傑一出手就是幾十上百兩的白銀,讓人說不出的羡慕,甚至也想體驗一下那種快意恩仇的江湖。但放眼現代,我們卻很少能看到影視劇中所謂的古代銀子,這是為什麼呢?考古學家:有這4點原因。除了上述這4點原因外,你覺得銀子“消失不見”的原因還有哪些?

說到銀子,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影視劇中的橋段,那些江湖豪傑一出手就是幾十上百兩的白銀,讓人說不出的羡慕,甚至也想體驗一下那種快意恩仇的江湖。但放眼現代,我們卻很少能看到影視劇中所謂的古代銀子,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有這4點原因

一、你看到的都是假像

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叫“藝術源於生活”,就是說藝術創作都是來自於生活中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但高於生活”。以影視劇為例,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橋段,都是編劇大大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想像出來的,囙此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將影視劇和生活畫上等號。

古代銀子分為官銀和市銀,前者是要用來入庫的,在大小、重量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官銀主要用在軍餉,官薪,宮用,各地建設,賑災等支出上,任何民間或官員,私人或組織都不得使用官銀,否者就是殺頭的大罪。

市銀在大小、重量上沒有嚴格的要求,有散碎的銀子,也有以銀錠形式而出現的,是古代民間可以放心使用的銀子。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白花花的銀錠被用來消費,但事實上,古代用來消費的白銀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麼乾淨和工整,除了上述說的官銀外,大多數民間流通的銀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看,甚至會讓人覺得醜陋。

對於古代百姓來說,鑒定白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牙咬,如果能咬出來痕迹,那麼就是真的銀子,反之就是假的,囙此歷史上真正流通於市井的銀子,大多是遍佈牙痕的。

除了銀子的樣子外,在銀子的價值上我們也受到了影視劇的誤導,雖然銀子是能够在市井之中流通的,但一般的普通老闆姓可是消費不起銀子,一般來說市井之中最為常見的還是銅板。

以唐朝為例,假設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每人每年能吃500斤米或面,那麼一年就是消耗2500斤糧食,約等於20石(1石≈125斤);每人每年做4套衣服,每套用布3米,合計60米布,約等於2匹布(1匹=33.33米)。

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况下,唐朝1兩銀子能買1石米,中等質量的布2兩銀子1匹,做衣服的棉花按照1兩銀子算,如果日常其餘開銷在25兩銀子的話,這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支出大概是50兩銀子。那唐朝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准是怎麼樣的呢?

在《太平廣記》卷第二十三之《馮俊》中寫到:

唐貞元初,廣陵人馮俊,以傭工資生,多力而愚直,故易售。常遇一道士,於市買藥,置一囊,重百餘斤,募能獨負者,當倍酬其直。俊乃請行,至六合,約酬一千文,至彼取資。俊乃歸告其妻而後從之。

在唐朝,揚州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大都會。馮俊在揚州城靠賣苦力為生,他和一個道士談好,送一包百來斤的藥材到六合後,道士給他1貫錢(1000文=1兩銀子)的報酬。揚州至六合,約130裡路,平均每天走45裏,往返一趟不超過6天。即使回來時沒生意,他平均每天的工錢也超過160文。

假設馮俊每天都有活幹的話,那麼他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5兩銀子左右,一年下來就是60兩銀子,除去生活開支的話,還能剩下來十兩銀子,而這還是在理想情况下才有的可能,所以在日常交易中,古代百姓幾乎不會用到銀子如此大的“面額”,就算有銀子,也會被儲存在家中。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古代使用銀子是很普遍的事情,主要來自於影視劇的誤導,實際上古代民間主要流通的貨幣還是銅板,你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都是假像。

二、有錢就是任性

從古至今都存在著貧富差距,普通老百姓用不起的真金白銀,在鄉紳富豪之家卻多的是,那他們拿這些銀子幹什麼去了呢?除了家族的開支和使用外,有錢人家的銀子還很有可能被他們帶進了墓室。

在古代,陪葬是一個非常流行的管道,他們以器物、牲畜或人與傭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大多數有錢人會選擇把自己有生之年保存的白銀和珠寶帶到墳墓裏,希望生不帶來,但死能帶去。

看到盜墓類影視劇或書籍的小夥伴此時一定能說上幾句,畢竟但凡古代帝王,他們的墓葬中一定少不了你真金白銀、奇珍異寶,很多甚至是你連聽都沒有聽說過的寶貝。就拿慈禧來說,她的陵墓僅僅是修建就花掉了3000多兩黃金。

據傳慈禧在安葬過程中,送葬隊伍走了整整4天。安葬時,像翡翠西瓜、玉石蓮花和口中的夜明珠等奇珍異寶不計其數,棺椁中有大珍珠420顆、小珍珠1500顆,陪葬品中瑪瑙、玉器、金器等更是不可或缺,就算保守估計,慈禧的陪葬品如果以白銀來衡量的話,絕對要以億為組織了。

即便不算王侯將相等貴族,我國歷史上也有300多位皇帝,可以想像他們帶入地下的銀子得有多少,讓筆者都不得不感歎一句“有錢就是任性”。

三、近現代的流失

但凡上過國中的人,一定知道晚清時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拋開其中割地、權益等不談,僅白花花的銀子都賠了十幾個億,其中1895年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賠償白銀2億兩;1901年簽訂的《辛醜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付清,本息合計9.8億兩!

到了民國時期,白銀價格上漲,許多銀行使用銀元作為共同貨幣,市面上銀元也是主要流通的貨幣,而此時美國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宣佈白銀國有化,並大量採購國際上的白銀,囙此國內大量銀元流向海外,甚至造成了國內通貨緊縮和金融危機。

除了上述流失的白銀外,蔣介石也帶走了不少真金白銀。《人民日報》根據歷史資料稱:國民黨撤離大陸前,先後3批實際運去臺灣的黃金共277.5萬市兩,銀元1520萬元。

資源是有限的,由於歷史上無節制的開採,到了清朝時期已經沒有可以開採的銀礦,囙此在新中國成立後,曾大量回收白銀,作為建設使用,囙此民間的最後一點白銀也不復存在了。

四、白銀就在我們身邊

雖然白銀不再以貨幣的形式存在於民間,但在我們身邊其實一直都有銀的存在,比如常見的各種銀飾品。

我們聽說最多的應該是925銀,是指在做首飾時在銀中加入7.5%的銅。這種含銀92.5%、含銅7.5%的合金,國際上稱為標準銀,一般分為素銀、泰銀、苗銀、藏銀4種,但大家在買925銀時千萬不要被騙了。

在景區我們遇到比較多的是藏銀,傳統的藏銀是採用30%的銀,70%的銅,但現時市場上的藏銀大多是採用白銅替代,為了躲過珠寶部門的鑒定,無良商家會在商品外層鍍了一層薄薄的925銀。

建議大家檢驗銀飾的時候,把銀飾從中間切割一個斷面,檢測中間最裏層的部分。

由於銀的導熱性和導電性在金屬中名列前茅,在各類電子材料中白銀的使用量位居金屬用量榜首,我們手中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有很多部件就採用的銀作為導電資料。

此外,銀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感光材料,鹵化銀感光材料是用銀量最大的領域之一。X光機、螢光資訊記錄片、電子顯微鏡照相軟片和印刷膠片等都需要銀。

總結:雖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影視劇裏的快意恩仇,也不能隨手甩出一錠銀子作為打賞店小二的小費,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銀來實現更多歷史上無法做到的事情,而白銀也永遠不會被貶值。

總的來說,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卻消失不見了,主要就是我們的認知被影視劇所誤導,然後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導致的流失,以及銀使用形式的轉變。

除了上述這4點原因外,你覺得銀子“消失不見”的原因還有哪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