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源百年老教堂變身“不止空間”上海發展業態多樣的演藝新空間

上海 128℃ 0
摘要:如今,古老的建築從時間中蘇醒,成為獨特的演藝空間“不止空間”。過去兩年,上海發展出業態多樣的“演藝新空間”,商場、文創園區、飯店、餐廳、書店、藝術中心、旅遊景點等紛紛加入,到今年底將累計有百家掛牌。

090916_p21.jpg


  站在乍浦路橋往東南方向望,遠處是璀璨絢麗的東方明珠,視線逐漸拉近,你會被一幢哥特式風格的老式建築吸引,它正是坐落在南蘇州路103號的新天安堂舊址。

  新天安堂建於1886年,是一座已廢棄多年的老教堂。如今,古老的建築從時間中蘇醒,成為獨特的演藝空間“不止空間”。上週末,一場音樂會在此舉辦,為思啟文化秋冬樂季拉開帷幕。這是一場小而美的室內樂音樂會,觀眾圍坐在舞臺四周,能清楚地看到舞臺上音樂家的每一個表情。當豎琴空靈的聲音傳入耳側,音樂和建築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讓人忘記窗外的喧囂。

  過去兩年,上海發展出業態多樣的“演藝新空間”,商場、文創園區、飯店、餐廳、書店、藝術中心、旅遊景點等紛紛加入,到今年底將累計有百家掛牌。益豐·外灘源、思南公館、和平飯店、上生新所、朵雲書院戲劇店、豫園茶樓等都開發出別具特色的演出,令觀眾流連忘返,助推亞洲演藝之都建設。

  三個月,空間煥然一新

  在新天安堂裏演奏的想法,來自思啟藝術總監、鋼琴家李堅的一場“邂逅”。

  “幾個月前我在圓明園路約見朋友,回家時在南蘇州路上叫車,偶然看到這兒有一個古老的建築,邊上有一把大傘,下麵站著個警衛,等車的工夫我就到傘下躲雨,跟警衛一聊才知道這是原來的新天安堂,廢棄很久了。”

  李堅打開手機閃光燈,從門縫中伸進手臂拍了幾張照片,一個想法萌生了:“何不在這兒舉辦音樂會?”

  經過一番溝通和多方協商,思啟文化拿下新天安堂的承租權。不到三個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徐風及設計團隊讓這裡煥然一新。

  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一方面,不能對原建築有任何破壞,玫瑰花窗、尖肋拱頂都完整保留,不破壞一磚一瓦,甚至連牆皮都不能蹭掉一點。另一方面,還要滿足演藝空間的聲學要求。李堅說:“整個牆體是石磚構成的,鋼琴聲音的反射會很弱,混響很差。舞臺上方那個圓板是我一定要求設計的,為了反射鋼琴的聲音。”此外,空間裏的那些黑色窗簾有吸聲作用,還能根據不同演出,通過打開窗簾的寬度調節吸聲範圍。

  除了徐風在設計上的巧思,李堅和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藍漢成在曲目籌畫上也花了不少心思。“音樂會一般會把激烈的曲目放在最後,而我們放在前面,也是想檢驗這個空間的聲效。”李堅說。

  小空間,拉近觀眾距離

  都說建築是流動的音樂,藍漢成第一次進入“不止空間”就有了靈感:“一進來就好像穿越了,我沒有料到在國內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地方演出,特別是室內樂,氛圍非常好。”當晚來到現場的劉女士說:“我們常在交響音樂廳看演出,第一次在這樣的空間聽古典樂,感覺什麼雜念和煩惱都沒有了。”

  在藍漢成看來,室內樂更像兩個關係親密的人在對話,“不止空間”可容納約200名觀眾,在他看來剛剛好。

  開幕音樂會由法國小提琴家紀堯姆·莫克和豎琴演奏家孫之陽開場。隨後德布西的“阿拉伯第一首”也由豎琴獨奏,餘韻悠長。《千與千尋》的主題曲《永遠常在》,經李堅改編後,保留了純真童趣,又有了室內樂的“高級感”。青年歌唱家譚誠、大提琴呂冰夏、低音提琴何黎東、單簧管戴樂及圓號顧聰等多位演奏家也加入了當晚的首發陣容。

  最後的安可曲,紀堯姆走下舞臺,手拉小提琴從觀眾席前緩緩走過,邊走邊演。“很真切。音樂不應遠離聽眾,應該走近。”一比特觀眾說。

  “不止空間”讓鮮有文藝演出的外灘源多了一個好去處。“如此美麗的蘇州河畔,這樣好的地段,哪裡還能再找到?藍老師和我已經定好從今年9月到明年7月整個樂季的曲目,希望能在承租權期限內把更好的作品帶給觀眾。”李堅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