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聲合唱團在外地演出。
感恩廣場上的雕塑。
黨員幹部在抗震救災紀念館內認真學習。
翻拍抗震救災紀念館內的一幅照片。
抗震救災紀念館的一角。牛玉嬌陸廣濤程宦寧攝
童聲合唱團在外地演出。
感恩廣場上的雕塑。
黨員幹部在抗震救災紀念館內認真學習。
翻拍抗震救災紀念館內的一幅照片。
抗震救災紀念館的一角。牛玉嬌陸廣濤程宦寧攝
藍天白雲下,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巴塘草原秋高氣爽,正張開懷抱迎接八方來客,玉樹市區內蜿蜒的巴塘河緊緊依偎著當代山,在夕陽中交相輝映。每當傍晚來臨,人們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廣場上載歌載舞,跳起歡快的鍋莊,唱著幸福的歌謠……
玉樹災後重建實現了“苦幹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偉大目標,新家園讓玉樹人民有了溫暖的港灣,新校園讓莘莘學子走向了光明的未來,玉樹這座城市正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成為青藏高原上環境優美的高原生態型商貿旅遊城市、三江源地區中心都市和青海涉藏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地區,並堅定自信地走在了全國文明都市的行列。
千帆過盡,儘自從容。地震和重建催生出“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始終激勵著玉樹人民,用始終奮進的姿態,持續迸發著昂揚向上、欣欣向榮的精氣神。一年一變化、一步一發展,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無疑成為了玉樹的“傳家寶”,成為了逐夢路上的寶貴精神財富。
用童聲播撒感恩之情
“古老的玉樹是我的家鄉,這裡的花朵鮮豔奪目,這裡的資源豐富多彩,這裡的人民開拓勤勞,我們玉樹建設得更加富饒,更加美麗……”
在玉樹市第一完全小學少年宮內,藏族童聲合唱團35名學生正在音樂老師白瑪拉措的指導下練習這首《美麗的玉樹》,孩子們純潔的歌聲婉轉悠揚,如天籟般回蕩在校園內。這首歌是藏族童聲合唱團在2019年“天籟之音”藏族童聲全國巡迴演出時所唱的曲目,孩子們用動聽的歌聲表達著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和新玉樹幸福祥和的精神面貌。
大愛無疆,歌以咏之。帶著玉樹人民的感恩之心,2016年,在玉樹州文體旅遊廣電局的支持下,玉樹市第一完全小學的29名學生組成了藏族童聲合唱團,民族歌舞團團長紮西多傑為合唱團作詞、作曲並指導,自2016年成立至今,合唱團已參加玉樹地區各類比賽活動數十場,並利用假期時間赴北京、上海、廣州等18個都市進行巡演,用他們天籟般的童聲和自信快樂的姿態,感動了無數觀眾。
現在,合唱團的孩子有35個,都是玉樹市第一完全小學中四五年級的學生,一年又一年,合唱團成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孩子們始終用歌聲和表演傳遞著正能量與希望,帶著玉樹災後重建的嶄新面貌走向中國舞臺,表達著新玉樹42萬各族群眾對黨和全國人民的感恩之情。
童聲合唱團的每一位老師都用行動和愛踐行著自己的職責,也在每一個孩子身上播撒下了熱愛家鄉、傳承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的種子,讓他們懷揣感恩,不忘初心,奮進努力。
今年上6年級的永吉卓尕是合唱團中的一員,她說:“雖然我沒有經歷過玉樹地震,但我的阿爸經歷過,他是從廢墟中被救出來的,他常教導我和妹妹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學習,將來報答國家。我很喜歡在合唱團唱歌,我最喜歡唱那首《再唱山歌給黨聽》,每次唱這首歌我都有點激動。”
白瑪拉措說:“合唱團的孩子們雖然都很小,但他們都有顆感恩的心,之前在合唱團中的那些親歷玉樹地震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離開了完小,但合唱團始終在教導孩子們牢記玉樹抗震救災的歷史,是黨和國家給了我們優越的教育環境,我們要當好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的傳承者,把歌聲獻給祖國,讓越來越多的人聽到我們的聲音,用歌聲展現大愛,展現新玉樹的風采,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
用活紅色資源接受精神的洗禮
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是玉樹災後重建的“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是中國第一個全面記錄高海拔地區抗震救災艱難歷程的紀實性展館,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青海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位於玉樹市結古鎮治曲路,用地面積約為5776平方米,其中遺址占地面積約498平方米,由地震遺址、紀念館主體及感恩廣場三部分組成,建築分地上一層,地下兩層。館內由序廳、祈福廳和五個主題展廳組成,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個個真實的場景,詮釋了“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
站在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前,最為顯著的標誌建築就是感恩紀念碑,看著救災英雄群雕,仍能感受到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療衛生人員以及從全國各地,大江南北聚集而來的各種救援隊伍和力量,不畏艱難、無私奉獻、敢於挑戰,建設新玉樹的那段波瀾壯闊、盪氣迴腸的時光。
“2010年4月14日早晨,玉樹州委、州政府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動員全州6縣和州直機關40多個部門的黨員幹部克服餘震危險,走村入戶,查看統計灾情,組織自救,為挽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贏得了寶貴時間。很多幹部親人遇難、房屋被毀,但是,他們顧不上悲痛,舍小家顧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災的戰鬥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裏久久回蕩。
來自州直機關團員青年、青年創業者代表、州利民學校團支部的40餘名青年認真專注地聆聽講解,被生動鮮活的黨史故事、感人至深的先烈事蹟、深入淺出的精彩講解所吸引,紀念館裏不時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
聽完講解,團幹部代表李佳檸、州國稅局黨史辦宣講員吳昊、美團負責人尕瑪義西、州中學青年教師桑吉卓瑪、青年創業者代表才丁紮西、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講解員才仁巴毛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們的玉樹抗震救災小故事。
抗震救災紀念館館長葉周才仁說:“今年以來,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好玉樹抗震救災精神,我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對講解員進行了專門培訓,全方位提升講解服務水平,打造亮點,彰顯特色,增强黨史學習教育的代入感、體驗感。從今年三月份至今參觀遊客統計約2496人,機關企業開展學習共計36次,全市各中小學共7次。”
把抗震救災精神講給更多人聽
“‘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偉大精神,是屬於每個青海人的寶貴精神財富……”講解員更松拉吉的聲音清澈響亮。
十一年來,無數人來到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在這座肅靜、莊嚴的館中感懷,也在這裡對新玉樹新生活寄予希望。更松拉吉也一遍又一遍為人們講述其中的故事。作為自己的家鄉,那一天對於更松拉吉來說,真實又具體。
地震發生時,更松拉吉遠在外地求學,得知地震,心中滿是心痛和無奈。看著一篇篇新聞報導,聽著一段段親人的訴說,翻著一張張痛心的照片,也讓她再一次重新定義了自己對故鄉的愛,並暗自下定决心:“畢業後,我一定要回去,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
畢業後的更松拉吉選擇回到故鄉。她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玉樹人,關於抗震救災精神,曾經我是聽故事的人,再到後來成為見證故事的人,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以來,一次次不論民族、不分你我的守望相助、不離不棄;一段段生死守護、前赴後繼的執著堅守、接續傳承……我就是想用自己的管道把玉樹這座民族大愛鑲砌而成的高原新城,將這片土地的幸福和感恩講給更多的人聽。”
更松拉吉走進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她的心靈被這裡的每一組數位、每一個物件、每一處場景和每一點記憶深深地震撼著。
也是這次偶然的機會,更松拉吉有幸成為抗震救災紀念館的第一位志願講解員,對於她來說,“每次講解都不斷提醒她要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親人。”
從那天起,早晨發聲練習,午間聽名家誦讀,晚上類比講解幾乎成了更松拉吉的必修課。
災後重建讓玉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松拉吉的工作內容也多了起來。她需要向遊客介紹的,不再僅僅是地震遺址,還有震後十一年“新玉樹”展現給世人的新面貌。從巴塘公園到玉樹風情街,道路整潔,山明水秀;從禪古村到甘達村,以藏式為主的民居全部採用框架、鋼架、木質和輕鋼結構,按8級抗震設防;公共事業建築按9級抗震設防……“現在從建設到發展,都是很有安全感的。”
隨著玉樹旅遊產業的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玉樹,更松拉吉的講解工作還將繼續,也將被賦予更多意義。(程宦寧牛玉嬌陸廣濤)
記者感言
凝聚起前行的強大動力
玉樹“4·14”强烈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11年,一個嶄新的“三江之源、聖潔玉樹”已然矗立在雄偉遼闊的青藏高原,這段奮鬥歷程也已定格在歷史長河裏,但在玉樹抗震救災過程中鑄就的“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卻具有穿越時空的時代價值和無比强大的精神力量,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歷久彌新、彌足珍貴。
紀念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玉樹抗震救災精神,不僅是抗震救災取得勝利的精神支柱,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玉樹、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强大精神新動力。
採訪過程中,我們聽到許多玉樹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有黨和各族人民“克時艱,壓不垮、震不倒、摧不折”的玉樹重建奇迹;有韓慧瑛、王成元、阿福等一批黨員典型和羣衆捨己為人、舍生為民的典型事蹟,將抗震救災精神進行了最直觀最生活的詮釋。
漫步街頭,湖畔徜徉,一步一景……玉樹,如今在統一規劃下,走上了綠色生態、有機畜牧、旅遊產業發展的新路。在玉樹市充滿古樸風韻的康巴風情街上,極具藏式風格的商鋪用“最形象”的管道向過往遊客講述著這個城市的蛻變。
曾經滿目瘡痍的大地已經煥然一新。放眼望去,房屋林立,新建建築均要求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中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可抗9級地震。
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玉樹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昇華,展示出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開放意識、創業意識、文明意識得到增强,公民貭素和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現在的玉樹,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羣衆。
廢墟中崛起了一個新玉樹,陣痛中迎來了一個新時代。未來,玉樹充滿期待!(陸廣濤牛玉嬌程宦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