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甘肅、陝北,這些個地方,腦海裏會出現黃土高原的影像,一般我們都知道沙漠、戈壁灘這樣的地方是土層比較薄,寸草不生,就是大家說的貧瘠土地!據瞭解黃土高原的土層可以達到100米左右,最厚的可達到180米,這樣厚的土地怎麼也不長樹呢?別說樹了,草都沒見過幾個,這是怎麼回事?
黃土高原一直是這樣的現狀嗎?
大約在6000萬年前,黃土高原全是湖水,山峰呢就是當時的湖中孤島,在唐朝之前雨量也是很充沛的,而且氣候溫暖濕潤,很適宜人類居住生存。大概是在唐朝末期到北宋時期經歷過一次小冰河時期之後,從此以後雨量下降,氣候開始變得乾冷了!黃土高原變成現在的狀態只是因為氣候變化了,才有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嗎?其實並不是,還有其他的原因。
黃土高原區域到底有多大?導致變成這樣的原因又是什麼?
黃土高原佔據七省區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主要佔據的省有陝西、山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以及河南省,全區總面積有63.5萬平方公里!
看到黃土高原首先感覺上就是非常的熱、乾燥,那是不是因為降雨量比較少導致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降雨量,黃土高原的平均年降水量是400到800毫米之間,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平均年降雨量是400毫米,但是內蒙古東部地區卻是藍天白雲,草原遼闊,馬兒自由奔騰!那問題來了,不是降雨量,還有什麼原因呢?我們來從各個地方來瞭解一下黃土高原!
首先第一點,不長花草樹木,我們先來看一下土壤,一般的土壤都是由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五大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簡單地說:岩石風化後的疏鬆碎屑物質,隨著時間的流逝,微生物在土壤裏繁衍生息,使土壤有了一定的肥力!
那黃土高原的土是怎麼回事呢?黃土高原的土是外來的,是風力把西部地區的沙塵吹起來搬運到這裡堆積起來的,這裡的土壤和一般的不同。黃土高原的土壤結構鬆散,具有管狀孔隙和鉛直孔隙,這些非常細的孔稱為毛細管,透水性極强。降雨後,雨水會滲入地層深處,很難在地表蓄水,而生物生長的土層就是地表層,所以即便降雨量很多,但沒辦法蓄水也生長不出樹或者草!
第二點就是由於黃土高原的地勢,加上降雨量的原因,水土流失也很嚴重,有一部分被流失於黃河,不是有句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嗎?就是由於沙土流入黃河,使得黃河的河床越來越高造成的景象!
第三點就是濕塌,黃土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鹽、粘土以及其他溶解性鹽類,下雨後,溶化了黃土裏的礦物質,使土壤沒有了支撐,就會發生塌陷,這樣周而復始的,新的土壤表面沒有肥力和養料,有機物和微生物等等,所以也不適合植物的生長!
第四點就是生態環境的原因,黃土在夏季的時候還好,受到大西洋等的影響,氣溫高,降雨量又多,水量和溫度都比較適合微生物的繁衍生息,對土壤結構的改善也有好處,新增了肥力,但是冬季一到,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沒有抵禦北風的自然屏障,在北風的勁吹之下把土壤結構還有肥力,養料都給破壞了,還給北方地區帶來了沙塵暴!
用現在網絡流行的話來說“我(黃土高原)真是太難了!”
假如黃土高原的黃土沒有那麼厚,只有一米左右,下滲的水或濕塌的土層被母質所支撐,起到了蓄水的作用,養料也容易蓄積!那麼黃土高原就很有可能長出植物來,所以黃土高原的厚土成了“罪過”!現在黃土高原的現狀是由於地理位置、全球性氣候變化、地殼運動還有人為的因素導致的!
我們國家都是怎麼處理這樣的情况?
我們國家是分區域性的修造,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根據蓄水條件和濕潤程度黃土高原大概分為三部分,西北地方、中部、東南地區!在蓄水條件好的地方採用循序漸進的管道,固定沙土,種草植樹,就比如黃土高原的毛烏素沙漠,現時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在土層薄,降雨少的地區展開生態修復和工程建設結合的管道比如修土壩,建梯田,改善土層植樹抵禦風力,提高成活率規模化!加强了治理,調整了農業種植的結構,减少了放牧頻次和數量,原來的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
國家想盡辦法改善黃土高原的現狀,作為我國的公民,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一起維護自己生存的生態環境,讓我們一起為更舒適的生存環境盡自己的力量!讓沙塵暴和龍捲風這樣的天氣,以後不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