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區劃調整,11個地級市之一,忻州市為何有15個區縣?

山西 97℃ 0
摘要: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山西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太原市、大同市等等。在山西省的11個地級市中,忻州市的總人口和經濟總量,都不是最高的。但忻州市總計下轄了15個區縣,在山西省屬於比較多的。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被稱為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至關重要。忻州市屬於11個地級市之一,總人口接近270萬人,經濟總量1034億。其中,忻州市的區劃與山西省的區劃調整,有很大的關係。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山西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太原市、大同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忻州市。在山西省的11個地級市中,忻州市的總人口和經濟總量,都不是最高的。但忻州市總計下轄了15個區縣,在山西省屬於比較多的。那麼,忻州市15個區縣的區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山西省。山西省屬於我國中部六省之一,同時也是我國華北地區的省份。山西省地質結構複雜,以山地和丘陵為主,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騎兵的天然屏障。囙此,出現了“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說法。”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被稱為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至關重要。

山西省下轄了11個地級市,總人口3400多萬,略多於黑龍江省,略少於陝西省。忻州市屬於11個地級市之一,總人口接近270萬人,經濟總量1034億。從人口和經濟總量來說,在11個地級市中,並不是第一。不過,忻州市下轄了1個區、1個縣級市、1個風景區、12個縣,總計15個區縣,這一數量屬於比較多的。其中,忻州市的區劃與山西省的區劃調整,有很大的關係。

在元朝之前,歷代王朝都採用了州縣兩級區劃。在宋朝統治時期,把全國劃分為23路。由於喪失了幽雲十六州,雁門關成為了抗擊遼國騎兵南下的第一線。不得不說,雁門關就是忻州市境內。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在幾十年時間裏,先後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十分遼闊的龐大王朝。

隨後疆域面積的迅速擴大,缺乏地方管理經驗的元朝,開始面臨各方面的問題。首先,面對全國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元朝根本就忙不過來。面對各地複雜的人口、耕地、糧食情况,元朝不知所措。以耕地為例,由於土質結構、氣候等方面不同,耕地分為了沙土地、水澆地、丘陵地等類型,每個類型又分為了上中下3個等級。

各地的農作物類型五花八門,出現了五穀雜糧的說法。依靠唐宋兩朝的州縣兩級區劃,根本無法滿足元朝的實際需要。在這樣的情况下,唐朝時期的15道和宋朝時期的23路,也失去了作用。最後,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礎上,結合了金國行尚書臺的經驗,最終,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湖廣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西行省等等。

鑒於山西的重要性,元朝把山西劃入了中書行省直接管理。每個省下轄了各個路,每個路下轄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了各個縣,相當於設立了4級區劃。元朝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礎,設立了各個省的框架。但整體並不穩定,首先,元朝行省的面積劃分不合理,管理難度太大。第二,各地機构的設計粗獷,而且相互重疊。

到了元朝的末期,出現了各方面的問題。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根據明朝的實際情況,在元朝行省的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各個行省。到了明成祖朱棣遷都以後,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我國很多省份的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設立的,例如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等等。與現在的區劃,已經非常接近了。

在山西省內,明朝設立了太原府、大同府、運城府等一系列的州府。至於忻州市下轄的10多個縣,當時分別隸屬於忻州、代州、保德州3個直隸州管理。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進一步完善了區劃模式。最終,形成了大清內陸18個省的區劃。其中,在山西省內,區劃調整的幅度並不算大,尤其是北部的幾個州府。

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各地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各地羣衆急需進入休養生息。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隨著局勢的穩定,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階段。與此同時,一系列重要項目在山西各地開工建設。在山西省內,設立了晋中專區、雁北專區、運城專區等一系列的專區。

其中,設立了忻縣專區,下轄了9個縣,分別是:忻縣、代縣、甯武縣、靜樂縣、五台縣、定襄縣、繁峙縣、崞縣、陽曲縣。1952年,興縣專區被撤銷以後,興縣、保德縣、河曲縣、偏關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嵐縣等8個縣,劃入了忻縣專區管理。此時,忻縣專區下轄了17個縣。1958年,忻縣專區曾經被撤銷,併入了雁北專區。

當時,雁北專區更名為晋北專區,一口氣下轄了幾十個縣。不過,由於管轄的區縣太多,在五六十年代的交通、通訊條件下,存在各方面的困難。囙此,1961年,晋北專區被撤銷,重新設立了忻縣專區和雁北專區。隨著忻定縣被撤銷,忻縣專區下轄了16個縣。到了60年代末期,我國所有的專區更名為地區以後,忻縣專區更名為忻縣地區,但管轄區不變。

70年代初期,忻縣地區下轄的興縣、嵐縣,劃入了呂梁地區管理。囙此,忻縣地區下轄的縣,調整為14個,並且穩定下來。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了適應時代需要,很多省份下轄的地區,陸續調整為地級市。與此同時,設立了一系列的縣級市。1983年,忻縣地區更名為忻州地區。與此同時,忻縣被陞級為忻州縣級市,隸屬於忻州地區管理。

隨著忻州地區的持續發展,1993年,下轄的原平縣被陞級為原平縣級市。到了2000年,忻州地區與忻州縣級市被撤銷,組成了忻州地級市。原來的忻州縣級市,更名為忻府區。此時,忻州市下轄了忻府區、原平市、代縣、繁峙縣、五台縣、定襄縣、靜樂縣、岢嵐縣、保德縣、五寨縣、河曲縣、偏關縣、神池縣、甯武縣,總計14個區縣。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忻州市把握機遇,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蘊,積極發展旅遊業,設立了五臺山名勝風景區,與周邊區縣平級。囙此,忻州市下轄的區縣,調整為15個。此外,忻州市還設立了2個開發區,不過,這兩個開發區的情况特殊,沒有計算在內。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作者沒有其他帳號,請大家注意)。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