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西北的新疆,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原創
正解局出品
全球變暖,世界各地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氣候變化。
臺灣省正在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預計農作物減產近半。
不過,地球這麼寬敞,不能處處鬧荒。
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我國的新疆,就有可能因為全球變暖而成為國家未來的農業基地。
西北苦寒之地的新疆,早就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基地了。
新疆地圖
今年新疆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統計了全疆2020年的農業狀況:
糧食總產量1583.4萬噸,新增50萬噸以上,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特色林果產量1120萬噸,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優質特色林果基地;棉花播種面積達3752.85萬畝,總產量516.1萬噸,增長3%,占全國比重的87.3%,新疆作為全國優質商品棉基地的地位更加穩固,保障國家棉花戰畧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强……
人是鐵飯是鋼。
新疆堅持穩糧政策,糧食播種面積不少於3300萬畝,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糧食絕對安全,糧食產量也穩步新增。
得益於地利,新疆是我國傳統的“瓜果之鄉”。
深處歐亞大陸腹地,四面高山圍擋,新疆降雨稀少,氣候乾旱,全年日照時間超過2500小時,晝夜溫差高達十幾攝氏度。
充足的日照和較大的溫差,讓瓜果最大程度保留糖分,甘美爽口,格外香甜。
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精耕細作下,新疆的瓜果資源非常豐富,常見的就有葡萄、哈密瓜、西瓜、蘋果、香梨、杏、桃、石榴、櫻桃、無花果、核桃、巴旦杏等,優良品種達數百種之多。
葡萄大豐收
2020年,新疆僅果品總產量就達到850萬噸,增產36.4萬噸。
新疆產的水果近九成作為商品出售,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
新疆不只有糧棉水果,近些年還在發展特色經濟作物。
2020年全疆特色糧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比如伊犁地區種植的青稞、喀什地區種植的藜麥等。
這些特色經濟作物,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也是脫貧攻堅的得力舉措之一。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棉花進出口貿易大國,新疆長絨棉質優量大,常年供不應求。
得益於獨特的光熱條件,新疆產的長絨棉聞名遐邇,棉花總產、單產、種植面積、商品調撥量連續26年位居全國第一,產量更是占世界兩成以上。
新疆棉花大豐收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重視農業,新疆也不例外。
農業生產離不開氣候的影響。
全球變暖,無疑也在改變著新疆農業的發展走向。
1961年到2010年的半個世紀裏,新疆每10年平均氣溫就上升0.32℃,這個升溫速率大大高於全球的0.13℃,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0.22℃。
其中,冬季升溫最明顯。
新疆水資源的特點是地表水依靠冰川融水,氣溫升高,冰川融化,雪水進入河流,再流入湖泊。
與氣候變暖相匹配的,是降水的增多。新疆的年降水量以每10年6.51%的速率新增,夏季最明顯。
新疆最大的鹹水湖,是精河縣的艾比湖,湖水主要的補給來源,是精河、奎屯河、博爾塔拉河等23條地表徑流。
剛建國時,湖面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
由於人口大規模增長和當地開發引水等原因,在1987年萎縮至499平方公里。
最近幾十年,新疆降水新增,流入湖水的河流水量大增,去年艾比湖的水域已擴大到805平方公里。
雖然還沒有恢復到全盛時期,但比面積最小的時候已經新增六成多!
艾比湖生態
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在1972年之前尾水能抵達若羌縣的台特瑪湖。
隨著河上水庫的興建,塔里木河下游斷流358公里,終點退縮到鐵幹裏克的大西海子水庫,台特瑪湖逐漸乾涸,一起消失的還有羅布泊。
現在,新疆降水新增,而且水庫也多方調水,台特瑪湖又再次生機勃勃。
塔里木河斷流示意圖
有了水源,農業才能發展;氣溫提升,農作物的適宜生長期就會新增,而且冬季溫度升高,也有助於冬小麥以及特色林果安全過冬。
還是以棉花種植為例。
棉花的生長對水分要求相對較低,但必須要保證一定的積溫。
在適當的溫度範圍內,溫度越高,高溫持續時間越久,棉花的生長週期就越短。
普遍的氣溫提升,一方面大大新增了棉花的可種植面積,另一方面也讓棉花的播種期提前,延長了棉花的種植時間,新增了產量。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棉花畝產只有60多斤,而當時的埃及長絨棉畝產是160斤。
2020年,專家對嶽普湖縣135畝“新海60號”機采棉進行現場產量測定,籽棉平均畝產546.9公斤,皮棉平均畝產183.2公斤——領先埃及長絨棉一大截。
新疆農業,有地利有天時,發展迅速,未來可期。
然而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是擺脫靠天吃飯的舊模式,這就得有人和。
中國農村也有俗語:眼是鬧鐘聲,手是好漢;懶漢二流(子),靠天吃飯。
這都1202年了,農業發展也得依靠政策和科技。
第一,基礎設施和政策配套。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建設自不必說。
新疆乾旱少雨,搞農業還得興修水利。
長期不斷的水利建設投入,不但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用水壓力,而且滿足了農業灌溉的需求。
僅2019年,新疆全年就完成水利投資270.3億元,順利開工建設玉龍喀什、莫莫克水利樞紐工程,完成55項大型灌區、31項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改善灌溉面積1286萬畝,同步實施中小河流治理,極大地提升了新疆農業灌溉水准。
新疆平地多,適合農業機械化。
新疆政府也在全疆配套發展機械化的政策,全面推動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生產的競爭力。
截止到4月初,新疆已下發農機補貼10.34億元。
每臺三行自走帶打包的棉花收穫機,去年補貼是30萬元/臺,今年新增至40萬元/臺;五行及以上的,補貼從去年的53萬元/臺新增至60萬元/臺。
新聞報導
雖說不能靠天吃飯,但防灾减害還是必要的,政府對農業保險配套也日臻完善。
2019年,新疆農業保險承保各類作物面積6769.85萬畝,同比增長23.74%;承保大小牲畜數量773.92萬頭(只),同比增長57.94%;提供農業生產風險保障996.88億元,同比增長24.89%。
第二,農業技術的大力推廣。
前一陣子,新疆機械化采棉的圖片視頻刷了屏。
追溯新疆農業的發展就會發現,新疆的農業發展,也是從一窮二白開始的。
1955年自治區剛成立時,全疆僅有327臺耕耘機。
直到改革開放之前,新疆農業技術仍然很落後,耕種的主要勞力只有人和牛。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疆的農田裏,現在隨處都可見到播種機、收割機、除草機等農業機械化裝備,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准達到83.5%。
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只在地上可不行。
新疆在最近幾年,加大了無人機的引入力度,建設全方位的統防統治病蟲害防護體系,加持植保科技,改變傳統農業植保施藥管道,受到農戶追捧。
新疆的現代農業科技,正從自動化向智能化邁進。
無人飛機上天山
此外,氣象科學也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氣象衛星越來越多,天氣預報越來越及時,對灾害天氣如乾旱、洪澇、低溫、霜凍、病蟲害等,能做出短期預警,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减少灾害天氣帶來的經濟損失。
當然,氣象科學可不僅僅是天氣預報,還有長期的物候監測,能為農業規劃、作物合理佈局提供依據。
第三,整體環境的極大提升。
一個關於新疆的冷知識是,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位於烏魯木齊附近的托裡縣。
從歷史上看,新疆也的確是聯通亞歐的必經之路,是古老“絲綢之路”的中間驛站。
我國“一帶一路”戰畧的良好推進,也讓新疆重拾當年的要衝地位。
“一帶一路”中新疆的地域優勢
作為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覈心區,新疆已成為我國開拓中亞、南亞、西亞和東歐工農業產品市場的前沿陣地。
產自新疆的優質農產品,在中東、歐洲的高端市場上供不應求,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響之下,新疆對外出口果蔬仍然達到4.41萬噸。
有人研究冷暖週期與歷代興亡的關係,發現每次氣候變冷,就導致關外遊牧民族生存困難,南下入關引起王朝更迭;而每逢暖週期,糧食產量新增,人民生活富足,則會帶來一個强大的王朝。
這也從歷史的角度顯示出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現在,咱們也處於一個氣候溫暖的時期,而且天時地利人和具足。
倘若氣候的變化能持續,以新疆占全國1/6的面積計算,只要一成土地可以變為耕地,就能多出來2.5億畝可耕地,產出足够養活2億人。
届時,新疆將成為中華又一大糧倉。
•END•
僅供參考,以上轉載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公眾號的觀點立場。
提醒大家在關注後要將我們設為星標哦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