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裏歸鄉路走了六十年兩名“國家的孩子”回家了!

内蒙古 84℃ 0
摘要: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自然灾害,食品匱乏,3000餘名南方的幼兒被分批送往內蒙古的11個盟市、37個旗縣的千餘個家庭收養,這些幼兒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家的孩子。如今,他們都已年届花甲,但心中一直都有一個尋根夢。9月12日,兩位“國家的孩子”張海仁、蘇和,在當地志願者的幫助下,終於和闊別60年的家人團聚。協會會長李勇國表示,包括張海仁、蘇和二人在內,協會已經幫助5名“國家的孩子”和家人團聚。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自然灾害,食品匱乏,3000餘名南方的幼兒被分批送往內蒙古的11個盟市、37個旗縣的千餘個家庭收養,這些幼兒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家的孩子。如今,他們都已年届花甲,但心中一直都有一個尋根夢。9月12日,兩位“國家的孩子”張海仁、蘇和,在當地志願者的幫助下,終於和闊別60年的家人團聚。

chapter1

三千名“國家的孩子”落戶大草原

9月11日下午3點35分,從內蒙古錫林浩特市起飛的山航SC4678次班機緩緩降落在常州機場。兩位老人張海仁和蘇和在離開家鄉60年後,再次踏上了江蘇的土地。

1960年,由於自然灾害,食物匱乏,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的3000餘名幼兒被送往內蒙古,由當地上千個家庭收養。

當時的“國家的孩子”領養申請表

“那時候我也只有2歲多,是上海市育兒院收養了我們。”今年64歲的張海仁說,還沒到記事的年齡,他就被送到了上海。那時,上海育兒院食品短缺的情况也很嚴重,幾千名幼兒怎麼生活下去?

“正好趕上我們內蒙古烏蘭夫主席和周總理有個約定,能不能從內蒙古搞點奶粉?烏蘭夫主席說,一點奶粉解决不了問題,都送到內蒙古來吧,我們就是這樣到內蒙古去的。

chapter2

“養父母對我比親生兒女還要好!”

張海仁最後被錫林郭勒的一對漢族夫婦收養,直到他18歲,養父彌留之時才向他道出實情。“我從小和當地的蒙古族、漢族孩子都一樣,養父母對我特別好,我也從沒想過我是收養的。父親去世前告訴我這個消息,當時哭得很厲害,有點接受不了。”

張海仁、宮秀琴夫婦

62歲的老人蘇和出生僅20天,就被父母送走了。“我一直喝牛奶喝到9歲,家裡為了我,專門買了一頭奶牛。”他說,被送到內蒙古,他是“掉在福坑裏了”。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加倍的孝順養父母,為他們養老送終。

年齡漸長,兩位老人歸鄉的想法愈加强烈。記者瞭解到,從2006年至今,張海仁已經先後5次來江蘇、安徽等地尋親,但都沒有結果。2016年,在江陰尋親志願者協會的幫助下,張海仁、蘇和分別留下了自己的DNA樣本,由當地公安機關協助尋找親人。今年7月,好消息終於來了。

蘇和老人在回家的路上

“我記得很清楚,是7月18號,志願者告訴我,DNA比對成功了,我的家在宜興官林鎮。”說起那一天,蘇和老人哽咽了,“當時就想立即回到家裡,看看哥哥姐姐,給他們說說心裡話。”

張海仁的行李箱裏全是給母親帶的土特產

在回鄉前夜,張海仁拿出了專門準備的蒙古袍,收拾好帶給87歲母親的奶食、肉乾等內蒙古特產。“找到老媽媽真不容易,我這個年紀了,母親健在,這是我的福分,我非常高興。”

chapter3

四千裏歸鄉路走了六十年

9月12日,張海仁、蘇和二人帶著妻子,身著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先後回到了闊別半個世紀的家鄉,家人們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蘇和父母已過世和家人們團聚

記者瞭解到,2013年,江陰尋親志願者協會和內蒙古當地志願組織取得聯系,開始為60年前被送往內蒙古撫養的“國家的孩子”尋親。

張海仁和87歲的母親蔡生娣團圓

協會會長李勇國表示,包括張海仁、蘇和二人在內,協會已經幫助5名“國家的孩子”和家人團聚。雖然尋訪工作困難重重,但他們將繼續努力,爭取讓更多的“國家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李勇國

我蘇特稿

記者俞聲揚範志凱

江蘇新聞廣播助農好貨正在搶購中,

都是大自然豐碩的饋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