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不能倒流,歷史無法改寫!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行程中,有過令人讚歎的輝煌,也有令人扼腕的遺憾。本文整理了中華歷史上的十大憾事,如果當初不發生這些事情,中國歷史的走向或許就會發生很大改變。
1、扶蘇自裁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死前詔令扶蘇即位,中車府令趙高害怕扶蘇登基後對他不利,便威逼利誘丞相李斯等人篡改詔書,令昏庸的始皇十八子胡亥為帝,並以始皇身份賜死扶蘇。
公子扶蘇
扶蘇,始皇長子,剛毅勇武,為人仁義,有政治遠見,秦始皇有意傳位於他,將其派到上郡歷練,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扶蘇雖出色,但愚忠愚孝,以為真的是始皇賜其死,不假思索便真的自盡而亡。
扶蘇死後,贏氏子孫盡數被誅,胡亥當了皇帝後貪圖享樂,肆意妄殺朝廷大臣,就連李斯也未能倖免,最終引發農民大起義。幕後主使趙高還嫌不够,最後還逼死了秦二世胡亥。也就三年時間,秦始皇苦心建立的强大的秦朝就這樣葬送在趙高手中。如果公子扶蘇不死,那他一定能成為一代明君,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了。
2、霸王自刎
西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對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烏江自刎
在漢軍的重重圍困下,項羽將騎兵分為四隊,並對他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言畢,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但寡不敵眾,在漢軍的持續追擊下,項羽部眾逐個倒下,最後僅剩霸王一人逃至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退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將坐下馬賜予亭長,自己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身受傷,最後揮刀自刎。如果項羽選擇回到江東,尋求東山再起,那結局會不會是另外一個故事呢?
3、赤壁之敗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曹操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後再也沒能捲土重來,從此勢力僅限於北方,此消彼長,劉備和孫權則囙此勝牢牢地站穩了脚跟。
如果曹操不粗心大意中了黃蓋詐降之計,那赤壁之戰的贏家或許就是另一方了,也就不可能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以及司馬篡魏的結局了。
4、晋傳憨君
晋武帝司馬炎神武一生,對內卻是個“妻管嚴”。司馬炎長子早死,二兒子司馬衷卻是個癡傻之人。司馬炎一直不想立司馬衷為太子,而楊皇后卻執意要“立長不立幼”,司馬炎無奈最終立司馬衷為太子。司馬衷登基後,鬧出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無力管理朝政,導致皇后賈南風亂政,濫殺大臣,禍害朝綱,引發八王之亂,不但把一個統一的晋朝給毀了大半,而且後來還鬧出了五胡亂華的悲劇,一千多萬漢人平民被屠戮。
5、義熙北伐
東晉100多年裏進行過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離勝利距離最近的一次,當屬東晉末年劉裕領導的義熙北伐(西元416∼418年)。宋辛弃疾的名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讚美的就是這次北伐。然而,和歷次北伐一樣,義熙北伐最終也草草收場,功敗垂成。
劉裕的缺點是野心太大。為了獨掌大權,他剷除了與他一起起兵的劉毅和諸葛長民。另外,在北伐的過程中,剛剛收復長安就急於回國篡位,長安重地竟只派小兒子劉義真駐守,最終導致關中之地得而復失,盡入夏帝郝連勃勃之手,從此之後南朝再無力攻入長安,這也令華夏族失去了一次大一統的機會。
6、楊廣篡位
隋文帝楊堅文治武功,不但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朝對立,北逐突厥,而且還把大隋朝治理地井井有條,史稱“開皇盛世”!“開皇盛世”的繁榮程度不亞於後來唐朝的“開元盛世”。
可惜盛世沒多久,楊廣為了獲得太子比特,處心積慮,在楊素等人的協助下,殺了隋文帝,然後假傳聖旨,賜太子楊勇死。楊廣在弑父殺兄後,當了皇帝,先是征大批民工修建東都洛陽,然後為了遊樂開鑿大運河,而且三次發兵征討高句麗,生生把一個“開皇盛世”搞成了屍首遍地、義軍四起的亂世,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7、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大大地打擊了李唐朝廷的權威和力量,從此唐朝逐漸進入了“小朝廷,大藩鎮”的時期,各地軍閥勢力開始抬頭,致使民不聊生,民變四起。
安史之亂
在中原內亂時,吐蕃趁機攻佔了安西度護府,唐朝的西域和河西的領土徹底喪失;西南的南詔趁機作大,形成獨立王朝,要不是元朝攻佔雲南,恐怕雲南會和越南一樣獨立於中央王朝。此時唐朝的領土只和秦朝時差不多了,“肥唐”從此變成了“瘦唐”。
8、柴榮猝死
周世宗柴榮乃五代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是後周的第二個皇帝,他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老上級。柴榮是個雄才大略之人,在北漢和遼國的聯軍南侵的壓力之下,力排眾議,毅然揮軍對殺,大破之。柴榮善於治軍,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已失傳),制訂了消除割據、實現統一的計畫。
而後為把遼人驅逐出幽雲十六州,開始揮軍北上,進攻遼國,連克數城,遼人聞風喪膽,準備弃守幽雲十六州了。可惜快打到幽州時,柴榮不幸病重,無奈班師回朝,到東京後不久就歸西了,而後才有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建立了富而不强的北宋。
9、靖康之耻
宋朝的江山大部分毀在宋徽宗手裡,一個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一百多萬的人口,還有中國文化達到頂峰的繁榮就這樣消逝了,成為一片廢墟。
靖康之耻
那些傳世的珍寶也囙此被毀,舉個例子,唐代的大畫家吳道子的傳世作品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只有民國時徐悲鴻先生收藏的一副《八十一神仙卷》被認為是吳道子的真迹,但還沒有最後的定論。徐悲鴻先生在此畫上題上“悲鴻生命”四字,可見此畫在徐悲鴻心中的無上地位。而《宣和畫譜》著錄的北宋宮廷中收藏的吳道子的畫竟有九十三幅之多。這些無價之寶在遭遇“靖康之耻”後被金兵掠到北國後就再也沒能回來。中華文明就此損失了一大批無與倫比的珍貴寶藏。
10、崇禎中興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崇禎登基後,開始進行各方面的治理,他力圖挽回明朝衰敗的局面,促使明朝中興。先是剷除了魏忠賢閹黨,為樹立皇權打下了基礎,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績了。
崇禎帝
崇禎是一個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對國事認真負責的統治者,自登基以來,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天好覺,但勤治天下的責任心並不能彌補他的缺乏經驗、多疑和剛愎自用這些性格特點!而這些性格特點與1644年到來有著直接的聯系,崇禎若真的多一些睿智和寬厚的話,明朝真有可能會中興,而且最起碼不至於亡國。在當時,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明王朝守住了國土,那麼自鴉片戰爭始,中華民族長達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是否會改寫?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