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那5比特聯名發掘明皇陵的人都是誰?最終的結局如何?

北京 95℃ 0
摘要: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定都於南京,拉開了明朝的序幕,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病逝,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明長陵位居明十三陵之首,也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的帝陵。明朝共曆276年,傳十六帝,明太祖葬在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那麼還有一比特沒有葬入明代帝陵的皇帝是誰?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定都於南京,拉開了明朝的序幕,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病逝,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朱元璋囙此被留在了南京,期間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囙此沒有葬入帝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病逝,葬於北京天壽山主峰南麓長陵。

明長陵位居明十三陵之首,也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的帝陵。天壽山原來名為“黃土山”,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徐皇后去世,朱棣决定在北京選擇陵址,囙此找了術士尋找風水寶地。

江西術士廖均卿給明成祖的奏摺中稱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是吉壤,長陵的水流“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表示在風水中東南方向是地戶口,而這個東北方向稱鬼門,西南方向叫人門,西北方向即天門。

朱棣聽後,覺得是塊極好的風水寶地,於是在這裡建造陵墓,並且將黃土山改稱為天壽山。廖均卿也因建長陵有功,被册封為欽天監靈台博士。

1644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殉國,明朝正式落幕,清軍入關後,以禮將朱由檢改葬於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明朝共曆276年,傳十六帝,明太祖葬在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那麼還有一比特沒有葬入明代帝陵的皇帝是誰?

他便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鈺,因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郕王朱祁鈺被推上了皇位,當時朱祁鈺並不樂意當這個皇帝,還是於謙等大臣逼迫,無奈為之,結果朱祁鈺在皇位上坐熱乎了,明英宗被放回來了。

“一山不容二虎”,後來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再次為帝,朱祁鈺被害死,朱祁鎮並不認可其皇帝的身份,囙此將景泰帝的陵墓搗毀,便將朱祁鈺以“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

截止1955年,清朝皇陵中清東陵基本被盜,清西陵中僅清崇陵在1938年被一群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所盜,其餘皆沒有被盜,盛京三陵(又稱關外三陵)也沒有被盜,而明十三陵歷經數百年,並沒有被盜,不過還是有人打起了明十三陵的“注意”。

65年前,郭沫若、沈雁冰、範文瀾、吳晗和鄧拓五人聯名提出發掘明朝帝陵,當時我國對於考古尚處於萌芽階段,對於發掘帝陵並無經驗,結果使得大量剛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而迅速風化了,著實讓人覺得惋惜。

最初吳晗是提議試掘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永陵,不過遭到了反對,後來吳晗等人想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獲得批准後,從1956年5月起開始了歷時一年的發掘工作。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其規模也是完全仿照嘉靖帝的永陵,1959年時就原址建為定陵博物館,而定陵出土文物中,最有名的萬曆皇帝頭側圓盒內的一頂金絲翼善冠,也因為這頂金冠的出土,使得不少人誤認為明朝皇帝在位期間所帶頭冠是金色的。

這實際是錯誤的,並且在定陵中共出土了七頂頭冠,金冠也只有金絲翼善冠一頂,至於有觀點稱金冠是作為冥器陪葬,現時考古研究,還沒有明確下定論。

但對弈定陵的發掘工作,最終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此後,國家就出臺了相關政策,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在當年提議發掘明朝帝陵的五人中,郭沫若的名氣很高,他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等要職,後來於1978年6月12日因病去世了。

沈雁冰有筆名衝突、郎損等,這麼一說大家也就知道他是誰了,衝突是我國著名的作家,1981年3月,衝突重病不起,在臨終前將稿費25萬元設立了衝突文學獎。

範文瀾是我國有名的歷史學家,曾一度任北大校長蔡元培的私人秘書,定陵發掘工作結束10年後,範文瀾在北京去世了。

吳晗也是我國有名的歷史學家,是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後因歷史劇《海瑞罷官》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在獄中自殺了。

鄧拓同樣是我國有名的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1966年5月,鄧拓也自盡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