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荊州之後,獲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相繼攻下了西川和漢中,開創了蜀國的基業。但這一系列的連勝到夷陵之戰戛然而止,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中了陸遜的火燒連營之計,導致蜀軍潰敗,自己也病死在白帝城.
從這時起,蜀國一蹶不振,再也沒能實現領土擴張,國力也越來越弱,最終被魏國所滅亡。那麼夷陵之戰蜀國最多只損失5萬人,為什麼會影響如此之大呢?這主要因為夷陵之戰造成了隨劉備打天下的生力軍盡數喪失,軍事人才也死傷大半,嚴重影響了蜀國的軍事實力。
(一)生力軍損失殆盡,軍隊戰鬥力下降
劉備出兵伐吳的目的名為為關羽、張飛報仇,實為滅亡東吳,利用東吳的地盤增强自己的實力,再徐圖滅掉魏國,一統天下。所以,劉備帶的兵馬也是蜀國的精銳,這些阿兵哥就是跟隨劉備在荊州出生入死,又在後來打下西川的荊州兵,擁有很强的戰鬥力。這才一路勢如破竹,連續取勝,打到了夷陵城下。
所以,在這支軍隊被東吳消滅之後,蜀國的軍事實力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蜀地官兵戰鬥力本來就不强,更何况蜀國的居民為三國中最少,只有100萬左右,阿兵哥總和充其量也不過20萬,損失的五萬人不是一個小數目,兵員補充起來非常困難,這也就導致了蜀國的軍事實力很難恢復,在後來的每次伐魏之戰中,蜀國的兵力都處於劣勢。
(二)軍事人才死傷大半,蜀國人才出現斷層
夷陵之戰中,不僅蜀國的阿兵哥損失殆盡,就連軍事人才也死傷大半。出征之前就折了張飛,在戰爭過程中,黃忠、馬良、程畿、馮習、張南、傅肜、王甫、沙摩柯相繼戰死,杜路、劉寧投降東吳,黃權投降魏國。這些人都是蜀地的賢才良將,蜀國因為這場戰爭一下子失去了這麼多的人才,導致後期蜀國人才出現了嚴重斷層。
六出祁山時期,諸葛亮事必躬親,很多時候也是無人可用的無奈之舉。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足以證明當時蜀國人才的匱乏程度。再加上蜀國的情况與魏國和東吳有本質不同,蜀國是“外來戶”,執掌兵權的劉備、諸葛亮、薑維都不是本地人,所以蜀國的本土士族們也沒有傾盡全力的為他們效力,因為地域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始終存在,這也讓蜀國的發展更加舉步維艱,最終被魏國非常輕鬆地滅掉。
綜上所述,蜀國作為三國中整體實力最弱的一方,在夷陵之戰中失利,表面上只是損失了5萬軍隊,實際上則是喪失了擴張自己實力的最佳機會。再加上極具戰鬥力的生力軍損失殆盡、年輕將領多人陣亡的因素存在,蜀國的國力嚴重受損,從此一蹶不振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