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秦獻公:廢除人殉,鏖戰河西,助秦孝公變法成功

天津 102℃ 0
摘要:關於秦國一統天下,我們常常會說是“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孝公時代算起,依次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最後才落到了秦始皇嬴政的頭上。而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前,其實有一個人也為秦國崛起在努力,他就是秦孝公的父親,事實上如果真要說的話是“奮七世之餘烈”更合適,因為在秦孝公之前,秦獻公也在努力著,而秦國變法的浪潮也是從秦獻公開始。

關於秦國一統天下,我們常常會說是“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孝公時代算起,依次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最後才落到了秦始皇嬴政的頭上。

然而事實上這份名單其實還是有點小瑕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其中秦孝文王繼比特只有三天,僅僅繼位三天就掛了,甚至什麼都沒做卻被列入六世之列,這裡面或多或少有點不嚴謹。

而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前,其實有一個人也為秦國崛起在努力,他就是秦孝公的父親,事實上如果真要說的話是“奮七世之餘烈”更合適,因為在秦孝公之前,秦獻公也在努力著,而秦國變法的浪潮也是從秦獻公開始。

少年蒙難,流落魏國三十多年,開啟秦國變法新潮

秦獻公的一生可以說是在戰爭和苦難之中度過的,在《大秦帝國之裂變》之中,秦孝公發出《求賢令》的時候,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四世政昏,這也造就了秦國的積貧積弱,由於內政混亂,當山東列國都在開啟變法的時候,秦國還在內鬥。

當魏國因為李悝變法而獨得勝利果實的時候,秦國還在內鬥,最終一場陰晉之戰揭露了兩國的差距,秦國五十萬春秋時期的舊裝軍隊面對魏國五萬新軍,就好比拿二戰時的坦克對抗現代戰車以及飛機大炮等等,最終一場陰晉之戰讓吳起名揚天下,而秦國則是“列國卑秦,不與會盟”。

此時的秦國因為內亂頻繁,導致國君之比特更迭速度非常快加劇了秦國的衰敗,秦獻公公子連本身是秦靈公,可是當時公子連年紀幼小,秦君之比特被他的叔父給奪走了,為避免叔父的毒手,公子連便和其父流亡魏國,在魏國一呆就是幾十年。

在魏國,公子連親眼見到了因為李悝變法而日益强大的魏國,戰備革新,君明臣强,周邊國家無一不臣服於魏國,而彼時的秦國則是魏國的重點關注對象,甚至連秦國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國奪走了。

這一點讓秦獻公很痛心,囙此便屢屢想回到故國重繪秦國,這個機會直到西元前386年才來臨。

西元前386年,秦惠公去世,年僅兩歲的秦出公即位,此時魏國的爭霸目光放在中原,囙此他急需後方的穩定,公子連在魏國呆了三十多家,魏武侯就想迎立公子連為秦國新君,給魏國製造一個穩定的後方。

面對魏國的誘惑,公子連知道這是魏國的計策,一是想利用親魏國君來達到間接控制秦國的目的;第二個才是穩固後方。

可是為了回國繼位,秦獻公又別無選擇,秦獻公臨行前向魏武侯發誓,魏武侯在位一日,秦獻公便不和魏國為敵。

西元前385年,在魏武侯的幫助下,公子連回到了秦國,在這之後打敗了秦出公並正式奪比特,歷史稱其為秦獻公。

隨著秦獻公的繼位,秦國開啟了局部的變法浪潮。

獻公變法,廢除人殉,打壓世族

秦獻公本人在魏國生活了三十多年,雖然在變法之上的認識沒有後來的商鞅厲害,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秦獻公的變法是間接幫助了後來的秦孝公,若沒有秦獻公時期的局部革新,商鞅變法的時間將會更加持久,這也是秦獻公之功勞。

秦獻公變法的第一步就是廢除人殉制度,秦國自秦武公時代起就實行一項非常殘忍的制度:活人殉葬制度。就連當年的秦穆公稱霸西戎,在這一點上也沒有先見之明,秦穆公死前足足讓幾十個大臣連同其一起葬在墓下。

也就是因為秦國的活人殉葬制度,讓山東列國的名士對秦國望而卻步,畢竟命只有一條,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一點也讓秦國的老世族不是那麼强大。

在山東列國之中,秦國的老世族實力屬於較弱的,一個是因為秦國的出身較低,在別的諸侯還在爭霸天下的時候,他們還在牧馬,故而立國時間較晚;另外一個則是因為這項人殉制度,讓人才對秦國望而卻步,缺乏人才就無從分封,避免了山東六國勳貴掌權的局面。

但是從當時的這個時局來說,這項制度卻是弊遠大於利,因為人殉制度導致秦國人才匱乏,彼此之間青黃不接是秦國無法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沒有人才分封,那麼就會讓原來的老世族實力更强,囙此也可以說廢除人殉制度勢在必行。

西元前384年,即秦獻公元年,剛繼位一年的秦獻公就對外宣佈廢除人殉制度,從此這殘忍的制度徹底走出了秦國的歷史,這項讓秦國陰霾的制度也被揭開了。

而除了人殉制度之外,秦獻公對於秦孝公的幫助在於削弱世族的實力。

山東六國之中,除了秦國,其餘諸國變法全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世族並沒有徹底削弱,相反貴族力量太强直接掣肘了新上任的國君,楚國吳起變法就是如此,吳起死前以死滅了楚國七十二家貴族,可是最强大的屈昭景三家還是未傷及元氣。

貴族太强,國君為了平息眾怒,往往就會拿變法强臣開刀,這也成為了變法失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地方在於,秦國的貴族相比其他六國實力不强。

由於當年的人殉制度導致許多的人才不敢到秦國來,這導致秦國的衰弱,卻也讓他的貴族勢力不像別的國家那麼强;而另外一點也正是秦獻公對於秦孝公最大的幫助。

秦獻公在魏國三十多年,一步步看著魏國成長起來,他深知老世族坐大對於國家的危害:世族坐大,就會形成上下關係,老世族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會對真正的人才置之不理,這就導致了人才青黃不接,也就是說人事任免權全掌握在老世族的手裡,這等於變相削弱了國君的權力。

西元前379年,秦獻公六年,秦獻公把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直接削弱了老世族的實力,並且派官吏全權代表自己管理,從而加强了自己的權力。

同時改變秦國的軍制,實行連坐,以五戶人家編為一伍,平時農忙,閑時進行軍事訓練,想要改變秦國在軍事上的困境。

東出魏國,鏖戰河西

秦獻公在變法强秦的同時,卻也沒有忘記當年魏國帶來的耻辱,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變法成功,因而造就了其强大的國力,在戰國初期魏文侯實行三晋一家的政策,大部分時間都是將矛頭對準秦國、楚國等,奪取了秦國大片土地。

魏武侯時期,魏國的戰畧雖然從秦國放到了中原,可是對於魏國來說,秦國的河西之地仍然是不能放弃的,這裡土地肥沃且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魏國把最厲害的魏武卒常年放在河西之地。

對於老秦人來說,河西之地的被奪是他們永遠的痛,對於秦獻公常年在魏國卻親眼看著魏國其欺負秦國然後靠著河西之地一步步變强,這更是切膚之痛,囙此奪回河西勢在必行。

然而獻公自己也知道,要想擊敗魏國憑當時秦國還真不够看的,雖然獻公變法十幾年稍微改變了一些困境,可是此時的秦國還很弱小,甲兵、財貨、人丁都遠遠不及魏國。

同時為了加强對魏國的監視,秦獻公將都城從雍城遷徙至櫟陽,以便更好的圖謀河西之地。

同時由於對內改革損害了眾多老世族的利益,秦獻公不得不將矛頭對外轉移,而奪回河西之地就是最好的轉移管道。

西元前364年,秦獻公認為秦國的國力已經得到了極大地改善,故而率領秦國軍隊大舉東出攻打被魏國奪走的河西之地,秦國軍隊一直深入到石門。

兩年後,魏國將目光重新聚焦到秦國,派出公叔痤前去迎擊秦國,公叔痤這個人如果說玩政治,魏國朝堂之上還真沒幾個人是他對手,可要玩軍事,其簡直可以堪稱是二流。

當時秦國軍隊雖然經過獻公多年改革戰鬥力有很大提升,可是秦國變法僅僅才十幾年,且也只是局部革新,並未如同商鞅變法一樣全方位變法,囙此戰鬥力提升也是有限的。

而當時的魏國早已經變法多年,其裝備也不是和秦國一樣,他們早已經適應潮流換上了獨具戰國特色的重裝步兵,而秦國還是春秋制式的舊軍隊,兩者差距如此之大,可是最後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擁有十餘萬軍隊的魏國大軍敗給了秦國鐵騎,主將公叔痤被俘,連魏國太子也被活捉。

然而秦國雖然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勝利,可是其付出的代價也很大,此時魏國之所以承受如此慘敗,是因為他們還將目光放在中原,並未將主力調回河西,如果魏國大軍將主力調回河西,那麼秦國的大軍還能守住嗎?

對於這一點,秦獻公有清晰的認識,雖然奪回河西卻守不住,囙此不得不和魏國繼續講和,放歸公叔痤。

就在少梁之戰之後,秦獻公病逝,孝公繼位,孝公繼位之初就對秦國有清晰的認識,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父親獻公已經幫他打好了一定的基礎,差的就是人,因為孝公廣發《求賢令》引山東士子入秦,在這些人之中有一個叫衛鞅的罪證改變了秦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