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中實現泛共和盆地崛起

青海 54℃ 0
摘要:沙丘被治理後的樣子——原本,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共和盆地茫茫塔拉灘深處,只有兩樣東西,暴曬的日光和漫天的沙塵。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

  海南生態大寫意。洪玉傑攝

沙丘被治理後的樣子——

原本,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共和盆地茫茫塔拉灘深處,只有兩樣東西,暴曬的日光和漫天的沙塵。“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最真實的寫照。

如今,放眼望去,塔拉灘上一臺臺矗立的風機綿延數百公里,一塊塊深藍色的光伏板如同晶瑩剔透的鑽石般耀眼,好一副“藍色海洋”。

水環境明顯改善的影像——

烟波浩渺,碧波蕩漾,我國最大鹹水湖——青海湖像一棵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青藏高原,成為阻擋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的青海湖裸鯉因濕地生態保護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保護,再次出現“魚翔淺底”的壯觀。

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泛共和盆地生態圈,持續推進黃河幹流區、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强黃河沿線、庫區生態和水土流失治理,實施“三灘”生態綜合治理,封锁荒漠化蔓延,增强集中式光伏項目生態治理功能。

居於“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和“青海湖自然保護區”腹心區域的泛共和盆地,不僅與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綠色轉型”的時代背景緊密契合,在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背景下,“三大生態圈”的生態地位更加凸顯,兼具“三地”資源優勢未來發展更加可期,身在“泛共和盆地”覈心更有作為。

生態崛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

青海美,美在綠色發展的底色,美在生態報國之志。

“泛共和盆地”位於“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和“青海湖”自然保護區腹心區域,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系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

沙珠玉,無珠更無玉,有的只是漫無邊際的沙子。位於共和盆地沙漠腹地的沙珠玉鄉是海南州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曾經沙進人退的痛苦蓋過了悠悠牧歌,人們用“三個窩窩”來形容:即“風窩窩”“沙窩窩”“窮窩窩”。

向困難宣戰,向風沙宣戰,向大自然宣戰。通過70年如一日的沙漠化治理,堅強的沙珠玉人走出了一條適於我國高寒地區沙漠防治的新途徑,被林業部樹為高寒乾旱荒漠區治沙的示範模範。

有了綠色做保護,千頃沙漠成了發展聚寶盆。從當年的“想方設法活一棵”到如今的“滿山遍野綠起來”,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如今的沙珠玉在“綠色崛起”的道路上開足了馬力,沙漠生態園裏觀光採摘、農家樂餐飲火爆,枸杞乾果加工、特色種養殖等林下產業讓羣衆實現了生態防護和經濟效益的雙收益。2011年,作為全省第一的青海海南州1300兆瓦風電場的首條完工送出線路,就是在沙珠玉破土動工的。

不管以何種方式解讀建設泛共和盆地生態圈,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早已深深紮根在每個人心裡,用羣衆樸實的話語表達,那就是生態就是民生,雪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之路。近年來,“泛共和盆地”大力實施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戰畧,全方位推動更有力度、更高水准的生態文明建設,生態顏值不斷提升、生態價值持續增加。

放眼四顧,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怡人的“生態綠”。

清潔能源——為生態文明建設添力加碼

綠水青山是生態優勢,清潔能源則是發展驕傲。

某種程度上,“泛共和盆地”似乎有著青海“縮小版”的特徵。氣候惡劣、環境脆弱、地處偏遠,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先天阻力,而與此同時,這裡是國家重要區域能源接續基地,資源燦若繁星,富光豐水風好。

圍繞打造三江源區綠色產業集聚發展先行區目標,搶抓我省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重大機遇,“泛共和盆地”依託豐富的風、光、水能資源優勢,科學謀劃佈局,構建能源發展新格局的任務越來越清晰。

當昔日荒草叢生的塔拉灘上建成全球最大水光互補光伏基地,重點發展互補型、轉化型、鏈條型能源產業,具有年產風機整機300台套的集成裝配能力,預計年產值可達20億元,成為我省生態型新能源發展的典範;

當我國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光伏領跑者項目”,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熱器在柴達木戈壁灘靜靜伫立,中廣核50兆瓦光熱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工程年發電量近2億千瓦時,與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6萬噸標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

有“鋰”走遍天下。第8届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順利舉辦,再一次用響亮的聲音告訴世界,清潔能源看青海!作為全球海拔最高的純電動汽車賽事,緣於電動汽車產業的根基——鋰電池科技,它使得青海當仁不讓成為舉辦電動汽車挑戰賽的最佳選擇。

今年3月1日,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發佈資訊,2月我省省內總發電量65.54億千瓦時,其中水電發電量23.12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26.27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水電,成為省內第一大發電電源。

新能源產業代表著未來科技變革和能源發展的方向,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領域。細數“泛共和盆地”沉甸甸的成績單,清潔能源新能源發展正從“風生水起”走向“風光無限”。

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努力提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貫徹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訓示,服務的是全國“雙碳”目標,帶動的是青海發展和民生改善,切切實實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寫”在“泛共和盆地”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泛共和盆地”——是生態圈,更是高品質發展“經濟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品質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

站在建設泛共和盆地生態圈的新起點,我們能充分感受到綠色發展的脈動。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為此,泛共和盆地正努力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積極構建生態保護統籌協調機制,建立生態法治保障體系,力爭在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中實現泛共和盆地崛起。

依託特有的“美麗資源”,盤活沉睡的“綠色資產”,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綠水青山變成農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和跨越趕超的大引擎。

逐“綠”前行,青海把綠色基因融入傳統產業升級。圍繞犛牛、青稞、藏羊、油菜、冷水魚、枸杞等特色優勢,走“生態青海、綠色農牧”的發展路子,把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落實到規劃設計、宏觀指導、政策制定、資金投入、項目支持中,落實“增量、提質、補鏈、擴輸”工作舉措,大力推進農牧業綠色化、優質化、標準化、品牌化、效益化、市場化,謀劃轉變生產方式,推進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把生態教育、環境保護等生態旅遊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生態優勢推動生態旅遊發展,努力宣導和弘揚綠色、科學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實行生態保護和增進民生福祉共贏共進。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建設泛共和盆地生態圈”必將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中,依託清潔能源、高原特色農牧業等綠色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發揮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生態宜居的“美美與共”,走出一條既永續又符合青海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洪玉傑欒雨嘉)

标签: 生態文明 環境保護

評論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