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省地質調查院工作人員介紹,中生代中晚期青藏高原北部在中侏羅世到白堊紀都以大型斷陷、走滑及壓陷盆地發育為特徵,除陸相沉積盆地外,其他類型沉積建造記錄十分稀少,盆山形成的地質過程仍不清晰。而全吉地塊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青藏高原北部秦祁昆造山系內一個穩定的地塊,此次在全吉地塊東部烏蘭縣沙柳泉地區發現了白堊紀煌斑岩脈群,這一重大發現可對青藏高原北部中生代晚期的構造演化提供新證據。
“此次發現的煌斑岩脈群集中分佈於全吉地塊東部沙柳泉地區,煌斑岩呈脈狀產出,脈寬一般在0.5米—2.0米,最寬可達5米,長一般在20米—100米,最長可達200米;煌斑岩長軸方向以北西向為主,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少量為北東向,個別為近南北向,傾角較陡,一般大於60°,部分近於直立,傾向無優勢方位。煌斑岩侵入於達肯大阪岩群片麻岩和大理岩中。”工作人員說。為了對發現的煌斑岩進行更精准的分析,省地質調查院的工作人員對發現的岩石進行了採樣分析,通過對比發現,此次發現的煌斑岩脈群距今約有1億3500萬年—1億3300萬年。
發現煌斑岩脈群有什麼意義?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省地質調查院院長王秉璋,他告訴記者,白堊紀時期的青藏高原為大陸,地質活動記錄非常稀少,而此次調查研究發現的煌斑岩脈群是一種來源於地幔的積性岩漿,岩石類型有斜閃煌斑岩、雲煌斑岩、雲母角閃煌斑岩和球顆狀雲母角閃煌斑岩,這就確定了青藏高原北部全吉地塊早白堊世幔源岩漿活動的存在。同時,沙柳泉煌斑岩脈群的發現也暗示了全吉地塊東部可能是一個潜在的金礦成礦區。(王瑞欣)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