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校園的“小平安”,串聯起社會的“大穩定”,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江西,一項名為“新型警力護校園”的行動,正在解决老百姓“急難愁盼”的校園安全問題。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西公安機關堅持把校園安全作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著力點,依託“雪亮工程”和資訊技術,對全省中小學和幼儿園進行包含“一個安檢門、一鍵報警器、一組存儲櫃、一間會客室”在內的“四個一”工程建設改造,通過構建多元校園防範系統、優化數據綜合、提升風險預警防範能力,將衝突和安全隱患發現在萌芽狀態、處置在初始階段,全面實現校園風險隱患智慧感知、及時響應、迅速處置。
為切實梳理校園安防的“難點”“堵點”,省公安廳堅持將“察民情、訪民意”作為開展“我為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第一步,一方面主動加强同教育首長部門合作配合,聽取教育部門意見建議,一方面採取自下而上、層層摸排的方法,組織全省廣大警察深入各中小學、幼儿園,對一鍵式報警、防衝撞設施、安全門、監控設備等校園安防設施底數和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
隨著調查的深入,人防、物防、技防薄弱環節充分暴露。“一些學校存在監控設備影像模糊、報警裝置未設定或失靈的情况;有的民辦幼儿園為節省開支,讓家屬兼職警衛,防衛技能差;還有的農村學校、幼儿園因為資金原因,沒有安裝視頻監控系統,也沒有進行封閉管理,難以及時有效防範外來不法侵害。”省公安廳治安總隊總隊長薑輝告訴記者。
資訊手段成為“新型警力護校園”當仁不讓的“利器”。緊盯校園門衛室這個外來人員進入校園最主要的通道,全省公安機關與教育部門聯動,按照“一校一方案”原則,指導具備改造條件的中小學、幼儿園因地制宜進行標準化建設。除安裝安檢門、訪客資訊登記查驗、一鍵式緊急報警等安防資訊系統外,還按照“人過留影、車過留牌、機過留號”的要求,在校園周邊布建具有人臉識別報警、校園重點部位視頻監控聯網、校園主要出入口車輛通行控制等功能的安防系統。
9月9日11時30分,一場“突發事件”處置測試在南昌市外國語學校九龍湖初中部“上演”。
一名黑衣男子手持菜刀靠近校門。學校警衛發現後,第一時間按下“一鍵報警”APP按鈕,通過視頻對講向屬地派出所報警。同時,學校安保力量手持盾牌、長棍、鋼叉等防護裝備,上前封锁該男子靠近校門。
按鈕的另一頭,南昌市警察局“花朵護衛平臺”電子荧幕上,監測點紅燈閃爍,報警點視頻彈出,現場情形全方位呈現。指揮中心指令發出,附近巡邏的警察快速趕到現場,將該男子制服。從發現异常人員到妥善處置帶走,整個過程只有3分鐘。
“我們的平臺連接了轄區所有學校的監控視頻,可以隨時觀察校園及周邊的情况,並通過視頻指揮調度警力,指導校園安保人員應對突發狀況,對可疑人員進行喊話。”省公安廳科信總隊總隊長程海騰告訴記者。
此外,在校園周邊200米範圍內,還設有“電子圍欄”。智慧採集終端“觸手”時刻動態捕捉進出校園周邊的人、車、物軌跡,實时傳送到“花朵護衛平臺”這個“超級大腦”。如果系統比對、識別到异常情况或重點人員出現,將觸發預警。
“探頭站崗,滑鼠巡邏”,借助大數據與警務運作機制的有機融合,“新型警力護校園”促進了校園安全建設的提檔陞級,同時也為解放警力、提升警務效能帶來了新的變革。
南昌市紅穀灘公安分局沙井派出所所長李苑告訴記者,過去,如果接到警訊,110需要逐級發出指令通知所在轄區派出所,而現在警情可以“一鍵直達”轄區派出所;過去,校園安全檢查需要警察拿著紙質的檢查表格上門,現在警察只需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即可實現隨時隨地快捷操作,極大延伸了公安機關治安管理的“觸角”。
據瞭解,現時,全省6000餘所具備改建條件的中小學、幼儿園全部完成建設任務,實現校園突發事件“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專業力量處置”應急回應。
“‘四個一’工程為校園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利國利民、影響深遠的好事實事。”省教育廳安全穩定處處長鄧開明說,特別是《校園安防建設技術規範》的製定,為新校園安防建設提供了標準規範,有力推動了中小學校校園安防建設規範化標準化。
“學校更安全了,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放心多了。”贛州市安遠縣天心鎮中心小學學生家長徐細妹深有感慨。
“初心使命,從來不是空泛的,而是始終根植於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之中。具體到警察工作,檢驗初心使命,衡量工作成效,最終要看老百姓的安全感、獲得感是否增强。”省公安廳常務副廳長萬凱表示,下一步,全省公安機關將繼續優化警力配寘,不斷提升防範處置校園安全風險的能力水准,共同打造陽光安全校園。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