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被稱為“少有的酷暑”,到底有多熱?光京城便熱死上萬人

天津 75℃ 0
摘要:《苦熱行》有言:“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世間之事難測,常有無端灾害發生。今人雖有科技之助力,卻難擺脫自然之威脅,當以一顆敬畏之心,對待自然。它發生在清朝乾隆8年,號稱中國的“最熱夏天”。在西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統治的第8年,那一年的夏天高溫持續不斷,熱浪席捲了半個中國,光京城就有上萬人因這炎熱的天氣而死亡。近些年來,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頻發,無數人囙此流離失所,並造成了數以億計的財產損失。

《苦熱行》有言:“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世間之事難測,常有無端灾害發生。今人雖有科技之助力,卻難擺脫自然之威脅,當以一顆敬畏之心,對待自然。

對於人類而言,季節變化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影響了人類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穿著、飲食、耕作。在一年的365天中,春夏秋冬扮演著各自的角色,為地球帶來不同的景色。

雖然科技力量極大地降低了季節帶來的影響,但是,一些極端氣候的影響卻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在今天,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世界各地出現極端氣候的頻率越來越高,無數人囙此流離失所。

放眼古今內外,極端氣候不時就會出現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我們所要講述的事情就是一例發生在中國歷史中的極端天氣。它發生在清朝乾隆8年,號稱中國的“最熱夏天”。那麼,乾隆8年的夏天究竟熱到了怎樣的程度?為什麼說它是中國“最熱夏天”?

雖然古代中國沒有現代的高科技儀器,但是,古人依然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二十四節氣,以此來指導百姓生活耕種。按照二十四節氣的說法,中國的夏季,從5月的立夏開始,到8月立秋結束,期間持續3個月左右。

在西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統治的第8年,那一年的夏天高溫持續不斷,熱浪席捲了半個中國,光京城就有上萬人因這炎熱的天氣而死亡。根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當時的華北平原遭遇了千年難得一見的高溫天氣,最高溫度高達44.4攝氏度,成為中國華北平原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其記錄至今未被打破。

關於西元1743年的酷夏,許多地方誌都對其進行了記載,從這些記載中,人們可一窺當時的炎熱高溫。《浮山縣志》中這樣記載:自5月起,山西的浮山縣遭遇高溫,很多行人囙此死亡,北京城內的高溫更加嚴重,一些在京城做生意的浮山縣人因無法承受高溫而去世。

《續天津縣志》、《青城縣志》也有相似的記載。《續天津縣志》上寫道:從那一年5月開始,天津的氣候變得十分炎熱,土塊、石頭和屋頂的瓦片因高溫失水而焦裂,不少人因高溫而死。在《青城縣志》的記載中,山東青城縣因夏日高溫,遭遇了嚴重乾旱。青城縣方圓千里的範圍內,乾旱肆虐,室內傢俱發熱,讓人難以容忍,無數樹木因缺水而死。到了6月,許多百姓從天津等地,逃亡至此,許多人因高溫,死在路上。

此外,在官方正史《清實錄》也記載了此事。和其他古代帝王一樣,清朝乾隆皇帝將這次極端天氣,歸咎到了自己身上,公開宣佈了“罪己詔”,並下達了一系列賑災策略,起到了一定作用。

根據現代氣象專家張德二的分析研究,在乾隆8年,中國多地連續5日的溫度均超過了40攝氏度,最高溫度可達44.4攝氏度。關於這次極端天氣的產生,張德二認為是以下原因所致。

這次持續高溫的直接原因是暖高壓持續停留在華北地區,它的深層原因則是西元1743年處於小冰河溫度回暖期,再加上太陽活動和赤道太平洋海面溫度場的影響,共同造就了這場千年一遇的極端高溫。

這場極端高溫的影響,並沒有隨著高溫天氣的結束而結束。由於持續的高溫天氣,使得中國多地發生了嚴重的旱灾,莊稼作物難以存活,百姓顆粒無收。糧食匱乏,讓無數百姓難以維持生計,只好選擇成為流民,湧向京城。京城一時人滿為患,乾隆皇帝為安置這些難民,可謂是費盡了心思。

縱觀乾隆8年的這場高溫,不難發現,人類在自然力量的面前,是何其渺小無力。相比於古代,今天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飛躍的發展,但是,在應對極端天氣這方面,人類依然顯得很無助,只能做到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由於人類的頻繁活動,使得全球氣候開始變暖,並由此帶來了一系列氣候上的變化。近些年來,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頻發,無數人囙此流離失所,並造成了數以億計的財產損失。面對自然力量,人類依然力有不足,囙此,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人類必須要保護環境,保護地區,盡可能地維護生態環境。只有這樣,人類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

标签: 乾隆 北京 天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