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諸葛亮為何關鍵關羽?

湖北 102℃ 0
摘要:然而一比特清末的歷史學家章太炎先生卻提出一個與世人認知截然相反的觀念,他認為,在關羽失了荊州最後導致自己身亡的事件中,有諸葛亮的手筆,也就是諸葛亮策劃了這場關羽身死的陰謀。但若不殺,依關羽在軍中的聲望與為人,必然會成為日後諸葛亮在朝中的勁敵,所以諸葛亮在權衡之下,不惜以荊州為失地籌謀害死了關羽。建安二十四年末,關羽出兵攻打曹兵,雙方交戰之際孫權趁機出手襲擊,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內容描述東漢末年至西晋年初近百年的群雄割據,期間政治與戰爭風雲詭譎變化多端。也多虧了《三國演義》,以其生動的藝術加工的形式表現出了三國時期梟雄們的形象,其中文有諸葛亮,武有關羽趙雲等強將更是吸引我們這些後世人們的目光。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

諸葛亮作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來的軍師,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與辯才被稱作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而關羽如今常被人稱之為關二爺,以紅臉形象示人,象徵著忠肝義膽的武將形象。

然而一比特清末的歷史學家章太炎先生卻提出一個與世人認知截然相反的觀念,他認為,在關羽失了荊州最後導致自己身亡的事件中,有諸葛亮的手筆,也就是諸葛亮策劃了這場關羽身死的陰謀。

1900年,在章太炎出版的《訄書》一書中,有一篇名叫《正葛》,在這一篇中講述了章太炎認為諸葛亮處心竭慮、借刀殺人處置關羽的始末。

章太炎認為,關羽是一比特有功之人,並且沒有黑歷史,光風霽月英武堂堂,諸葛亮若想處理他,明著殺肯定不行,會失了人心。但若不殺,依關羽在軍中的聲望與為人,必然會成為日後諸葛亮在朝中的勁敵,所以諸葛亮在權衡之下,不惜以荊州為失地籌謀害死了關羽。

這是一個十分離奇的想法。因為在許多普通群眾、歷史愛好者、甚至讀者來說,諸葛亮與關羽都是同一個陣營的人,一比特是劉備優秀、堅實的智囊軍師,另一比特是劉備桃園結義的至親二弟,章太炎這一觀點的提出等於將諸葛亮放在了劉歇業陣營的對立面,將他視作因一己之力不惜殘害將領的惡人。

關羽受命鎮守荊州,當時的他已經年近六十,不再是當初他那個威震華夏的好年紀了,作為武將的鋒利與銳氣也在漸漸消失。

建安二十四年末,關羽出兵攻打曹兵,雙方交戰之際孫權趁機出手襲擊,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後關羽率十餘只騎兵出逃,又遭遇埋伏,與其長子關平一起被俘,隨即被害。

一代英雄將領就這樣隕落。且不說關羽鎮守荊州的命令,若無劉備首肯是不可能的,而劉備作為關羽的大哥,又是蜀軍首領,怎麼可能去陷害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將呢。

即使英雄遲暮,但關羽的名頭也不是隨便什麼人可比擬的,曹操不就一直虎視眈眈地在一旁看著呢嗎。出於愛惜羽毛的角度,劉備也不可能任憑別人胡來。

諸葛亮為何關鍵關羽?

章太炎作為一個專業的歷史研究學者,真的就這樣憑藉自己的喜好隨意提出觀點嗎?實際上,章太炎先生也是有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的。

其一,章太炎認為諸葛亮作為劉備身邊遠見卓識的軍師,足智多謀、多智近妖,這樣一個決勝於千里之外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關羽荊州的窘境與危機,但他卻沒有去施以援手,最終令關羽喪命。除非諸葛亮是故意的,借刀殺人,令關羽死於戰場,就沒有他的嫌疑了,反而令關羽征戰一生的晚節不保。

這其實有些想當然了。章太炎覺得諸葛亮這麼聰明不可能不知道荊州的困境,也不可能不知道關羽面臨的危機,但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章太炎憑藉的依據不過是諸葛亮之前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但這並不足以作為他殘害忠良的依據。

俗話說得好,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再好的學生也會有考砸的時候,人類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動物所沒有的思考能力。

諸葛亮會根據戰場思考最優解,關羽也會,曹操也會,誰也無法把握對方的想法,且當時關羽已經年近六十,美髯公的鬍子都已經逐漸花白,判斷失誤也是常有的事。更不用說他當時與荊州守將失和,辦公室衝突激發引起將士不戰而降,這都是遠處的諸葛亮所預料不到的事情。

其二,諸葛亮殺死關羽並非最終目的,他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解决日後障礙——劉備的養子劉封。

其三,剷除李嚴這個同為托孤大臣的對手。照章太炎的說法,諸葛亮是在有些心狠手辣了。不僅要剷除劉備養育多年的長子,更要嚴厲打擊政治對手,不顧幼主身受的環境與立場,解决幫扶之人。

且不說關羽敗走麥城之時諸葛亮沒有伸出援手,那劉備也沒有啊。再者說,劉封作為劉備的養子,由於跟關羽的矛盾激化而拒援關羽,後被劉備怪罪。由於劉封性格剛烈,考慮到劉備去世後幼主難以駕馭這樣的哥哥,於是被劉備賜死。

而李嚴,在蜀軍北伐時期負責押運糧草,但被天氣延誤,因為怕受處罰而禍水東引致使諸葛亮退兵,後又在劉禪面前假意詢問說軍中糧草充足,諸葛亮為何要退兵?這樣的雙面嬌娃自然無法在諸葛亮的眼皮子底下存活太久,很快就被廢了。

劉封跟李嚴的下場,可以說都是自己作的。諸葛亮不過是在他們犯錯的前提下進行合理考量,提出合適的處罰,而並非出於個人獲利。章太炎提出的觀點可以說是偏向於個人理解了。知錯善改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諸葛亮、關羽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章太炎這樣貿貿然提出有些詆毀個人形象的觀念,不僅是給歷史學者這個形象抹黑,也是輕視了諸葛亮這一神奇人物在三國時期所做出的貢獻。

在章太炎發表《正葛》篇章的十五年後,他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年輕時候學術研究方向的不足,重新梳理史實,對他原來的《正葛》篇章的內容進行大篇幅的修改,後更是正是更名為《思葛》,以表達自己知錯善改的愧疚之意。

正葛,意為端正福斯眼中諸葛亮的形象,當時章太炎認為福斯的眼睛都被蒙蔽了,唯他是酒醒之人;思葛,思念、懷念諸葛亮,且沒有重新發一本,而是在原文上修改,也是為了不再有錯誤的觀念產生,引導眾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