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只借了南郡為何要償還荊州?快看看史書是怎麼說的

湖北 88℃ 0
摘要:劉備借荊州這個事,歷史上是存在的,至於歸還合約是怎麼說的,因為沒有流傳出來,誰也吃不准。不過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出一點端倪。演義中劉備採用了諸葛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主意,在周瑜和南郡守將曹仁打地火熱的時候,搶先占了南郡。事後因理虧和東吳定了一個借荊州的合約。史書上是不是也是這麼說的呢?劉備算是“履行”了償還條款。

劉備借荊州這個事,歷史上是存在的,至於歸還合約是怎麼說的,因為沒有流傳出來,誰也吃不准。不過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出一點端倪。

一、劉備是不是借了荊州

演義中劉備採用了諸葛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主意,在周瑜和南郡守將曹仁打地火熱的時候,搶先占了南郡。事後因理虧和東吳定了一個借荊州的合約。

史書上是不是也是這麼說的呢?

周瑜傳——備謂瑜雲:“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先主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警察。劉錶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史書和演義是有很大差异的,史書中劉備協助周瑜攻打南郡,獲勝後,周瑜佔領了主城南郡,把南郡南岸的地盤給了劉備(這塊地也可能是劉備選擇的)。按照這個記載來看,劉備出力並不大(翼德將千人),不是劉備不想出力,實際上他沒有能力獨自作戰。無他,兵力太少,當時劉備只有江夏一個郡(還不全),兵力能過萬就不錯了。所以收果實的時候劉備是沒有什麼本錢的,他不可能把兵全帶過來,江夏還要不要?

劉備帶去的這些兵不足以獨立完成攻城任務,後來佔據油江口之後,劉錶以前的吏士紛紛來投,劉備這才有了點底氣。所以這時候劉備向孫權提出了借荊州的想法。

借荊州的事,周瑜是不同意的。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因為按照當時的實力來看,別看劉備收攏了一部分劉錶的舊部,但還不足以和周瑜的軍隊相抗衡。也就是說孫權不借,劉備也沒脾氣,孫權完全可以自己去打荊南四郡,劉備也只能幹看著,最多也就是趁機搶一兩個郡(兩個有點難度)。

但最後孫權聽了魯肅的建議同意了借荊州,至於原因可能有四點:

1、孫權想集中兵力打下合淝,為北上搶佔進攻的橋頭堡。(沒能打下來是一回事,大戰略方針應該是沒錯的)

2、周瑜重傷,打荊南四郡沒有周瑜的指揮,會新增難度。

3、魯肅認為把荊州借給劉備,可以分擔東吳的壓力。

4、趁著劉備急需南郡,可以讓他簽訂不平等條約,不用再出力就能得到不止一個郡。

二、借荊州的歸還條款究竟是什麼?

孫權借給劉備的地盤,也就是南郡及周邊,撐死一個多郡的地方。政治上的借貸尤其是地盤的借貸不可能是無息貸款。那麼歸還條款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先確定一下歸還時間吧,這個時間應該是劉備打下益州之後。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

雙方一開始還很客氣,孫權派使者到成都找劉備,意思就是“妹夫,該還帳了”,劉備拒絕之後,孫權才派遣呂蒙攻打三郡。

借一還三,孫權是不是要多了?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這一段是撕破臉之前,魯肅和關羽交涉的一段文字。老實人魯肅說出“但求三郡,又不從命”的話來,說明還款條款是三個郡或者更多,在魯肅看來要三個郡其實是不算多。關羽一方的反應是絲毫不提借貸的事情,說什麼土地就該有德的人佔據。這話說得就不講理了,借地盤的時候,要敢這麼說,你看孫權還借不借?

劉備不還,孫權就直接派兵,他先是讓魯肅堵在關羽南下的路上,有派呂蒙帥兩萬人攻打三郡。之前的文章分析過,黃忠的長沙兵、趙雲的桂陽兵大多都入川了。兩郡兵力空虛,呂蒙根本沒打就佔領了兩郡,零陵也用計策拿了下來。

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玄之見普,具宣蒙意,普懼而聽之。玄之先出報蒙,普尋後當至。蒙豫敕四將,各選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門。須臾普出,蒙迎執其手,與俱下船。

劉備得知三郡丟了,惱羞成怒,率領五萬兵馬,要和孫權決戰。

先主引兵五萬下警察,令關羽入益陽。

但因為曹操佔據了漢中,直接威脅到了益州,劉備只能罷兵,和孫權簽訂條約重新劃分地盤。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東吳孫權方面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答應了劉備的求和主張。東吳把零陵還給劉備,劉備把江夏交給孫權。其實這對於孫權來說有點虧,江夏名義上是一個郡,實際赤壁之戰後,江夏就被三分了,曹操占了一塊,孫權一塊,劉備一塊。這相當於劉備拿三分之一的郡換了一個整郡。

東吳方面在劉備打下漢中之後,沒有繼續派使者討要荊州,再結合償還期限到了之後,東吳方只要三個郡(日期到了就應該全還,有還價另說),以及蜀漢方面“吃過一次虧”還不長記性,可以推測劉備當初借南郡的償還條款就是還三個郡。劉備算是“履行”了償還條款。

至於後來東吳二次偷襲荊州。一方面事關政治、軍事不可能有永遠的朋友。另一方面關羽太狂傲,不僅看不起孫權,還在打襄樊期間搶了東吳米糧。再加上當時劉備還款“不乾脆(三郡其實是呂蒙打下來的),不徹底(說好的三郡,其實只有2又1/3)”。這才導致了兩方關係破裂。

如果雙方不貪,都痛快的履行條約,也不至於最後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下場。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