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發現總兵墓
羅樹
古藺縣皇華鎮侯府山(又有人寫作侯虎、侯父、猴虎山),是在街後的山嶺上,距中街一華里左右,由黑竹林緩緩而下分支的一條大山脈。這條山脈像巨龍蜿蜒而下數十裏後起伏形成的一個制高點,兩邊的山脈順勢環繞,三條大山脈之間的小溪合流後形成㮟溪河,交界處就是㮟溪場,是一個山區集鎮,舊時極為繁華,民國年間改稱皇華街。
侯府山上突起的峰頂有一座大墳,直徑約近四米,高度約為三米,當地人稱“侯伯虎墳”。據古藺皇華鎮《侯氏家譜》,他們是四川總兵侯良柱的後裔,縣內在皇華坪土、印盒水田寨、東新石壩等地形成家族聚居地,該墓主人就是他們的入藺一世祖侯良柱總兵。
當地老人指認侯伯虎墓(2021.4.3拍攝)
在川南古藺,正史所載“總兵”職務只有兩人:一是四川總兵侯良柱,二是仁合路總兵羅乾象。雖說都是總兵,但兩人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前者是省軍區司令員,後者是地市級軍分區司令。
侯良柱是明末四川總兵,《明史》《清史稿》和《永寧廳縣合志》等正史和地方史上都有記載。
《明史》所載總兵侯良柱
像侯良柱這樣的大人物,身份是極為顯赫。為何葬在古藺皇華,又為何沒有墓碑?這就要從文獻記載、侯氏家譜、吊腳樓李氏家譜及當地傳言中找答案了。
趙永康先生所著《古藺史》(201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載:
“……..侯良柱受賜田千畝。……四川總兵官侯良柱,宜賓南溪縣人。桃紅壩之役,陣斬奢、安,是平奢最大的功臣,受賜之田最多,包括“永十甲水田寨(今古藺縣石屏鎮長龍村)、大寨(今古藺縣大寨苗族鄉)、㮟溪(今古藺縣皇華鎮)等地方”……《明史》因稱之為永寧衛人。…….皇華鎮頭的侯府山,以侯良柱當年曾建宅第其地而得名,年代既久,訛傳為“侯父山”(或呼作“猴虎山”)至今。以於茲了。古藺侯氏子孫繁衍,宗祠就建在水田寨,世代奉祀至今。”
《侯氏家譜》載,侯良柱的先祖侯千三,於明洪武三年(1370)奉旨填蜀入川,落業四川敘州(今宜賓)府南溪縣治北之波羅池(今劉家鎮境,南溪學人黃川模考證)。
總兵墓正面沒有立碑,二O一三年立在大墓左側的《序言》石刻(侯氏家譜所載)是這樣的:
“良柱祖系入川始祖千三之十世孫,生於隆慶己巳(一五六九)年十月初六日。自幼熟讀兵書,文韜武略皆曉,乃定國安邦之才。天啟元年(一六二一)任四川副總兵,天啟五年(一六二六)五月代理四川總兵,鎮守永寧。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八月,祖公同監軍副使劉可訓、副將鄧紀率部,在五峰山桃紅壩和鹅項嶺與判(叛。筆者注,下同)敵奢崇明、安邦彥大戰,殲其數部萬人,斬奢、安等,俘其黨揚(羽)作等數千人,“奢亂”使平,時稱“西南奇捷”。四川巡撫張論為其報功。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八月,昇為左都督,世蔭錦衣指揮僉事。不久,任四川總兵,駐守廣元。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十月,義軍李自成部第三次入川,祖公領旨率兵征剿,在綿州梓潼縣倒馬坎與敵激戰。因年高力欠,殉身疆場,屍首分離,其侄侯采將屍體運回南溪,以黃金鑄首葬於縣北觀音灘,建造墳瑩四十八所,難別(辨)假真,部下李孝(過耳即今吊角樓之祖人也)感祖公舊日之恩,將其首搬回,葬此天門穴。”
原來,侯良柱“殉身疆場,屍首分離”後,他的侄子侯采將屍體運回南溪葬於縣北觀音灘,用黃金鑄頭與屍體連接,建造墳瑩四十八所,外人難辨真假;而首級是部下李孝(即碑文中“李過耳”,今皇華桂家溝吊角樓李家祖人)“感祖公舊日之恩”,將其首運回侯氏平奢在永寧的封地之一的㮟溪,葬於天門穴,這座山後來就稱侯府山。
至於沒有正面立碑的原因,原來,是侯氏後裔遵照風水先生認定此地不能立碑的吩咐,不犯傳統忌諱。
筆者找到總兵墳左側的《序言》中的“李孝(李過耳)”的後裔李悅、李松等人,他們提供的家譜的確專門記錄了先祖與侯總兵之事,這和侯氏家譜所載與當地民間傳說大體一致。
皇華桂家溝吊腳樓李氏,入藺始祖是李孝。譜載李孝的父親帶領李孝兄弟三人,是時任“參將”的侯伯虎(良柱)的部將。在川南“剿蕩”(平奢)後李孝“弃戈守詔”,落戶桂家溝。後匪事(李自成)起,李孝“協同”參將侯伯虎奉旨“平匪”,侯兵被困於洞中,匪久攻不下,煙熏六日,侯軍全部覆沒,李孝溺(潜)身水凼中,未因煙熏而身亡。匪軍入洞清場,李孝假死,但耳朵被割上去作戰死人數。匪軍撤走後,李孝把侯總兵首級帶回侯的永寧封地卡西場交其親屬,其親屬用竹篾編了人身,接上首級組成一個完整的人形下葬。原來,這是侯良柱的一座只有首級的衣冠塚。
李孝從此被稱為“李割耳”,即侯氏譜上記載的“李過耳”,吊腳樓後裔稱其為“割耳祖人”。李家人說,李家老祖人報總兵恩,把總兵首級挑到皇華;而侯家子孫歷代也感謝“割耳祖”,數百年來,侯氏祭祖,都是先在“李割耳”墓燒香後,再去祭他們的總兵祖人。
侯總兵的古藺後裔中,有黨史部門認定的印盒山“共產黨的朋友”侯相如,地下黨、參加古藺剿匪、後任華西集團副總的侯剛等人。而今,優秀人才也是層出不窮,多人在古藺的機關、鄉鎮、學校等部門、組織任職,參加工作的近百人。
“侯伯虎”是皇華民間流傳所稱,“侯良柱”侯氏譜書和左側碑文,當地人所說的“侯伯虎墳”就是“侯良柱墓”,這就說明“侯伯虎”就是“侯良柱”。至於為什麼侯良柱民間稱為“侯伯虎”?有兩種可能:一是古藺有名有號,侯良柱又名伯虎;二是兵荒馬亂年代,後代對這樣的大人物,為了少惹麻煩用其他名字代稱,免得引起官府注意。當然,這僅是筆者揣測,還望侯氏後裔或方家們賜教。
歷史是一條長河。幾百年前的鐵馬金戈,也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流星,一劃而過。然而,川南古藺侯總兵的故事,卻非曇花一現,轉瞬即逝,而是流傳了幾百年。至今,依然是當地妙趣橫生的話題。
——作者羅樹——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