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10年左右,幾個外國的藝術愛好者遊覽了圓明園,其中有一個德國人叫奧爾末(Ernst Ohlmer),他曾任天津海關監督,在1867—1879年這段時間裏旅居北京。
圓明園歐式建築殘跡:諧奇趣北面(奧爾末攝於1870年前後)
圓明園歐式建築殘跡:諧奇趣正廳第二層平臺(奧爾末攝於1870年前後)
奧爾末拍下了關於圓明園最早也是最有價值的一組照片,但奧爾末本人似乎並未意識到它的價值,生前並未公開照片。
1933年10月,這組珍貴照片由商務印書館刊出,書名是《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迹》。
奧爾末的這組照片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就是圓明園當初雖遭受了英法聯軍的毀滅性破壞,但整個園區還留有不少建築遺跡。至少在1870年時,西洋樓有的建築還算完整。在這以後,同治時對園內中式建築甚至曾有一次半途而廢的大規模重修。
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康有為遊圓明園時,看到“雖蔓草斷礫,荒凉滿目,而壽山福海,尚有無數亭殿,有白頭官監守之,竟日僅能遊其一角。有白石樓一座三層,玲瓏門戶,刻畫花卉,並是歐式”(《法蘭西遊記》)。
那麼,是誰將它再次徹底毀滅了呢?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們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小料、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不出數月,40年前火劫後的殘餘和同治、光緒兩朝修葺的少數建築,連同滿園古樹雜木,便蕩然無存,這被後人稱為圓明園火劫之後的“木劫”。
此時的圓明園,唯剩山石湖泉,西洋樓雖飽經滄桑,我們知道康有為1905年遊歷時還在。
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圓明園帶來好運,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小朝廷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1919年內務府步軍統領衙門函稿稱“本園西大牆現在仍有軍人拆毀,拉運磚塊,隨意售賣”。
1921年又有圓明園福緣門首領太監禀文稱:“現有十六師十四團二營軍人拉運磚塊,經園內首領人役婉言攔阻,反倒毆打園內人役。”同年溥儀內務府致王懷慶函稿更稱有軍人押車每日十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况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舍衛城、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張作霖也運走大批石料。
1929年張學良為其父建陵園,採購的石料,有不少便出自圓明園。
從此,圓明園廢墟上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到地下的木丁、木樁、銅筦道全被搜羅盡淨,每天幾百車往園外拉,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後人稱此為圓明園火劫、木劫之後的“石劫”
圓明園歐式建築殘跡:大水法與遠瀛觀(周纘武攝於1932年)
毫無疑問,石劫中遭受損失最大的是西洋樓景區的歐式建築,上圖是周纘武1932年拍攝的大水法和遠瀛觀照片,已經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象很相近,奧爾末照片中的最後殘景亦成過眼雲煙。
至此,圓明園已經過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建築、林木、磚石皆已蕩然無存,它的悲慘命運是否終結了呢?還沒有,它還要經過最後的、更為徹底的“土劫”。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已是麥壟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
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遂面目全非。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