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蘇州人文林有一個“傻兒子”。
文林這個“傻兒子”,2歲了還不會走路,6歲還站立不穩,9歲仍然口齒不清。長大後,這個“傻兒子”一生共九次參加鄉試,全部名落孫山,連個舉人都沒撈著。
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覺得,文林這個“傻兒子”實在愚鈍,孺子難教。
但作為父親的文林不以為然,他總是鼓勵這個“傻兒子”:你將來絕對不會癡傻一生的,你的福氣可是別人遠遠比不上的。
“傻兒子”沒有辜負父親文林的期望,日後,他將成長為詩、文、書、畫全才的艺文巨星,並躋身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的名字叫:
文徵明(1470-1559年)。
▲文徵明畫像。
1
文徵明出身的蘇州文氏,其先祖其實是武官出身,一直到文徵明的曾祖父文惠才開始轉而經商,並供養家族子弟讀書習儒,這種從武-商-文轉化的家族脈絡,在轉折的第一代就結出了果實:
文惠的長子文洪(文徵明祖父)後來考中了舉人;
文洪的長子文林(文徵明父親)在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考中進士,後來官至溫州知府;
另外,文林的弟弟文森(文徵明的叔父)也在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考中進士。
可以說,文徵明儘管天生愚鈍,但他的祖父是舉人,父親和叔父是進士,已經有了科舉家族的雛形,但無奈文徵明人生中九次參加科考全部落榜,在明代以科舉謀出身、論高低的年代,蘇州文氏家族的文脈似乎將在文徵明手上喪送。
今天,我們論述一個古代家族的輝煌,宋代以前所論及的,絕大部分是門閥貴族,例如王羲之、謝安等王謝門閥巨族,但宋代科舉開始廣泛取士以後,加上宋代推崇文治,這就使得宋代以及後來的明清兩代,家族是否在科舉中能有累世多代的功名,對家族聲名的興衰延續就顯得异常重要,所以,文林的這個“傻兒子”文徵明,似乎是這個科舉家族的一個異類。
但一個頂級家族的延續,他的興衰奧秘,絕對不僅僅是智力的傳承,這種傳承,還體現在家族長輩和成員對於家族後人的家教,與耐心、寬容、循循善誘。
文林活著的時候,文徵明都沒有顯示出特別的才華和智力,文徵明29歲那一年(1498年),和好友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參加鄉試,結果唐伯虎不僅考上舉人,還榮膺第一名,在人才薈萃的江南地區脫穎而出、成為解元。
文徵明毫無例外,繼續名落孫山。
當時,已經官至溫州知府的文林於是繼續勸慰兒子文徵明說,伯虎雖然有才,高中解元,但他為人輕浮,做事不穩,恐怕人生的路會越走越窄呀;而我的孩子,你將來的成就,絕對不是伯虎所能及的。你要相信老爸。
▲文林書法作品。
這位目力深邃的父親預言得非常準確,不到一年,生性放縱的唐伯虎趕到北京參加會試,結果卻被人誣陷舉報與富家子弟徐經買通考官、科場舞弊。
唐伯虎鋃鐺入獄,儘管最終因為沒有證據被無罪釋放,但此後,他卻被終身禁考,斷絕了仕途。
天才縱橫如唐伯虎,能在高手如雲的江南地區高中解元,說明他才華非凡,但是由於生性放縱,缺乏沉穩致遠的家教加持,唐伯虎很快就在科場上鎩羽而歸,而且險些因科舉舞弊案被殺。
此後,仕途無望的唐伯虎放蕩一生,這固然成就了他在書畫等藝術上的非凡成就,但其坎坷挫折的一生,仍然不免讓時人和後人扼腕歎息。
於是,在人生的長跑中,有著科舉家族的文化沉澱,和一比特好父親循循善誘的文徵明,開始以溫良勤勉的性格穩紮穩打,步步改善推進自己的人生。
不得不說,儘管作為一比特不世出的天才,唐伯虎才華橫溢,但在人生這場馬拉松中,他終究敵不過家學深厚、家教深遠、家風淳良的文徵明。
從這個意義來看,人生的成敗,從來就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奮鬥,而是家族幾代的積澱、積累與教育使然。
儘管自己的“傻兒子”天資不高,但文林不僅有好家教和好耐心,而且還有好人脈。
19歲那年,文徵明參加科舉考試,卻因為字寫得很難看,被考官打入三等落榜,以此為耻的文徵明此後開始勤學苦練書法。
為了讓兒子更上層樓,文林於是讓文徵明跟隨書法大家李應禎學習書法。
李應禎曾經官至兵部郎中和太僕少卿,他的女婿祝枝山,後來也因為書法名列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李應禎與文林是同僚,女婿祝枝山又是文徵明的好友,於是李應禎慨然允諾指點文徵明。
跟隨李應禎學習書法時,文徵明已經22歲了,李應禎於是點撥他說,“你書法學得再好,但都有個問題,就是你沒有自己,即使你學王羲之再像,你也僅僅只是臨摹別人而已。”
這使得文徵明如醍醐灌耳。
此後,文徵明在李應禎指點下,書法日益精進,後來,他草書、行書、楷書無不精通,大字小楷字字精品,即使到88歲時,文徵明仍然能寫得一手恭正溫潤的蠅頭小楷,這種對於心神、身體和筆法的控制,在中國書法史上極為罕見。
而有關文徵明這個“傻兒子”如何一步步從愚鈍平庸到以勤補拙、步步成長,父親文林在背後的家教訓導可謂功不可沒。
▲文徵明88歲時書法《真賞齋銘並序》(局部)。
2
但文林難以提點這個“傻兒子”了,文徵明30歲那年(1499年),文林在溫州知府任上積勞成疾去世,一直到他死後,溫州府民才發現,這位為政清廉的地方首長,竟然貧寒如洗,遺物裏沒有一件溫州的財物,連一雙布鞋都是從老家帶來的。
等到文徵明帶著醫生從蘇州趕到溫州,文林已經去世三天了,地方官吏市民不忍心,於是自願凑集錢財要替文林辦喪事。
按照當時的官場慣例,地方官死在任上,地方會負責喪葬費用,當地官紳也會送來賻儀,加起來達數千兩銀子。對於這筆原本合情合理的收入,文徵明不顧家庭的窘迫和父親喪葬費用的缺乏,毅然謝絕了當地士紳的好意。
文徵明說,我父親清白做官,我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玷污父親的聲名,於是,這位“傻兒子”毅然回絕了溫州士民的好意,簡單辦理了喪事,扶棺北歸。
當地士民非常感慨,於是將這筆被文徵明拒絕的錢修了一座亭子,名曰“卻金亭”,以表彰紀念文林、文徵明父子。
▲文徵明:攜琴訪友圖。
文林去世後,蘇州文氏在連續兩代高中科舉後,卻在文徵明這一代似乎戛然而止,對於告別了貴族社會,以科舉取士决定階層上升和功名利祿、家族名望的明代社會來說,連續九次科舉落榜的文徵明,似乎將導致蘇州文氏的斷崖式隕落。
然而,蘇州文氏的名望,卻將在文林的“傻兒子”文徵明的經營下,逐漸浸潤大明帝國的心扉。
文林去世第二年(1500年),唐伯虎出獄還鄉,結果江南士子很多都對唐伯虎落井下石,唐伯虎的妻子甚至與他鬧離婚分家產,走投無路的唐伯虎决定離鄉遠遊,但卻放心不下自己的弟弟,於是想到將弟弟託付給文徵明。
自己也僅是貧寒度日的文徵明慷慨允諾,並多次寫信勸唐伯虎不要自暴自弃。
唐伯虎十分感動,回信說:“我心惟君知。”
文徵明對於落難故友慨施援手,但當有權貴、藩王要給他送珍寶錢財,請他揮毫作畫時,他卻直接拒絕,並給自己訂立了一條底線:不給藩王、權貴、外國使者寫字作畫。
但如果來者是一個貧寒的鄰里親友,他卻喜歡熱情接待,欣然磨墨運筆,為來者贈書作畫,而別人所回饋他的,無外乎一些普通的食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
儘管後來他的作品以億萬計算,其中2018年他的行書作品《雜咏詩卷》拍賣價,更是高達8165萬元人民幣,但在文徵明活著的時候,他卻時常為生計困窘。
正德六年(1511年),右僉都禦使俞諫在蘇州、杭州等地治水,當聽說文徵明生活艱難、甚至要向朋友借米維持生計後,俞諫有意施援,於是禮請當時42歲的文徵明到官署茶敘。
茶聚間,俞諫婉轉提頭說:“聽說你最近不太如意……”
不等俞諫說完,文徵明就說,“我雖不富貴,但並不貧寒。”
俞諫於是又委婉說,“我看你此次前來,衣著也比較樸素。”
文徵明又是淡然地說,“這是因為下雨,才穿破衣服出門。”
於是自始至終,俞諫都開不了口,提借錢給文徵明補貼家用的事。
▲文徵明:品茶圖。
在文徵明活著時,他所做的書畫就已經價值不菲,以致他在世時,市面上就已經有了大量文徵明的贗品偽作問世,但是文徵明本人卻始終活得非常清貧,藝術家甘於清貧的人生,這種堅守,沒有恬然高遠的修為,是極難達到的。
當時,有的作偽者甚至直接拿著偽作,要文徵明幫忙簽名蓋章。
文徵明對此都欣然應允。
後來,甚至有的人拿著偽作請求他鑒定真假,他也一概說是真迹。
門人弟子都非常不解,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文徵明解釋說,凡是有能力收購字畫的,必然是家裡有餘財的富貴人家,而出賣字畫的,一定是因為家境困難,急需用錢。如果因為我一句話而導致雙方無法成交,賣字畫的人家不是更要陷入困境了麼?
在他看來,以菩薩心腸救濟落魄文人,遠遠比鑒定真假、維護他自己的名聲來得重要的多。
後來,清代人朱彝尊非常感慨地說,文徵明“人品第一,書畫詩次之”。
儘管文林的這個“傻兒子”終其一生都不能金榜題名,然而文林、文徵明父子留下的恬淡、清淨、正直與善良的品德,早在文徵明在世時,就為蘇州文氏贏得了滿天下的敬重,而在文徵明之後,當時有的外國使者途經蘇州城時,還特地要別人指點哪裡是文徵明的故居,然後打躬作揖,朝著蘇州文氏的老宅深深敬拜。
對於當時崇尚中華文明的朝鮮、越南等地使者來說,中華文化圈的禮儀文明假如有活化石,那麼蘇州文氏就一定是其中的代表,這是一種跨越國界的品格與文化薰陶,儘管蘇州文氏遠非財富、權力和聲名的頂級代表,但他們家族所世代傳承的,卻是中華文化中最為深邃和韻味悠長的品德。
3
遲鈍卻大器晚成的文徵明,一直活到了90歲才溘然長逝。
傳說他臨死前,仍然在為友人的家屬撰寫墓誌銘,中途他感到不適,於是將筆擱在一邊,端坐著,靜靜結束了平淡卻輝煌的一生。
作為古代中國的艺文巨星,文徵明在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中,最為大器晚成,但卻是唯一的詩、文、書、畫藝術全才:
詩文方面,他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書法方面,他與祝枝山、王寵並稱“三大家”;
繪畫方面,他與唐伯虎、沈周、仇英並稱“明四家”。
對於文徵明這種大器晚成的人生經歷,今天我們在分析這位文化巨星,同時也是蘇州文氏真正的奠基人的時候可以發現,他身上所擁有的那種恬然淡遠、善良真摯,是一種歷經歲月而彌久、餘韻悠長的文化品格,從這個意義來說,蘇州文氏所代表的中國頂級家族,所滲透出的這種文化魅力,才迥然有別於別的王侯將相和科舉家族,從而擁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但蘇州文氏的故事並未終止,文徵明在1559年去世後,他的子孫秉承家教,以詩書傳家,有後人統計,從文徵明開始,蘇州文氏共誕生了62比特詩人畫家,即使在文化鼎盛的江南,也稱得上是文化巨族。
文徵明去世63年後,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文徵明的曾孫文震孟高中狀元,使得蘇州文氏進入了高光時刻。
但與曾祖文徵明一樣,文震孟在奪魁之前,其實屢戰屢敗。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21歲文震孟考中舉人,但此後他連續九次參加會試,卻全都名落孫山。天啟二年(1622年),文震孟從蘇州再赴北京參加會試,就當大家都以為他將再次落榜時,沒想到屢敗屢戰的文震孟卻一飛沖天,考卷被明熹宗一眼看中圈為當科狀元。
當時,文震孟已經49歲了。
從21歲一直到49歲,整整28年間歷經十次會試,文震孟才最終考中進士,並且一飛沖天奪得狀元,這種百折不撓的經歷,堪稱絕世傳奇。
▲文震孟書法。
對於一般人來說,年近老年才高中進士、甚至狀元奪魁,一般人肯定會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乃至异常艱難的成就,但文震孟卻繼承了蘇州文氏的憨直作風,高中狀元僅僅八個月後,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文震孟就上書彈劾當時權勢遮天、甚至敢號稱“九千歲”的大宦官魏忠賢,這惹得魏忠賢大怒,於是,文震孟高中狀元才僅僅八個月,就被廷杖80大棍後貶謫出京。
文震孟所處的晚明時期,大宦官魏忠賢利用明熹宗貪玩嬉戲的空子把持朝政,並打擊异己、禍害天下,以致當時朝廷內外上至大臣、下至百姓,很多人都被廷杖、剝皮、割舌,慘死者無數,就在這種腥風血雨的朝堂風雨中,文震孟卻不顧身家性命、挺身而出,以致高中狀元僅僅八個月就被貶黜離京。
但即使是回到蘇州故鄉,文震孟也仍然積極參與東林黨人的活動,當時,江南民間士紳集合在東林黨人周圍,暗中聲討魏忠賢等人擅權亂國,這惹得魏忠賢大怒,於是挑撥明熹宗拆毀東林書院,並殺害了楊漣、左光鬥等著名東林黨人,文震孟則“被奪宦籍,貶為平民”。
一直到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後,崇禎皇帝即位、隨後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文震孟才被重新召回朝中。
重新入仕後,文震孟被崇禎皇帝任命講解經史,有一次,文震孟在講經時,崇禎皇帝無意間翹起了二郎腿,當時文震孟剛好講到《尚書》的《五子之歌》,於是文震孟故意高聲朗誦《五子之歌》中的“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一邊兩眼緊盯著崇禎皇帝的脚,搞得崇禎皇帝只好急忙用長袖遮住脚,然後慢慢放下二郎腿。
但置身明末宦官與士大夫的激烈鬥爭,以及士大夫與士大夫之間的頻繁黨爭,加上崇禎皇帝本身又反復多疑,這使得文震孟在此後雖然短暫出任過三個月的宰相,但不久就因為黨爭被誣陷離職,回到蘇州家中不久後,63歲的文震孟(1574-1636年)最終抱病去世。
文震孟去世八年後,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盡,大明王朝覆滅。隨後清兵入關,滿清勢力又與南明朝廷以及各路農民軍展開爭奪,全國上下到處腥風血雨。
清軍南下攻破蘇州後,當時,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仍然在世,於是他從蘇州避居陽澄湖,當時,清軍强令要求明朝遺民剃髮,清兵的要求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為了捍衛自己內心的信仰和效忠大明帝國,文震亨誓不剃髮,最終絕食而死,享年61歲(1585-1645年)。
作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也擅長詩書繪畫,生長於蘇州天堂的他,還曾經寫下了一本奇書《長物志》。長物,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非必需的、多餘的東西。
在《長物志》中,文震亨細細品講了“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榻、器具、位置、衣飾、舟車、蔬果、香茗”等十二類“長物”,彰顯出蘇州文氏在歷經幾代人後,對於生活美學的提煉與極致感悟。
例如文震亨會講解如何用米湯滋養青苔:
“五六十粒米,兩碗水,照得見人影的粘稠度,放凉之後,最適合滋養青苔。”
文震亨還講到他把茶葉放在荷花裏熏香一夜,然後在第二天拿出來招待友人:
“荷花芯中熏過一夜的茶葉,散發出清新的香甜。沖泡的水,一定要是冬天存儲的雨水。”
對於這種極致的生活美學,有朋友調侃他說,“你的專長是書畫跟營造園林,幹嘛寫生活小事呢?”
文震亨的回答是:
“假如將來人們漸漸忘了該如何好好生活,想要重新體會或瞭解時,那麼至少還有一本書,可以給他們作為參攷。”
▲文徵明:白玉蘭圖卷。
人們以為,寫下《長物志》的他如此極致生活、這般留戀人間,囙此在朝代鼎革,大多數人選擇剃髮順從、苟且偷生之時,他也一定會選擇做一個順民、剃髮偷生。
但是作為蘇州文氏的子孫,作為文徵明的曾孫,作為《長物志》的作者,他卻毅然選擇了以絕食而死,來彰顯自己的剛烈忠誠。
文震亨絕食而死後,文震孟的次子、後來被過繼給文震亨的文乘,也在暗中聯絡義士,籌畫參與反清複明。
作為文震孟的兒子和文徵明的玄孫,出身蘇州文氏的文乘不甘國家危亡,與起兵反清複明的吳日生等人書信往來、籌謀抗清複國,沒想到計畫被清軍截獲,文乘被捕,最終被判斬刑。
臨刑前,文乘面不改色,他先是朝著北方明朝首都北京的方向跪拜,然後又朝著南方蘇州家鄉的方向跪拜,並寫下了最後一首詩:
“三百年前舊姓文,一心報國許誰聞。
忠魂今夜歸何處,明月灘頭吊白雲。”
文乘就義後,他的妻子也自殺殉亡。文乘的兒子則因為“家門破敗,身無立錐”,後來,文乘的孫子在蘇州靈岩山剃髮出家為僧。
至此,蘇州文氏這個從明朝初年以武官起家,轉而從商,繼而從文,先後出過文徵明等艺文巨星、文震孟等狀元宰相的文化家族,最終在明末清初的時代鼎革之中,因為效忠前朝、殉節忠義而被清廷殲滅消亡。
後來,蘇州文氏還有文點等後人仍然以書畫為生、留存到了清朝,但這個曾經如此恬淡清雅的家族,至此已逐漸隕落人間。
但人們不曾忘記,那個姑蘇城外,善良、忠誠,看似恬然、淡雅,卻在時代鼎革之際不顧個人乃至家族安危,敢於為國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文化巨族,如何在時代的腥風血雨中慷慨高歌、捨身成仁。
這樣的家族成員,在和平年代,是一個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在動盪時代,又是一個個挺身而出的時代英雄。他們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師長、可以是巨星、可以是英雄,他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正是這樣的家族,超脫離開了科舉、功名的束縛,轉而以一種既溫文爾雅又浩然忠義的並存融合,成為中國頂級家族的又一傑出代表。
每每仰望這樣的家族,我們都心生敬意,慨歎良久。
致敬,蘇州文氏!
參考文獻:
吳潤凱:《結局揭曉:最笨的那個人,最牛》
(明)文震亨:《長物志》,三秦出版社2020年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