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雲南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云南 81℃ 0
摘要:8月10日,接到孫衛邦老師的電話,陶麗丹拿上望遠鏡就直奔昆明植物園裸子植物園。從2005年雲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和倡議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至今,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了有效保護。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就此成為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省提出並宣導的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獲得了國家的肯定。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我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小陶,快帶上望遠鏡來園子!”8月10日,接到孫衛邦老師的電話,陶麗丹拿上望遠鏡就直奔昆明植物園裸子植物園。

透過望遠鏡,陶麗丹看到了巧家五針松飽滿的棕色松果,還有綠色的果皮、翠綠的松針,內心非常激動。為了這一天,植物學家已經足足等待了12年。

▲昆明植物園首次結實的巧家五針松毬果陶戀攝

從2005年雲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和倡議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至今,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了有效保護。

雲南率先開啟極小種群物種保護

“2009年播種,2012年定植,它比我還早到研究所6年。”陶麗丹說。陶麗丹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實習員,她的老師孫衛邦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同時還是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

巧家五針松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990年首次發現,現存野生植株僅34株,分佈於昭通市巧家縣藥山一條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坳中。

▲野生巧家五針松閆科任攝

自發現以來,巧家縣、雲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組織實施多個搶救性保護項目,通過野外種子採集、種子萌發實驗、幼苗栽培等過程,開展了科學研究、近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工作。

▲8月20日,雲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所工作人員張天壁(左一)在監測一株近地移植的巧家五針松生長情况閆科任攝

經過多年努力,巧家五針松已累計實現人工繁育近7000株,保存幼苗幼樹5000餘株,其中繁育移栽存活3000餘株。

▲近地移植的巧家五針松樹苗閆科任攝

2021年8月10日,還首次在昆明植物園結實,標誌著巧家五針松遷地保護初步成功。巧家五針松保護所取得的成效,僅只是雲南省多年開展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所取得的眾多成果中的一個。

▲近地移植巧家五針松結的果閆科任攝

談到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要追溯到2005年。就是在那一年,雲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和倡議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孫衛邦認為,雲南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雲南生物物種豐富,但受威脅種類比例很高,且很多物種種群很小,保護任務艱巨,需要基於國內外物種保護研究與保護實踐成果,提出一個符合中國國情且能指導物種種群水准搶救性保護的摡念,推動雲南省生物多樣保護工作的開展。

孫衛邦說:“種群數量少、生境狹窄或呈間斷分佈、人為干擾嚴重和瀕臨滅絕,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最顯著的四個特點。”

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瞭解到,2005年,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極小種群”保護倡議,以自然界個體數量以“個、十、百、千”計,種群規模已低於最小可存活種群而瀕臨滅絕的植物種類為抓手,啟動拯救保護行動。2008年2月,雲南省政府準予實施《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列入其中。隨後,雲南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若幹意見》,“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工程”成為十大保護工程之一,進入政府保護層面。

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就此成為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月,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行動18個項目開始實施。2010年3月準予實施《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2010-2015年)》,提出要採取積極且有針對性的拯救保護措施,開展極小種群物種生存狀況、致瀕因數等基礎調查和人工繁育研究;對野外種群及其生境採取有針對性的改善、恢復和保護措施;消除或減緩物種致瀕因素和不利影響,實現極小種群物種生境改善、種群數量穩定或增長。

▲野生巧家五針松閆科任攝

“量體裁衣”構建極小種群物種保護體系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已故的復旦大學生物學家鐘揚教授經常這樣說。他曾講過一個例子,奇異果於1904年由英聯邦國家來的“植物獵人”在湖北宜昌農村意外發現,他們覺得它成熟後味道非常美,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風味。他們當時從樹上剪下來20多根枝條帶了回去,後來傳到了紐西蘭,科學家用這些枝條培育出了紐西蘭非常重要的奇異果品種。奇異果成為了紐西蘭排第一的農業產業。

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島發現了一種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資源,然後通過反復的選育,終於得到了雜交水稻,帶來了農業上完全可以稱為革命的一些變革。

孫衛邦說,許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具有藥用、食用、保健、材用、工業原料、觀賞等價值,一些種類還在生物演化史上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種類的基因資源猶如潜在的“綠色金礦”,將會被人類不斷發掘利用。可以說,拯救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是保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畧生物資源。

通過多次資源調查,雲南省獲得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種群現狀和受威脅因素等基礎數據。

有了基礎數據後,雲南“量體裁衣”地探索和實踐了多樣化的保護措施。

就地保護,是指設立保護區(保護社區或保護點),保護分佈於自然保護地以外的種類或種群及其生境。以彌勒苣苔為例,該物種於1906年在彌勒縣採集到,之後消失了100年,於2006年在石林圭山國家森林公園再次被發現。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下,石林圭山國家森林公園於2014年建立了石林縣彌勒苣苔保護社區,保護社區設定永久性標牌、文宣牌、防護欄、巡護路,協同村委會一起開展彌勒苣苔保護社區的管護工作。通過項目的實施,彌勒苣苔由最初發現的640株增至2000株,生境由當初的150畝擴大到300畝。

遷地保護,是把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的一部分(種子、組織器官、離體培養物、DNA遺傳物質等)或通過人工繁殖的植株,遷移到其自然生境以外的條件下,活體保存這些植物種質資源的方法。雲南省突破了36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難題,已對61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了人工繁殖基礎上的遷地保護。昆明植物園從2015年開始建設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該專類園已構建了44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遷地保護種群,在昆明植物園早期進行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種類已開花結實,標誌著這些種類的遷地保護取得了初步成功。

▲近地移植的巧家五針松閆科任攝

近地保護,是對分佈區極為狹窄、生境極為特殊、分佈點極少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通過人工繁殖並構建苗木數量和種群結構,在其分佈區周圍選擇氣候相似、生境相似、群落相似的自然或半自然地段進行定植管護,並逐步形成穩定的種群。雲南藍果樹、西疇青岡、華蓋木、滇桐、巧家五針松等9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了近地保護試驗。

回歸自然(包括增强性回歸)則是拯救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重要措施。雲南省積極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回歸自然與種群重建試驗示範工作,構建了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回歸種群。

歷經十餘年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雲南省提出並宣導的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獲得了國家的肯定。2011年5月6日,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建設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成為五大戰略目標之一,而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是雲南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由此上升到國家層面。

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我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經過探索實踐,我省在極小種群野物種保護措施和保護管理模式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從上世紀80年代的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滇金絲猴從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長到3000多只,在我省越冬黑頸鶴從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長到3000多只。西黑冠長臂猿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華蓋木、滇桐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十三五”以來,全省累計實施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立了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社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突破了36個物種的人工繁育科技,共遷地保護61種10萬餘株,回歸定植16種3萬餘株,野外已經滅絕的富民枳,在原產地得到野外回歸重建,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漾濞槭等回歸植株開花結實,實現了自然更新,20餘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種群達到了拯救目標。

極小種群物種植物蒜頭果,如今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被稱為中華神經酸樹,廣南縣聯合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油茶研究等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全國率先實現了98.2%高純神經酸的工廠化生產,開發的神經酸凝膠和壓片糖果兩款產品已投放市場。

通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的實踐與探索,雲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體系,多元保護模式日益完善;採取“科技支撐組織+基層林業部門”聯合實施的管道,突破了過去單一靠政府預算的籌資方式,通過“政府—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合作,形成以科技為先導和支撐,以法制建設和資金投入為保障的資金籌措機制。

▲近地移植的巧家五針松樹苗閆科任攝

路漫漫其修遠兮!基於過去10餘年的系統調查和拯救保護工作,雲南省對2010年批復實施《規劃綱要和緊急行動計劃》中62個目標物種進行保護現狀評估。評估表明,華蓋木、毛果木蓮、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針松、雲南藍果樹等13個物種已通過實施綜合保護措施實現了搶救性保護;2種物種的分類地位存疑;發現了17種野外現存數量較多,不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8種因未找到野外種群不能開展保護工作;22種尚未實現搶救性拯救保護,需要納入《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1版)》中繼續實施保護。

春城晚報-開平新聞記者楊質高/文

實習編輯董宇

校對易科彥

編審劉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