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
——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16年6月14日被任命為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
賈樟柯於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又名“汾陽縣”,為縣級市),賈父是汾陽縣城學校的一名語文老師,母親是糖業煙酒公司的一名售貨員,賈樟柯還有一名演員表弟,名叫韓三明,在《站臺》、《世界》、《三峽好人》中都出演了角色,在成為演員之前,韓三明和他在《三峽好人》中飾演的角色一樣,是一名煤礦工人。
賈樟柯的故鄉,從小生活到大的汾陽,是一個極其閉塞的山西小縣城,少年對世界和外面嚮往依託著不斷進步的交通工具,出行管道只有靠脚走路的年紀裏賈樟柯的活動範圍大多在街區。《站臺》中,少年們在自行車上張開雙臂,那就是賈樟柯長大一點後的生活寫照,中學的賈樟柯學會了騎自行車,活動範圍從街區變成了整個縣城以及縣城周邊,自行車加速的過程中,張開雙臂,想像自己能變成鳥,能飛起來,車速達到一定就能一直飛一會兒,這是少年對世界嚮往的標誌。
●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賈樟柯又和夥伴兒們一起騎著自行車在街上馳騁,不會騎自行車的時候,騎上自行車馳騁是最大的心願,當自行車每天都騎著的時候,這就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更前衛的交通管道吸引著他們的目光,於是幾人一拍即合——去孝義看火車!幾個人跨上車興致勃勃的出發了,路上邊走邊問,大概率還哼著歌開著玩笑吹著牛,探索世界的路途永遠不會無聊,邊期待邊向前騎行,終於,看到鐵軌了,鐵軌鋪在伸向遠方的地上,消失在地平線的那一頭兒,不知伸向何方,所有人在那一刻都呆呆的站在那裡,心緒卻早已隨著鐵軌不知飄向何處,一聲汽笛,打破了小夥伴們的遐想,遠遠的過來了一個黑點,近了,近了,黑點變大了,喲,前頭還有一顆紅星,終於,看清了,一輛運煤的貨車從鐵軌上安然駛過,卻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掀起了一場波浪。多想讓他開慢些…小夥伴兒們一直目送火車的離去,直到向它來的時候那樣,變成一個黑點,消失在鐵軌的“盡頭”。這是賈樟柯人生中第一次見到火車。
賈樟柯從小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中學時候已經在《山西文學》發表小說,高中創辦詩社,即使連大學都沒考上,山西省作家協會也願意吸納他為成員。高中畢業後,賈樟柯沒考上大學,賈父送他去太原學美術,雖然太原和汾陽只有一百多公里,但對於賈樟柯來說,那就是很了不得的地方,他是山西省會,有火車,有機場,有美術館,對於只在中學跟著霹靂舞團去過一次榆林的人來說,這是一趟很特別的旅行。
太原之行對於賈樟柯來說,最大的意義和發現可能是允許讀者翻閱書籍的外語書店,那是賈樟柯第一次見到梵古、塞尚、雷諾瓦和米勒等的複製作品,賈樟柯曾表示,那個年代的人,已經開始接觸西方古典文學,但對美術,美學的瞭解卻甚少,這是一次特別的開闊眼界的機會,除了這個書店以外,賈樟柯還經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在這裡,賈樟柯看到了《黃土地》,覺得拍電影比繪畫更有張力,這也對後來的賈樟柯影響深遠。
1991年,賈樟柯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
1993年,賈樟柯成功考取電影學院文學系。在校期間,他還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賈樟柯、顧崢、王宏偉便是最早的成員,1994年,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處於持續的低迷狀態,大家都决心要向荷里活學習商業體制的時候,賈樟柯决定,小組第一部片子要拍紀錄片,這像是一場革命,也是一場反叛,1994年5月26日,“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拍攝,這部片子的名字叫做——《有一天,在北京》。
第一部片子的反響很差,轉眼間,就到了年底,《小山回家》開始籌備拍攝了,在學校的反響依舊差强人意,直到大四上學期快結束的時候,也就是1996年12月,《小山回家》奇迹般的香港國際影片展短片競賽單元最佳劇情片獎。
也是這一年,賈樟柯同北京電影雪雁的朱炯開始交往,朱炯是賈樟柯在拍攝《有一天,在北京》時的攝影。
1997年春節時候,賈樟柯回到了汾陽老家,卻發現身邊所有朋友幾乎都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了問題,他們張口閉口便是吵架的內容,和父母、妻子、朋友等等,賈樟柯發現,經濟狀況的改變是沖突的根源,錢成了人和人關係的調節器。
除此以外,家鄉最大的變化是原來賣生活用品的鋪面幾乎全都改成了卡拉OK,這成了許多女孩子工作的地方,她們的名字常常很特別,夢巴黎、維也納……許多男人在此愛上了歌廳小姐。那一年回北京後,賈樟柯開始寫《小武》的劇本。
1998年,由賈樟柯自編自導的《小武》獲得第48届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和沃爾福岡-施多德獎以及第3届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
1999年,賈樟柯與朱炯結婚,也是這一年,賈樟柯到太原師範學院挑選演員時遇到當舞蹈教師的趙濤,二人第一次合作電影《站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