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後劉備憤而舉兵討伐孫權,看似為二弟報仇,實則另有目的

河北 69℃ 0
摘要:據《三國演義》描述,關羽死後,劉備執意舉兵伐吳是要替自己的二弟報仇,並以此證明自己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劉備討伐孫權,這期間固然有為二弟關羽報仇的因素存在,但這種因素所佔據的分量與劉備心中真實的目的,孰輕孰重還是有待考量的。更何况,關羽戰敗身亡的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而劉備舉兵伐吳卻是在建安二十六年七月。

據《三國演義》描述,關羽死後,劉備執意舉兵伐吳是要替自己的二弟報仇,並以此證明自己是個重情重義之人。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劉備討伐孫權,這期間固然有為二弟關羽報仇的因素存在,但這種因素所佔據的分量與劉備心中真實的目的,孰輕孰重還是有待考量的。

作為三國時期一個極為成功的梟雄,劉備如果只是為了給結義兄弟報仇,就不顧曹魏集團虎視眈眈的窺視,而集結所有的兵馬去攻打孫權,這顯然有些說不通。

畢竟,如劉備這樣能成大事的人物,一般都是不會感情用事的,他們的心思要比常人更加的縝密,而更注重的始終都是現實的利益。假如劉備真是一個意氣用事、患得患失的人,他又有何能耐打下一方江山,從而建立蜀漢政權呢?

更何况,關羽戰敗身亡的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而劉備舉兵伐吳卻是在建安二十六年七月。這時,距離關羽的離開已經整整一年半了,劉備也是沒有道理長期沉浸在痛失二弟的悲憤中的。

那麼,劉備執意要舉兵伐吳,其背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實際上,在劉備看來,以蜀漢現時的兵力想要征伐曹魏是有很大難度的,但若是征伐東吳孫權繼而奪回荊州,卻是綽綽有餘的。

對於劉備的這一決定,眾人也都覺得不妥。作為五虎將之一的趙子龍也曾好言相勸:現如今,國賊是曹魏集團的曹丕,而並非東吳孫權,一旦舉兵伐吳,必定會是兵連禍結。况且,一時半會兒也打不下來,也就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對付早已虎視眈眈的曹魏集團了。

只可惜,趙雲的話,劉備卻是不以為然的!

劉備的不以為然,實際上並不是甘心像趙雲說的那樣兵連禍結,也不是想要和東吳打持久戰,而是他自認為只要集結蜀漢所有的兵力,定會一舉奪回荊州。

但劉備沒有想到,蜀漢與東吳集團的兵力,原本就在伯仲之間,荊州既然已經失去了,想要在取回來,哪有那麼容易。

那麼,劉備對於丟掉了荊州,為何一直都耿耿於懷呢?荊州對於劉備而言,又是否真的很重要呢?

其實,蜀漢集團從失去荊州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意味著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畧計畫泡湯了。因為,從這一刻開始,蜀漢集團已經不可能只憑藉著從漢中進攻關中這一條路就想要恢復漢室天下了。而這,也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帶給蜀漢集團的一個致命傷。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而在《三國志·魯肅傳》中也曾有過相似的記載: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所以說,作為能够貫通全國各地的戰畧要地,荊州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囙此,劉備深知一旦失掉了荊州,自己就只能偏隅一方,無法翻身,這才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至於二弟關羽之死,即便劉備依然還很傷心,但我始終相信,時間是治癒傷痛最好的良藥,在歷經一年半的“治療”之後,劉備已然恢復了理智,斷然不會如此輕率地做出“舉兵伐吳”這樣重大的决定的。

綜上所述,劉備舉全國兵力開展“夷陵之戰”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想要重新奪回荊州這個戰畧要地,而並非像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只是單純為了給關羽報仇。

縱觀劉皇叔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兩川之地顯然是滿足不了他的雄心壯志的,而劉備也是不會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告訴群臣的。畢竟,當時很多人對舉兵伐吳一事都是持反對意見的,如果劉備是打著替關羽復仇的旂號起兵伐吳,那麼不僅會提升他的形象,還會令天下人都覺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

至於這場戰爭的慘敗,或許是劉皇叔始料未及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