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吉林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長春市、公主嶺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吉林市。吉林省有一個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省市同名,吉林省下轄了一個吉林市。吉林市屬於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了400萬人,總計下轄了9個區縣。那麼,吉林市9個區縣的區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吉林省。吉林省屬於我國東北三省之一,總人口2400餘萬。總計下轄了8個地級市和1個自治州,總計9個地級區劃。在9個地級區劃中,省會長春市的人口最多,達到了900餘萬人。其次,就是吉林市。在我國各個省份中,市縣同名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河南省的濮陽市與濮陽縣。但像吉林省與吉林市這樣的省市同名,全國僅此一例。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地級市之一,總人口400餘萬,下轄了4個區、4個縣級市、1個縣,總計9個區縣。作為吉林省當年的省會城市,吉林市在都市框架、基礎設施等方面,擁有很成熟的基礎。與此同時,吉林市也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至於吉林市的區劃調整,與吉林省的區劃調整之間,一直屬於相互影響的關係。當年的吉林市,曾經十分輝煌。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一直是長期對抗、長期拉鋸。尤其是對東北地區的爭奪,非常激烈。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時候,會發動一系列的北伐,打擊北方的遊牧政權。從而控制東北地區,設立各種都護府或者都司。例如漢朝、唐朝、明朝的大規模北伐。不過,一旦中原王朝進入衰敗期或者內部混戰,北方的遊牧政權就會捲土重來,重新控制東北地區。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一般會固守遼寧等地,從而鞏固華北地區的安全。一旦遼寧等地失守,中原王朝的防禦體系就可能直接崩潰。例如古代歷史上的南北朝對峙、宋金對峙等等,中原王朝甚至退到了淮河一線。因為,一旦遼寧、華北一線守不住,再往南基本上無險可守。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在幾十年時間裏,迅速擴大自己的版圖。
先後消滅了西夏國、大金國、大理國、吐蕃、南宋等一系列政權,進而建立了一個疆域十分遼闊的龐大帝國。不過,隨著疆域版圖的迅速擴大,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的特點,逐步顯現。面對全國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元朝非常頭疼。面對各地錯綜複雜的人口數據、耕地土質、農作物產量情况,元朝不知所措。
最後,元朝在宋朝23路的經驗基礎上,結合金國行尚書臺的基礎框架,進一步調整以後,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遼陽行省、四川行省、福建行省等等。每個省下轄了各個路,每個路下轄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各個縣,相當於設立了4級區劃。當時吉林等地,隸屬於遼陽行省管理。
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的大體框架,但各方面的問題非常多。首先,各省的區劃不合理,地方上的管理難度大。第二,各地機构的結構設計粗獷,效率非常低。到了元朝統治末期,行省區劃已經基本崩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根據明朝的實際需要,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各地區劃。撤銷了路一級的區劃,形成了省、州府、縣三級區劃。
在此期間,還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的並立模式,這一區劃模式非常經典,先後沿用了幾百年。在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期,隨著明朝的遷都,進一步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我國很多省份的大體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江西省、廣東省、浙江省等等。
至於東北地區,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明朝並沒有設立省份,而是僅僅設立了遼東鎮和奴兒幹都司等機构,對各地的控制力很有限。尤其是到了明朝統治的後期,對於吉林、黑龍江等地的控制力越來越低。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根據自己的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各省的區劃。最後,形成了大清內陸18個省的區劃。
在東北地區,由於清朝禁止中原羣衆進入,造成了東北地區人口非常少。截至清朝嘉慶皇帝時期,整個東北的人口,也沒有超過100萬人。清朝在東北地區並沒有設立行省,而是設立了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依靠這些轄地將軍,清朝對這些地區的實際控制力非常有限。因為對於各地的人口、耕地、礦產等情况並不清楚,存在很大的隱患。
其中,吉林將軍府,就設立在吉林市。換句話說,吉林市、吉林省都是從當年的吉林將軍一步步演變而來的。在清朝統治的前期,依靠雄厚的國力支撐,這些問題並不明顯。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西方列强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清楚一敗再敗,西方列强開始逐步染指清朝富饒的東北地區。
為了鞏固東北地區,清朝在20世紀之初,在東北陸續設立了黑龍江省、吉林省和奉天省。與此同時,著名的闖關東開始了。大量的人口向東北地區遷徙,直接刺激了東北地區的人口和經濟發展。吉林省設立以後,吉林省的省會就設立在吉林市。當然,在同一時期,隨著東北各個鐵路網的發展,長春市正在迅速崛起,而且發展非常迅猛。
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時間裏,佔領了東北全境。在日本軍隊控制期間,東北地區被劃分成了10多個省份,每個省份的區劃面積都不大。到了40年代後期,東北地區又被調整為東北九省的格局。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東北地區形成了6個省,分別是:熱河省、遼東省、遼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嫩江省。
鑒於吉林市的重要性,吉林市被提升為地級市,隸屬於吉林省管理。隨著局勢的穩定,我國進入了經濟發展、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過分複雜的區劃,反而不利於經濟建設。1954年,東北地區的區劃,逐步調整為3個省,並且形成了黑、吉、遼現在的區劃。鑒於吉林省管轄區太小的問題,1954年,遼寧省和黑龍江省的部分地區,劃入了吉林省管理。
例如遼寧省的10多個縣、黑龍江省的7個縣,陸續劃入了吉林省。起初,鑒於長春市的重要性。建國初期,長春市、瀋陽市等都市,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屬於建國初期的10多個直轄市之一。1954年,長春市被降級為副省級都市,並且成為了吉林省的省會城市。就這樣,吉林省的省會從吉林市遷移到了長春市。同一年,永吉縣、舒蘭縣、蛟河縣、樺甸縣、磐石縣,劃入了吉林市管理。
其實,截至這個時候,吉林市的大體區劃已經基本形成了。1966年,出於各方面的考慮,在吉林市的週邊,設立了永吉專區。吉林市週邊的5個縣,劃入了永吉專區管理。不過,永吉專區僅僅持續了3年時間,到了1969年,永吉專區被撤銷,5個縣重新劃入了吉林市管理。
與此同時,我國各省下轄的各個專區,陸續更名為地區。進入70年代末期,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很多省份的區劃,都出現了大規模的調整。1982年8月,吉林市週邊的5個縣,曾經重新設立了永吉地區。但這個地區僅僅持續了13個月,1983年9月,永吉地區被撤銷,下轄的5個縣,又一次劃入了吉林市。
同一階段,吉林市區陸續劃分為昌邑區、龍潭區、船營區、郊區等4個區,加上週邊的5個縣,總計9個區縣。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舒蘭縣、磐石縣、蛟河縣、林甸縣等4個縣,被陸續撤銷,設立了4個縣級市。1992年,吉林市的郊區更名為豐滿區。截至這個時候,吉林市4個區、4個縣級市、1個縣的區劃,已經基本成型。
分別是:昌邑區、船營區、龍潭區、豐滿區、舒蘭市、磐石市、蛟河市、樺甸市、永吉縣。當然,隨著吉林市城區面積的擴大,都市人口的增長,吉林市陸續又設立了經開區和高新區(很多都市都設立了自己的高新區、經開區或者示範區)。不過,這兩個區的情况特殊,一般不會計算在內。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最後說一點,作者沒有其他帳號,請大家注意。最近,抄襲者太過分,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