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代以後很少把首都設在長安?

北京 106℃ 0
摘要:一直以來網上流傳著這句話:三十年看深圳,三百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今天虎哥來跟大家聊聊,擁有13朝建都史,四千多年建城史的西安。西安古稱長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名城。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就起源於這裡,長安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都市,當時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交往。但是如此輝煌的長安為何從唐朝滅亡之後,在距今1100多年裏就再也沒有成為過首都呢!首先,作為首都的基本條件是水運便利。

一直以來網上流傳著這句話:三十年看深圳,三百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今天虎哥來跟大家聊聊,擁有13朝建都史,四千多年建城史的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名城。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就起源於這裡,長安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都市,當時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交往。

但是如此輝煌的長安為何從唐朝滅亡之後,在距今1100多年裏就再也沒有成為過首都呢!各位別急,且聽虎哥一一分解!

一資源有限水運不便

首先,作為首都的基本條件是水運便利。關中的地理地勢使其成也於此、敗也與此。四面環山被渭河灌溉的關中平原,是早於四川的“天府之國”,山川關隘保證了關中的軍事安全,也造成了閉塞不易運輸的交通環境。

關中地區可以成為一個新政權的龍興之地,卻不適合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地址,這與一個都城的消耗規模密切相關。漢初劉邦據關中而得天下,早期定都關中沒有問題。漢初的分封制使得中央不需要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构治理全國,關中的產出可以供應首都所有的人口消耗,據《漢書》記載,西漢後期長安成總人口在20-30萬,規模還不算很大。

到了後面隋唐時期,因為中央集權加强,首都需要更加龐大的官僚機构治理國家,相對應物資供應的人口顯著增加。唐鼎盛時期,長安城人口已有180多萬,此時關中產出已經無法應付,隋唐皇帝去洛陽就食逐漸常態化。

這些巨大人口壓力之下,首都要麼擁有可進一步開發的土地資源,生產提供更多的物資,要麼有方便的途徑從其他地方調運資源供應。自漢武帝時期,就有從華北調糧草入關中的先例。但渭水多沙,還有三門峽阻隔,水運成本極高,陸路因山脈阻隔運量小、耗時長、消耗高,更不可取。

其次,全國的經濟格局變化,安史之亂後的唐中晚期到五代十國,北方戰亂頻繁,人口遷移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力科技,經過幾十上百年的發展,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全面超過北方,此後歷代朝代的賦稅和糧食主要都來自於江南地區。如何養的起首都這一百多萬人,也只有依靠南方。在古代,如此大規模的遠距離的物資調運只能走運量大、成本低的水路漕運,隋煬帝建成大運河後就能方便從南方調運物資進洛陽。此時西都長安規模雖大但更多是一種象徵意義,首都職能逐漸被地處中原,水陸運輸通達的東都洛陽代替。

二東北崛起國防重點東移

從國防角度看,秦漢時期的邊患主要來自陰山河套地區,長安作為綜合樞紐,可以方便各類戰畧資源的調配輸送。而隋唐開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迅速崛起,高句麗、遼、金、清先後從東北方向帶來沉重的軍事壓力,迫使國家將防禦重點從秦漢時陰山、河套一線轉到了東北方向。而此時的西安、洛陽都偏中、西部,不能對東北方向的威脅做出及時快速的響應,已不符合作為首都的國家安全需要。

三南北平衡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重心南遷,帶來的南北發展失衡,北方受制於農業和氣候條件,物產種類比南方少,產量比南方低,並且易於受邊境异族衝突襲擾。戰事頻繁使得經濟上長期處於貧血、失血狀態。元、明、清建都北京就是以行政命令來調集南方的資源對北方輸血。比如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封鎖廣州沿岸的出海口,都難以讓偌大的中國屈服,但英軍兵臨南京,清政府馬上投降了,為何?因為南京是京杭大運河的樞紐,英軍一掐斷運河,北京和朝廷幾百萬人就要挨餓,資源被掐斷還如何戰爭。反之建都南方比如南京,北方更難久守,連鎖反應後,南方也失,必然全域崩盤。

西安所在的關中土地有限,不能供養越來越多的首都人口,而水路和陸路不够暢通和低成本的從外部獲取物資,也就漸漸失去了作為首都的基本條件,另外國家安全重點方向從陰山河套轉向東北,西安位置太偏,諸多因素致使西安不具備作為首都的條件,這也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所致。但今天的西安,在新中國建立後三線工程中得到重點發展,一大批高校,工廠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在今後“一帶一路”的戰畧主導下,西安這個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將獲得更多的機遇和長遠全面的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