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蛇會報復人類嗎?廣東一蛇窩被端,只抓到16條小眼鏡蛇未見大蛇
蛇窩被端,16條小眼鏡蛇被捕獲,母蛇回來找不到小蛇會報復人類嗎?先說答案:如果你當著母蛇的面,想要偷蛋,它必然會攻擊。有些蛇甚至在受到驚嚇的情况下會將自己的蛋吃掉。但如果是小蛇已經出殼,正常情况下,母蛇是不會復仇的。
事件發生在廣東茂名,一商鋪倉庫內發現小眼鏡蛇,老闆捕獲兩隻後發現還有很多蛇,便找來消防員,經過兩小時抓捕,共捕獲幼蛇16條,但未發現發射。囙此有些群眾擔心大蛇會回來復仇。
母蛇會回來復仇嗎?
蛇是冷血(變溫)動物,並非是想說冷血無情,而是大多數冷血動物並不會撫養自己的孩子。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海龜。
海龜產完卵就會爬回大海,小海龜破殼後自己爬回大海。大海龜不知道誰是自己的孩子,小海龜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如果你把海龜全帶回家了,海龜媽媽肯定不會找你復仇,眼鏡蛇亦是如此。
我國分佈的眼鏡蛇,主要是舟山眼鏡蛇,也叫中華眼鏡蛇,在南方一些地方俗稱“飯鏟頭”,因為它處於攻擊姿態時,直立起來的身子就像盛飯的飯勺。成年的中華眼鏡蛇平均在1.2-1.5米左右,最長可達2米。
由於眼鏡蛇屬於冷血動物,所以不具備恒溫調節能力,體溫隨環境而變,也就不具備比環境更高的體溫,囙此大多數蛇不存在“孵蛋”一說。眼鏡蛇會選擇在春季進行交尾,在夏季進行產卵,因為夏季溫度最高,卵能從環境中獲取最多的熱量。眼鏡蛇出殼週期一般為50-60天,取決於當年的氣溫,氣溫越高出殼越早。
母蛇一次產卵6-23個,由於繁殖期較長,所以母蛇產完卵後又累又餓,需要立即出去捕食。為此眼鏡蛇會尋找隱蔽的地點進行產卵,每次吃飽飯後回來看上一眼。不過,在幼蛇破殼前,母蛇就已不見蹤影,所以大家才找不到大蛇。
蛇是一種可以以小博大的物種,即使是一條小眼睛蛇所具有的毒液都可以置人於死地。一般情况下,只有成年眼鏡蛇才會捕殺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幼蛇主要吃兩棲動物蟾蜍、蜥蜴等等,應付起來綽綽有餘,根本不需要母蛇照顧。
此外,眼鏡蛇的捕食管道主要依靠用毒牙迅速咬住獵物,然後輸入毒液,待獵物不動之後慢慢吞下。它們並不具備咀嚼功能,而是通過牙齒勾住獵物,然後頜骨進行伸縮運動吞食獵物,囙此只能吃獨食,不存在組團捕獵的情况,或者媽媽給孩子送食物。
基於此眼鏡蛇破殼之後就是獨行俠,只有成熟後,進行交尾時才會成雙成對出現。如果蛇的密度較大,冬眠時也會出現幾條蛇出現在同一蛇洞的情况,但它們並非群居動物。
綜上所述,母蛇不會回來復仇:
第一,母蛇和海龜一樣,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誰,跑哪去了,發生了什麼。
第二,該蛇窩只是母蛇臨時產卵的地方。選擇在人類的倉庫中可能是因為雨水較大,蛇洞被淹沒,而倉庫較為雜亂,比較適合隱蔽,囙此母蛇故地重遊的可能性不大。
蛇是會復仇的動物嗎?
人類總喜歡將動物“神”化,這是人類的優勢,腦容量較大,可以胡思亂想,但動物並非如此。動物世界中,只有哺乳動物的腦容量占身體的比例較大。腦容量小意味著能裝下的“東西”少。動物本身不存在高等與低等,但動物學家卻有高等動物,低等動物之說,這種區分源於不同動物的身體結構所導致的不同行為能力。
蛇等爬行動物都屬於低等動物,因為它們的腦容量小,很多事情沒辦法過腦子,只能依靠神經反射,也就是本能。但它們的全身分佈的神經特別廣,即使“五馬分屍”各部分都還會在神經的作用下進行活動。例如:佛山就曾經出現過廚師斬下蛇頭,老闆娘收拾廚房的時候被蛇頭咬傷的事件,這是因為蛇死亡後,神經依然能存活一段時間。
人類也具備這種神經,在醫院大夫經常會檢查“膝跳反射”,這就是只依靠神經不依靠大腦的行為。你可以理解為蛇根本“沒腦子”或“腦子不够用”,在這種情況下蛇難以產生“情感”,而情感是復仇的前提。
實際上,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生存策略更重要,情感並不能幫助動物在“生存與繁衍”的賽道上取得好成績。例如,人類由於情感因素會選擇“贍養老人”,但動物界不存在,老弱病殘是天敵的首選,成年的個體面對天敵都不一定能跑掉,更不可能留下來保護老者。
此外,由於腦容量、辨識能力等因素,動物難以通過控制自身來避免近親繁殖。即使是哺乳動物中的頂級掠食者獅子,在雄性獅子快成年時也會被母獅趕出獅群。還有外來的獅子打敗老獅子後會咬死獅群中的嬰兒,母獅只會在一旁無動於衷。只有少數腦容量較大且不懼怕近親繁殖的物種才會出現復仇的現象,例如:具有高度發達與複雜社會關係的大象。
在以生存策略為覈心的框架下,復仇與生存是相違背的,蛇不具備、也不會出現情感衝動,所以蛇不會復仇。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