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長久以來,因山高穀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嚴重制約著各民族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省委、省政府堅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從解决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綜合施策,持續發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與扶貧開發雙融合、雙促進,增進各族群眾民生福祉。
2015年至2020年,通過持續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兩輪“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畫”,推進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等,全省110個沿邊鄉鎮的878個行政村實現了“五通八有三達到”目標,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檔陞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基礎建設
築牢民族團結進步之“基”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布朗山鄉章家老寨村,距中緬邊境僅7公里,村子掩映於綠樹紅花間,一條平坦的水泥路貫通村內,轎車、機車停放於一棟棟寬敞的住房前,客商絡繹不絕。
然而在以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173戶布朗族羣衆住在陡峭的高山上,屋子又矮又擠。進出村子是土路,騎機車要騎一段抬一段,遇到雨天,外出總是一身泥。”村支書岩甩香回憶說,交通狀況和地形條件制約著章家老寨的發展。
2016年,當地黨委、政府將進村的山路修建成水泥路,又投入400萬元平整土地,把村民的舊房拆除,重建新居。
“路通了,水來了,客商也進來了。得益於交通條件的改善,我們大力發展生態茶葉和養蜂等產業,現時,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餘元。”岩甩香說,“感謝黨的好政策,現在村裡一天一個樣。”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脫貧攻堅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雙融合、雙促進,探索出了“地方主導、區域合作、央企結對、對口幫扶”的雲南特色脫貧攻堅新模式。以西雙版納州為例,近5年來,全州累計投入財政專項和涉農綜合資金34.45億元,修建鄉村公路超2505公里,256個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率達99.6%,貧困自然村全部通硬化道路。
薑驛鄉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直過民族”傈僳族主要聚居區。千百年來,這裡一直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江心島”,受金沙江阻隔,傈僳族羣衆世代靠擺渡出行。2017年,金沙江龍街渡大橋建成通行,天塹變通途,促進帶動元謀縣與四川省的經濟交往,為薑驛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的獨龍族羣衆,得益於公路、隧道、安居房的建成,實現“一步千年”的跨越。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巨變的背後,是我省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信念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現時,我省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10個,4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8個民族自治州的48個縣(市、區)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區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郵、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實現4G網絡、寬帶全覆蓋,“無電人口”通電問題全部解决。民族團結之基一再夯實,全省少數民族地區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醫療保障
强化民族團結進步之“本”
我省少數民族分佈地區往往與邊境地區、深度貧困區疊加,醫療保障薄弱。為築牢少數民族羣衆健康保障線,省委、省政府在醫療機構建設及醫療資源配備上全面發力,不留死角。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三臺山鄉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是“直過民族”聚居區。回憶起過去當地的醫療環境,在三臺山鄉出冬瓜村衛生室堅守了28年的鄉村醫生唐雅仙有著深刻的感受:“由於醫療機構覆蓋不足、村民衛生習慣差等原因,病人往往遇到大病才找醫生,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了絕症。”
隨著投入新增,條件改善,醫療保障水准不斷加強。如今的三臺山鄉,新建的標準村衛生室,看病區、輸液區、疫苗接種區等一應俱全,還可進行網絡會診,最大程度地保護著當地少數民族羣衆的生命安全。
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實際,我省圍繞“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儘量少生病”四個方面精准發力,全面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費用兜底等4重保障,率先對422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和沿邊373個行政村的各族群眾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等保險產品給予補助。同時,累計安排民族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資金102.49億元、城鄉居民醫保補助資金317.91億元、城鄉醫療救助補助資金36.58億元和城鄉困難群眾救助資金560.43億元,推動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改革,民族地區貧困羣衆已100%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
“以前有病不敢看,怕花錢。現在有了醫保,有什麼不舒服就去醫院看看,安心。我們感恩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隴川縣戶撒鄉戶早村的阿昌族村民雷新明說。
“有所依、有所醫。”如今,各族群眾在這個盛開著民族團結之花的國度中幸福地生活,內心充滿著對中國共產黨的崇敬與感恩。
教育優先
夯實民族團結進步之“根”
開學季的鈴聲響起,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子們也踏上外出求學之路,去開創嶄新的未來。
彝族靚女楊琴雙收拾著行李,準備到雲南財經大學報到。“好孩子,這幾年要不是政府幫助扶持,給你減免學費,我都發愁你這個書怎麼讀下去。以後工作了,一定要牢記黨的恩情。”臨行前,父親語重心長地叮囑。
布朗族小夥岩坎的母親也叮嚀他:“這幾年,政府在我們邊疆地區配備了越來越多的老師,蓋了越來越多的學校,你才沒輟學,以後一定要懂得感恩。”
沒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他們無法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在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行程中,我省堅持民族教育優先發展,製定超常規措施,改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民族地區建檔立卡“兩後生”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全覆蓋,開展教育部職業教育東西合作行動計畫,建立健全省內高校對口幫扶民族地區的長效機制,提高少數民族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據統計,我省“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任務全部完成,“20條底線”全部達標,高校研究生階段少數民族在校生數由2016年的3769人增長至2020年的7538人。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通達的基礎設施、完善的社會保障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注入强大的助力,雲南各族幹部群眾正凝心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闊步前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