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頂級專家聯合攻關,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提速增效
莽莽雨林皆家園綿綿呵護猿丁興
海南日報記者李夢瑤
密不透光的霸王嶺雨林裏,二三十米高的樹杈上,“平平”從媽媽懷裡探出毛茸茸的腦袋,不時朝四周好奇打探。
幾天前,海南長臂猿社區監測隊隊員李文永再次見到這一幕時,翻山越嶺的疲倦瞬間煙消雲散,“看到它狀態好,我就放心了,大夥可都牽掛著這個小傢伙呢。”
“平平”是一隻剛剛滿1歲的海南長臂猿。今年,它又迎來了兩個新夥伴——
今年3月初,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鄒正沖、王進强等人發現,海南長臂猿B群和D群各新增一隻嬰猿。至此,這個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恢復至5群35只。
在過去十餘年間,李文永等人見證了猿群的一點點發展壯大。而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他們明顯發現,關心海南長臂猿的人也越來越多。
成效初顯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5只
作為海南島上真正的“高山族”,與海南長臂猿相關聯的常常是另一個關鍵字:極度瀕危。
20世紀50年代,整個海南島接近90萬公頃的森林裏分佈有超過2000只長臂猿。僅僅過了30年,這一數位便驟降至7至9只,全島僅霸王嶺林區有分佈。
“再不保護,海南長臂猿就真的要滅絕了。”霸王嶺林業局原局長洪德威曾回憶,彼時他們頂著重重壓力,停止了在海南長臂猿經常活動區域的採伐活動,由此也邁出保護海南長臂猿的第一步。
從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强化野外巡護監測,到編制出臺《海南長臂猿保護狀况調查及保護行動計劃》,過去幾十年間,海南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為保護海南長臂猿做出積極努力,截至2019年底,其種群數量恢復至4群30只。
隨著海南將島上95%以上的原始林、55%以上的天然林以及生態區位中最重要的區域劃為試點區,舉全省之力創新開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更將這一熱帶雨林旗艦物種的保護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存在海拔偏高、家域面積偏小等問題,住起來其實並不算太順心。”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如何幫助它們遷徙到更廣闊的雨林,便成了需要解决的當務之急,“自2019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後,我省編制《海南長臂猿生態廊道試點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自然恢復、人工輔助修復、猿食植物補植等措施加快生態廊道建設,逐步連接起斧頭嶺等現有棲息地與周邊潜在適宜棲息地。”
將“孤島”之間的空隙填補上,人們很快欣喜地發現,海南長臂猿活動覓食區域明顯擴大。
2019年12月,李文永和隊員們在監測中發現,一雄一雌兩隻成年海南長臂猿現身距離斧頭嶺約10公里外的東崩嶺。
“這說明猿群擁有擴散到新棲息地的能力,也是海南熱帶雨林恢復成效的有力佐證。”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園處負責人洪小江看來,新建猿群的出現對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而8個多月後小倆口喜添新丁,則意味著這個小家庭終於進入平穩期。
這並不是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海南長臂猿家族傳來的唯一喜訊。
就在今年3月2日和3日,監測人員再次發現:海南長臂猿B群和D群各新增一隻嬰猿,持續的監測顯示兩隻嬰猿健康狀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至此,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已恢復到5群共35只,創近40年新高。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判斷,在全球20種長臂猿中,海南長臂猿是唯一能保持種群緩慢增長的物種。眼下這接二連三的好消息,無疑使這一論斷得到鮮活而又確鑿的證明。”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黃金城直言,這也充分證明設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利於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有利於海南熱帶雨林的系統修復,有利於海南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
群策群力綜合全球力量聯合攻關
儘管已經追跡研究海南長臂猿長達19年,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依舊不敢說自己十分瞭解這群雨林精靈。
“海南長臂猿到底是怎麼分群的?”“全球氣候變暖,會對海南長臂猿的種群繁衍產生影響嗎?”“不同氣候條件下,長臂猿的覓食路徑與時間會有什麼不同?”……太多的問題困擾著他,也困擾著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們。
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是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的關鍵所在。
在此背景下,國家林草局大力支持海南長臂猿研究保護,批准設立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把“海南長臂猿保護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列為第二批國家林草局長期科研基地。
與此同時,海南於去年成立國家公園研究院,依託平臺化設計優勢,以項目驅動,柔性引進人才,並與國內外許多知名智庫、高校及研究機構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以相互配合、聯合攻關的管道攜手推進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
“去年,我們主辦‘全球聯手,拯救海南長臂猿’專家研討會,邀請來自國內外多個學科、多個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進行為期兩天的討論,發佈了《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綱要》。”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執行院長湯炎非介紹,同時,他們主導發起的《全球長臂猿保護倡議》於IUCN官網發佈,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專家學者為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鼓與呼,並非只是“紙上談兵”。
去年11月,來自國內各高校、科研機構及公益組織的73名專家學者,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的牽頭下進駐霸王嶺林區,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長承擔不同的分工,建立起包括空中監測、地面監聽、猿鳴錄音、影像拍攝、觀察記錄在內的立體化智慧科考體系,進行了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南長臂猿調查活動。
新技術、多組織的介入,為解開海南長臂猿的諸多謎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讓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頗有底氣地醞釀出一個“小目標”——在沒有重大突發狀況、保護力度不變的情况下,2035年海南長臂猿個體數量將達到60至70只,實現種群翻番。
“這是世界靈長類瀕危動物保護歷史上少有的遠大目標。”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理事範朋飛直言,他對實現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預期未來今後2至3年將產出大量科研成果
現時,海南長臂猿種群恢復勢頭良好,但它們依然是全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脫危的道路還很漫長,需要持之以恒付出努力,保護不能鬆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坦言,眼下海南長臂猿保護的很多關鍵科學問題還沒有答案,譬如它們的營養需求、棲息地偏好、個體識別、過夜地選擇、遷徙擴散、配偶選擇以及新家庭的形成過程和機制都還不清楚。
海南日報記者瞭解到,現時,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和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投入了大量資金,召集了一批國內外的專家聯合攻關,預期未來2至3年會產出大量的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將能更好地推動海南長臂猿的保護。
“5年內,我們將建立專職、專業監測隊伍和監測體系,力爭全面準確掌握海南長臂猿種群動態及其棲息地情况。”湯炎非介紹,他們將發揮好跨領域、跨部門、跨國界的平臺化作用,集聚國際國內多方力量,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合作和聯合攻關,對其行為、生態、繁殖、營養、生理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開展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
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各方還將合力推動棲息地修復、改良和生態廊道建設工作,新增海南長臂猿的適宜棲息地面積;通過編寫科普讀物、組織知識競賽、科學遊憩等多形式、多層次的活動,開展海南長臂猿及其棲息地保護的科普教育工作,促進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提升。
根據2020年12月17日IUCN和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等共同發起的《全球長臂猿保護網絡倡議》,接下來國內外專家還將積極推進全球長臂猿保護聯盟建設,將海南長臂猿和其他長臂猿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向常態化,為全球長臂猿的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靈長類動物專家組小猿組正在為所有長臂猿分佈國準備一系列的保護行動計畫。這些保護計畫將突出長臂猿的保護需求,為未來長臂猿的保護製定路線圖。
(海南日報海口9月5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