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處珠江口;貴州,地處珠江上游。相隔千里的兩地,借助東西部扶貧合作的東風,已牽手25載。
從1996年深圳市對口幫扶畢節,到2016年廣州市接棒對口幫扶畢節、黔南,廣東省不斷深化扶貧合作模式,從單一“輸血”到“輸血”“造血”並舉,在助推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按照國家新一輪東西部合作戰略部署,“十四五”期間,由廣東省幫扶貴州省,明確廣東省6個市幫扶貴州省除貴陽市以外的8個市州66個脫貧縣,廣東與貴州幫扶合作全面鋪開。
貴州緊緊抓住機遇,立足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深化拓展“東部企業+貴州資源”“東部市場+貴州產品”“東部總部+貴州基地”“東部研發+貴州製造”的“四+”模式,搶抓機遇,主動出擊,為粵黔合作共贏打下基礎。
山情海意,貴州特色資源迎來“有情郎”
“好花紅,好花紅,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樹,哪朵向陽哪朵紅。”金秋八月,發源於惠水縣的布依山歌《好花紅》在黔南州山野間隨風飄蕩,歌唱刺梨產業給羣衆帶來的美好生活。
在龍裡縣洗馬鎮花京村刺梨種植戶夏志祥家刺梨地裏,黃燦燦的刺梨果子掛滿枝頭,數十名村民正在進行採摘。夏志祥告訴記者,2012年村裡組織栽種刺梨以來,自己陸續將家裡10多畝林地都種上了刺梨,至2016年開始收益,平均每年收入1.9萬餘元。
藏在深閨的維C之王“出閣”,源於2018年粵黔兩地在深化幫扶、加强特色資源開發、現代特色農業等領域的幫扶合作上達成的共識。於是,廣藥集團這位“有情郎”跨越山海來到貴州,對藏在大山裏的刺梨“一見鍾情”。
刺梨,生長於雲貴高原,以貴州為主產。刺梨富含多種營養素,尤其是維C含量出奇的高,是果中精品。過去,貴州刺梨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
廣藥集團,一家擁有悠久歷史的國有大型企業,主要從事中西藥品、大健康產品、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醫療服務等與醫藥整體相關的產品研製開發、生產銷售以及醫療健康養生服務的提供。
山情海意,一拍即合。廣藥集團迅速成立刺梨深加工產品研發攻關團隊,僅用98天,完成了“刺檸吉”的配方研發。2019年6月,“刺檸吉”系列產品在北京世園會上宣佈全面上市。
隨後,“刺檸吉”系列刺梨飲料、潤喉糖、氣泡酒、果醋等產品推出,社會好評如潮。2019年6月上市後,不到一年時間銷售額便超1億元。2020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
“有情郎”使出渾身解數,讓藏在深閨的刺梨身價陡增,刺梨搖身一變,成了增收致富的“金果果”。2021年,全省刺梨種植面積穩定在210萬畝。
“東部企業+貴州資源”,助力貴州刺梨走出大山,身價倍增。在貴州,在東西部合作東風勁吹之下,許許多多廣東企業成了“有情郎”,看上了貴州深藏大山裏的特色資源,雙方共同吹響了互惠共贏的發展號角。
“凉”菜“熱”銷,黔地農特產品找到“好婆家”
臨近中秋,暑氣初消,貴州烏蒙高原的“冷凉”蔬菜銷售依舊“火熱”。
眼下,貴州威寧江楠現代農業物流園內,工人們正忙著將剛從基地採收的新鮮蔬菜進行分揀、打冷、包裝、裝車,24小時之內,這些來自貴州威寧的夏秋冷凉蔬菜就可抵達廣州江南市場,端上餐桌時新鮮度不减。
“現在每天將近有800噸蔬菜運輸出去,包括大白菜、白蘿蔔、蓮花白等30個品種。”廣州江楠集團副總經理兼貴州威寧江楠現代物流產業園總經理李效軍說,威寧6至10月生長的夏秋冷凉蔬菜,能彌補粵港澳大灣區在高溫天氣下農產品品類短缺的不足,市場供不應求。
地處烏蒙高原腹地的威寧具有高海拔、低緯度、光照足、晝夜溫差大、農作物病蟲害少等種植冷凉蔬菜的先天優勢,種出的蔬菜品質上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過去由於交通閉塞,冷鏈物流缺乏,導致威寧蔬菜銷量有限,優質的農業資源變不成實在的收益。
近年來,通過廣東企業在貴州建立農業基地的示範和幫扶作用,他們的專業經驗與市場資源優勢彌補了威寧農業產業發展的“後天不足”,及時掌握市場資訊,把控培育蔬菜種苗類型及數量,從而實現了蔬菜種植科學化。與此同時,投資25個億建設的西南最大的蔬菜產業物流園落戶威寧,集交易、加工、冷鏈物流、大數據等功能於一體,補上了當地農產品在冷鏈、加工、分級包裝等方面的短板,持續增强供給端市場競爭力。
該項目完全建成後,能帶動周邊鄉鎮種植蔬菜1萬畝以上,帶動10萬畝以上訂單農業的發展,直接帶動5000多戶農民種植蔬菜,輻射人口2萬人以上,並輻射帶動威寧周邊蔬菜以及農副產品倉儲物流體系長足發展。
“把農產品的集散中心建在基地旁,减少中間環節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產業發展成本,讓貴州的農特產品穩定供給廣東市場。”李效軍說,不斷完善的農產品全產業鏈,為貴州的“凉”菜“熱”銷全國乃至海外注入了強勁動力。
以產品“牽線”,以市場“聯姻”,貴州高原的特色農產品在廣東找到了“好婆家”,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市場也到貴州做了“上門女婿”,兩地優勢資源形成互補,攜手邁向東西部合作新征程。
優勢互補,粵黔攜手振翅“比翼飛”
“喂喂喂……”9月4日,金沙經濟開發區貴州奧斯科爾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斯科爾公司),質檢員正在扯著嗓子調試音質。
生產車間裏,工人們在抓緊生產音箱、喇叭、線材……
2012年,遠在廣東深圳的奧斯科爾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决定到貴州金沙發展,成立了貴州奧斯科爾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發展至今,公司的生產基地已經全部搬到了金沙,從最初的1條生產線發展到現在的8條生產線,工人達200多人。
“我們總部在深圳,研發在深圳,基地在貴州,生產在貴州。”公司董事長張鋒說,公司40多人的軟硬體研發團隊留在深圳,便於研發團隊接收、分析和利用各種有用資訊,掌握市場需求,創新研發適宜市場的各種產品。
“廣東人才集聚優勢和各種研發配套完備也是大多數企業把研發基地放在廣東的原因。”張鋒說,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研發優勢,截至目前,奧斯科爾公司研發團隊共獲得了50餘項發明專利。
張鋒說,把基地建在貴州,把生產端放在貴州,是因為隨著貴州立體交通格局的形成,讓運輸不再成為貴州短板。當地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服務到位。能源特別是電能豐富且電價便宜,降低了成本。員工相對穩定,人力成本比深圳低一些,節約了成本。
隨著“東部總部+貴州基地”“東部研發+貴州製造”發展模式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奧斯科爾公司一樣,把總部放在廣東,把基地建在貴州;把研發放在廣東,銷售的產品卻是貴州製造。同心互惠拉動粵黔兩省經濟社會發展“比翼齊飛”。
資料顯示,圍繞“4+”合作領域,2021年通過粵黔合作新增引進落地企業202個,到位投資84.94億元;共建產業園區67個,其中農業產業園54個,引導入駐園區企業74個,入園企業實際到位投資15.64億元。
隨著東西部合作的深入推進,廣東與貴州心貼得更近,手拉得更緊,從單向幫助到互惠發展,“東部+貴州”的深化合作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謝朝政周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