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建議小學課本删除《憫農》,只因其中這一句,有道理嗎?

浙江 107℃ 0
摘要: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紳,既是唐代當朝宰相,又是悲天憫人的詩人,他所寫的《憫農》至今還被列在小學課本中。然而,近期卻有家長建議删除《憫農》,這是為何?看到這一幕,他滿懷同情和憤慨,於是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憫農》詩2首。《憫農》之所以一經問世就廣泛流傳,以至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正是因為句句都直擊人心,讓當時的底層人民真正有了被理解、被關懷的感受。

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詩句的字數上看,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不過在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五言和七言才是最常見的。唐朝誕生了無數經典詩篇,湧現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才華橫溢的詩人。李紳,既是唐代當朝宰相,又是悲天憫人的詩人,他所寫的《憫農》至今還被列在小學課本中。然而,近期卻有家長建議删除《憫農》,這是為何?

李紳,西元772年出生於湖州烏程縣,在他6歲時父親離世,一直由母親帶大。在母親的教導下,李紳漸漸生出了一顆善良的心,他總能與別人感同身受。青年時的李紳,曾親眼目睹過在地裏幹活的農民,他們終日勞作,汗如雨下,卻始終不得溫飽。看到這一幕,他滿懷同情和憤慨,於是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憫農》詩2首。

《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整首詩的一開頭,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辛苦的農民正在農田裏勞作,那一滴滴順著雙頰留下的汗水,灑在灼熱的土地上,正好解釋了《憫農》(其一)中的“一粒粟”到“萬顆子”的實現過程,唐代之所以會“四海無閒田”,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農民,在用自己的血汗澆灌土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兩句,不是李紳憑空而來的憤怒,而是長久的累積,很多人都身在福中不知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完全不考慮勞動人民在背後的默默付出。《憫農》之所以一經問世就廣泛流傳,以至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正是因為句句都直擊人心,讓當時的底層人民真正有了被理解、被關懷的感受。

《憫農》在百花爭豔的唐朝詩歌中,其實並不算驚豔,也更稱不上精品,但它抒發的情感,卻是最接地氣的,最貼近人民生活的。在繁華的生活背後,需要《憫農》的出現,需要李紳加以點撥,他可以通過這首簡短的五言詩,表達出勞動人民的辛苦與奉獻,他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可以關心他們、在乎他們,而不是整天在酒樓喝得爛醉,再賦詩一首,顯得那麼卓爾不群。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農民的辛勤勞動,就不會有桌上的白米飯。李紳可以把熱騰騰的飯食與農民的汗水結合到一起,讓人們意識到浪費糧食的可耻,可以說十分了不起。《憫農》被編入小學教科書中的初衷,也是為了從小就告誡孩子要珍惜糧食,不能鋪張浪費,很有教育意義。

然而,家長卻認為“鋤禾日當午”這句話有歧義,尤其是“日”這個字眼,在信息化的社會,孩子們總會接觸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而這句話公然出現在教科書中,也許會對孩子產生誤導,產生不好的影響。更何况,現在國家强盛,糧食產量豐富,機械化生產普及,完全不用再文宣農民的辛勞。所以有很多家長都認為,《憫農》應該從小學課本中删除。那麼,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