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甘肅從吐蕃手裡搶了回來,卻為了百姓的安危,自願入朝做人質

天津 56℃ 0
摘要:有人選擇得到權勢失去道義,那麼就有人選擇道義放弃權勢;有人選擇潑天的富貴那麼就有人選擇為國為民。而有這麼一個人,他生在戰亂的年代,毅然决定起義來反抗暴政,在奮起反抗的歲月裏運籌帷幄,收復被吐蕃佔領的土地和人口,帶領著歸義軍收回河西一十二州,戰功赫赫,受河西人民敬重。但他將吐蕃勢力驅逐出河西、隴右之地後,最後為了一方百姓安定卻入朝作為人質。

▲關注「中博藏博物館」收藏少走彎路

有人選擇得到權勢失去道義,那麼就有人選擇道義放弃權勢;有人選擇潑天的富貴那麼就有人選擇為國為民。

可是一時的得失並不能作為永恒的標準,有些失去的是當下的金錢和地位,收穫的卻是社會歷史的鐫刻。

而有這麼一個人,他生在戰亂的年代,毅然决定起義來反抗暴政,在奮起反抗的歲月裏運籌帷幄,收復被吐蕃佔領的土地和人口,帶領著歸義軍收回河西一十二州,戰功赫赫,受河西人民敬重。

但他將吐蕃勢力驅逐出河西、隴右之地後,最後為了一方百姓安定卻入朝作為人質。

他就是唐朝著名將領張議潮,他對於收復河西一帶的功績不可磨滅,但是為了百姓安定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權勢,讓我們看看他的一生如何捨得和得舍。

01生於豪門,迫於亂世

安史之亂後,盛世唐朝走向了衰落,中原藩鎮割據的局面逐步發展,而原本安心臣服的吐蕃和回紇等地開始出現不軌之心。

吐蕃本身內部由於奪權產生的混亂局勢正愈演愈烈,河隴地區的百姓民不聊生,正急待有人帶領他們走出這場混亂。

這時,出現了一個人,他出生於沙洲世代州將豪族,正躊躇滿志,親眼見證了河隴地區的人民水深火熱的境况,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正是那個時候真實的寫真。

張議潮在經歷了吐蕃如此殘暴的統治,對當時唐朝衰落的悲哀,對淪陷後遭到拋弃的平民百姓的同情,毅然决然選擇了能够直接幫助河隴地區百姓脫離悲慘命運的管道——起義。

與以前的起義相比,張議潮能够順利起義的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豪門大族的支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本身就出自於沙洲豪族,而且是敦煌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

即使在武則天時期豪門的地位和權勢進行了很大的衰弱,但是作為較偏遠的地區,影響相對較少且豪門大族歷經百年的沉澱也為張議潮的起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02沙洲起義,收復十一州

大中二年,在積累了充分的軍備物資進行充足的戰略部署之後,在張議潮的老家,也就是他最熟悉且根基最為雄厚的地方——沙洲,開始起義,也就是史稱的沙洲起義。

同時,此時正值吐蕃內部由於繼承權的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吐蕃的勢力也開始减弱,張議潮抓住最合適的時機,為起義增添新的助力。

隨著唐朝開始解决安史之亂留下的殘餘問題和國力的不斷恢復,極大地鼓舞了遠在河隴地區仍受吐蕃欺壓的少數民族。

在張議潮喊出“歸國”的口號推動起義時,更是得到了河隴地區大多數人的積極回應,從而不斷地推動了起義的進行。

接下來一鼓作氣,張議潮帶領著組建的起義軍直搗黃龍,將吐蕃軍隊逼得節節敗退,在吐蕃軍隊集中力量進行沙洲包圍時,他帶領軍隊殺出重圍,給予了吐蕃軍隊的致命一擊,也就是這一擊讓張議潮在河隴地區的威望不斷增加。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並沒有為一己之私選擇與朝廷為敵,沒有憑藉著世家大族和威望割據一方,更是以百姓為重。

沙洲收復後,張議潮著人回長安告捷,但由於回京途中需要經過凉州這一重要關卡,阻力重重,他不斷派出使節團隊回京,終於由高僧悟真率領的一隊到達天德軍,再由該地的指揮使報與京師。

三年後,張議潮又一次派人回京告捷,收復了除凉州之外的所有被吐蕃佔領的土地。由此,張議潮與其帶領的歸義軍被河隴地區人民所愛戴。

03收回凉州,入朝為質

在張議潮收回河隴十一州後,此時河西走廊中絕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被張議潮的歸義軍控制,而吐蕃的軍隊在經歷數次戰敗之後集結於凉州地區。

凉州歷來都是河西的軍事重鎮,也是吐蕃與突厥的的交匯點,只有切斷這個聯絡,才能孤立吐蕃的勢力,完完全全收復河隴地區。

待到時機成熟,張議潮决定率軍東征,歷時三年,最終收回凉州,自此河隴故地均被收回。但由於此時朝廷不復盛世,已經沒辦法完全掌握河西之地經營,再加上張議潮在擊退吐蕃時的豐功偉績和河西百姓的擁護,唐朝决定放權給張議潮,令其擔任節度使之責,代價是讓其兄入朝為質。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河隴之地終於恢復了往日的生機,恰在此時,張議潮身在京師的兄長離世。

這樣他就面臨著兩個選擇,其一是與皇室朝廷决裂,憑藉著河隴之地的多年經營和實力割據一方,將河隴百姓重新置於戰火;

其二是自己入朝為質,成為有名義但無實權的臣子,從而密切朝廷和河隴地區的聯系,使百姓休養生息,不再重新遭受戰火的洗禮。

為國為民的張議潮毅然選擇了第二種,由此,六十九歲的張議潮毅然選擇了歸順朝廷,入朝為質。

結語:

毋庸置疑,張議潮的選擇失去了已經擁有的權勢,從一個手握重兵,守護一方的大將變成了一個空有名號但無實權和兵力的臣子,這其中的捨棄是萬萬不能估量的。

在那個藩王背離朝廷,割據一方的年代,張議潮的選擇是完全無法理解的,他失去的太多,沒有足够的收穫來相彌補。

可是當失去的太多,自然會有相應的收穫,經歷了這麼多年,社會歷史終會給你結果,曾經割據一方的藩王臭名昭著,而為了百姓選擇隱忍的張議潮被永遠的銘刻。也許人們不曾認得你但是歷史會永遠記得你。

如果是你,你會與張議潮做出一樣的抉擇嗎?是選擇滔天的權勢還是選擇為百姓入朝為質?也許現在經過社會歷史的積澱,站在旁觀者和已知未來的身份上我們會很輕易地做出選擇,可是如果是真正體會那個年代和兩種命運的抉擇時我們又會怎樣呢?

其他人都在看

關注【中博藏博物館】公眾號

追溯民族文化之源

第一時間瞭解平臺推出的文化惠民活動

喜歡此文點擊“在看”鼓勵我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