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是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主要位於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從五代開始,燕雲十六州就被遼國佔據,成為了遼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北宋建立後,幾次想奪取燕雲地區,但都以失敗告終。人們往往站在北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認為燕雲十六州未能“收復”是一個重大遺憾。然而,當我們以遼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時,卻又是另外一個天地了。
一,燕雲十六州,遊牧和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
燕雲地區,在中國的版圖上非常特殊。這裡處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過渡地區,幾千年來,兩大民族對此地的爭奪就不斷出現。在上古時期,這裡生活的民族為鬼方、北狄等。3500年前,原本生活在遼河流域的商族從這裡進入了中原,並取代夏朝,建立了商朝。3000年前,西周又取代了商,一部分商族遺民退回東北,建立了孤竹、朝鮮等國。為了防止商族再次南下,周分封召公於薊,建立了燕國。
之後的3000年中,燕雲地區不斷上演類似的故事。從秦朝到魏晋,燕雲地區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抵禦遊牧民族南下的據點,但是燕山長城卻未能阻礙遊牧民族的南下。魏晋時期,從東北興起的鮮卑族開始湧入燕雲地區,最終佔據了此地,建立了燕、代等國家。後來,北魏統一了北方,而北魏的首都最初就位於平城,也就是雲州,現在為大同。
北魏入主中原後,很快就全面漢化,鮮卑族幾乎和漢族無異了。這時候,北魏也將燕雲地區作為抵禦柔然南下的據點,設定了六個軍事重鎮,史稱“六鎮”。六鎮的鮮卑武將並未享受到漢化帶來的好處,最終六鎮又爆發了起義,葬送了北魏王朝,而六鎮的將領們又建立了高氏、宇文兩大王朝。他們在北朝後期繼續漢化,最終使鮮卑族融入了漢族之中,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北魏六鎮
隋唐時期,突厥、契丹强盛,燕雲地區的軍事地位進一步提高。為了鞏固北方邊防,隋朝修建了南北運河。唐朝時期,在燕雲地區設定了三大節度使。最後的故事大家都已經知道: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起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平定後,三鎮並未被撤銷,而是繼續作為藩鎮保留,史稱“河北三鎮”。河北三鎮割據一方,不聽中央號令,儼然是一個小王國,而五代時期的諸多軍閥也是出自於河北三鎮,如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等。
在五代時期,契丹族强大起來,建立了遼國。遼國趁中原內亂,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中的大部分地區,後來石敬瑭又將五個州割讓給了遼國,也就是形成了“燕雲十六州”。北宋文人提出收復“燕雲十六州”,是站在漢族的身份上說的,而不是王朝的角度。
二,燕雲十六州改變了遼國
宋朝之前的中國民族鬥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北方的遊牧政權基本不會學習中原的政治制度,他們的首領自稱為“單于”“大汗”,不會稱皇帝。但是他們一旦入主中原,就會馬上全面漢化,將自己變成了農耕民族,並且又和塞外的遊牧民族對抗。北魏就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北魏北伐的對象是柔然、契丹,這些就是停留在塞外的鮮卑後裔。
如果繼續按照這個模式發展下去,那中原的農耕民族和塞外的遊牧民族永遠處於對抗狀態,無法實現在一個國家、一個體系在和平發展,那麼中國的疆域也很可能局限於長城之南。不過,燕雲十六州改變了這種局面。
遼國五京
遼國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之後,對遼國的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契丹族並未成功入主中原,這使得契丹族無法全面、迅速融入中原,同時讓遼國的戰畧重心繼續保持於北方大漠。其次,燕雲十六州雖然面積小,但是在遼國的地位卻很高。遼國有人口大約1000萬,其中南京道(燕京)就有人口220多萬,西京道(雲州)有170萬,燕雲地區的總人口將近370萬人,是遼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燕雲地區也是遼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遼國的大量的兵源、財源都依賴於燕雲。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遼國就必須在燕雲地區推行中原的統治模式。但是遼國大部分地區依然是遊牧地區,囙此推行“一國兩制”勢在必行,於是“南北院”制度產生,也就是“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這項制度改變了農耕民族和遊牧對抗的狀態,兩大民族開始在一個國家、一個體系下生活,交融,為建立二元一體的大帝國奠定了基礎。
也正因為有了燕雲地區,契丹族才將國名定為“遼”,並且仿照漢族稱帝,建立和中原類似的行政體系。遼國和之前的匈奴、突厥、回鶻等遊牧國家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為二元一體的,而後者只是遊牧一元的。
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契丹族也逐漸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是契丹族的漢化過程是緩慢的,這使得契丹族能够長期保持較强的戰鬥力。從歷史文獻來看,遼國契丹族已經自稱為“北朝”,並且將北宋稱為“南朝”,自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契丹族還認為自己的祖先出自於黃帝,說明他們和漢族有了共同的民族認同。
三,二元帝國的形成
遼國之後,燕京一帶就逐漸成為了中國的政治中心。金國建立後,並且將燕京定為首都,是北京正式作為王朝首都的開端。金國以漢族的體制來管理中原地區,以猛安謀克制來管理東北女真族地區,繼續發展著二元一體的帝國。
蒙古滅金之後,也開始了自己身份的轉變。窩闊台繼位初期,有人建議在北方大規模屠殺漢人,將黃河以北變成牧場。契丹族的耶律楚材則進行了勸止,並得到了重用。隨後,蒙古逐漸學習中原的制度,在北方建立管理體系。而鎮守管理中原的最高機構設置於燕京,為燕京行尚書省。在耶律楚材的推動下,蒙古在中原開始重用漢人、推行漢制、崇尚儒教,使蒙古開始從一個單一的遊牧政權轉為了二元帝國。
在蒙哥大汗時期,忽必烈總覽漠南漢地事務。他以燕京為基地,籠絡漢族子弟,推行漢法,最終得到了中原人士的支持。忽必烈的做法不符合傳統蒙古汗國的做法,遭到了蒙哥等蒙古貴族的不滿,這也預示著蒙古帝國即將分裂。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在漠南漢地自立,到1271年正式建立了元朝。元朝的建立,標誌著蒙古帝國成為了二元一體的國家。
元朝滅亡之後,明朝繼承了其漢地的版圖。明朝是在民族戰爭中建立的王朝,囙此具有强烈的華夷之防特徵。明朝在民族關係上並未繼承遼金元的二元體系,而是恢復到了唐朝之前的模式上。囙此,明朝始終只是一個局限於長城之南的漢族王朝,這是中國治國模式的一次大後退。
而真正能够繼承遼金元模式的是清朝。清朝入關後,將過去的二元體制進一步發展為了多元制度:以漢法治理內地十八省,以八旗制度治理東北,以盟旗制度控制蒙古……推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最終實現了對內地、東北、蒙古、新疆、青藏等地的有效管理。至此,中國遊牧農耕二元一體的國家就正式形成了。
歡迎關注公眾號:文史北斗。本人喜歡歷史,文化,文學,詩詞等,自從畢業以來一直在閱讀,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多有創作。我創立了的“文史北斗”,主要在於深度解讀歷史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你來關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