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駐津央企中交一航局負責處置的青凝侯淤泥填埋場應急處置項目順利通過交工驗收。處置過程中,項目部放弃常規的工廠化運營做法,創新管理模式;積極進行科研創新,解决多個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了“污泥篩分+污泥調理+脫水减量+協同處置”的總體技術路線,最終使青凝侯填埋場內約33萬噸污泥在短短的243天內全部實現减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處置目標,較既定節點提前20天完成處置任務。現時,項目正在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
青凝侯淤泥衛生填埋場位於西青區大寺鎮青凝侯村,是國內首座現代化專門污泥衛生填埋場,總占地面積337畝,於200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先後收納了河道清淤的淤泥、汙水處理廠的市政污泥和垃圾雜物等。為了根除污泥污染,使土地再利用,2020年12月10日,中交一航局承擔起了青凝侯污泥處置的重任,而如此複雜的污泥處置,此前在全國也沒有成熟的工藝。
“按照將原泥直接運輸到熱電廠和水泥廠進行處置的管道雖然簡單,但處置效率低,每天僅能處置不到500噸污泥。而項目採用的超高壓脫水工藝屬於固廢處理領域先進科技,現時市場無成套產品,加工製造週期長,按照2021年8月底完成處置任務,留給項目部的有效時間只有8個月零10天。”專案經理劉春銀說。面對擺在面前的種種難題,項目部决定放弃常規的工廠化運營做法,將怪手和環保渣土車替代提升機和運輸皮帶,提高篩分和脫水的靈活性;同時,在管理模式上也應用工程思維將挖泥、內部倒運、設備運行、污泥外運等模塊匹配到專業服務商,使之能各司其職、穩定高效地運行,有效地解决了生產線為污泥處置帶來的困擾。
今年4月,隨著最後一臺壓濾設備投產,項目部污泥外運處置逐步走上正軌。由於高黏度污泥的篩分設備在全國也沒有成品,項目部聯合礦業篩分機製造企業設計了篩分機。但隨著篩分的進行,項目團隊發現很多大塊雜質會像吸鐵石一樣黏在篩網的底部,降低了污泥篩分效果。隨後,項目團隊又設計了能使篩分機正反轉的線路裝置,使得污泥篩分效率大幅提升,並對其進行了自動控制系統改造。
此外,項目部還針對高黏度污泥的提升與篩分、填埋場存量污泥的調理與固化、超高壓脫水設備工藝參數優化等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累計開展了6項科研課題研發。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