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實幹苦幹,不舍晝夜戰灘區——“我們的付出換來羣衆的甜,值!”

山东 87℃ 0
摘要:在這場志在破解世紀難題的“大遷建”中,黨員幹部扛牢責任,勇於擔當,不舍晝夜戰灘區,用實幹苦幹讓灘區羣衆告別“水窩子”住上新房子。

在東明縣菜園集鎮鯤鵬社區,北王莊村黨支部書記姚松行(右)走訪搬進村臺新家的羣衆,瞭解羣衆需求。

“我們社區建得好,學校、衛生室、水電暖都有,我們都感覺從村民變成了市民。”9月1日,東明縣菜園集鎮鯤鵬社區1號村臺村民陳學美剛剛報名加入了社區舞蹈隊。

落實遷建工作跑壞八雙鞋的東明縣焦園鄉武裝部部長鄭强勝說,看到黃河灘區羣衆過上好日子,再跑壞八雙鞋也是值得的。

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頭。2021年5月底,隨著東明縣最後一批12個灘區村4843戶村民選房到戶,至此,菏澤市黃河灘區28個村臺社區已全部分房到戶。在這場志在破解世紀難題的“大遷建”中,黨員幹部扛牢責任,勇於擔當,不舍晝夜戰灘區,用實幹苦幹讓灘區羣衆告別“水窩子”住上新房子。

 鄉鎮幹部“引薦”,家門口上班

8月27日早6點,東明縣長興集鄉10號村臺村民王榮花吃完早飯,便出了門。10分鐘後,她來到距村臺不遠的果蔬大棚基地,除草鬆土、扶秧搭架……“一天能掙60元。”

“俺家5月份就搬到村臺上了,但新家距離農田遠,乾脆流轉了出去。”王榮花說,後來在鄉鎮幹部的“引薦”下,她來到了果蔬大棚基地上班。在這裡,像王榮花一樣的灘區村民有數十人,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我們考慮到灘區羣衆從原來老村搬到村臺,肯定會出現异地搬遷後生產地距生活地遠的問題,於是經過多方協調,根據村民意願,就近安排就業。”長興集鄉10號村臺鄉級指揮長郝成銳說,像王榮花這樣將土地流轉出去,再加上在這裡打工,一年會有兩份收入,生活也會更有奔頭。

在東明縣沙窩鎮馬集社區的條編工藝加工點,記者看到一根根藤條在村民周鳳姣巧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就成了一件漂亮的小花籃,周鳳姣說:“搬了新社區,家門口就能賺錢,可方便了。”

“搬出了‘窮窩窩’,還得給百姓致富的‘金手指’。”沙窩鎮黨委書記邢鵬英和鎮上的幹部,幫著村裡規劃產業發展:馬集社區條編工藝點用工100人左右,尚莊社區條編工藝點用工130多人,尚莊社區正在洽談引進一家服裝加工廠,開業後預計吸納家庭婦女180多人……“所有從業人員都是社區人員。”邢鵬英說。

“我們打算保留部分灘區內的房臺老宅,打造一批具有黃河特色的民居民俗、黃河灘區體驗區等,將其以一種黃河文化的形式傳承下去。”郝成銳說,在未來發展規劃中,24個村臺將有效串聯起東明國家級黃河濕地公園、高村黃河文化苑等旅遊資源,打造蘊含黃河文化、彰顯黃河灘區生態優勢、獨具東明縣文化底蘊的精品旅遊線路。

“以心換心,最見真情”

如今的東明縣長興集鄉10號村臺,家家戶戶“小別墅”,社區服務配套齊全。可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大工地。

受疫情、降水沉降、地基處理等影響,2020年5月8日,10號村臺才陸續施工,是東明縣開工最晚的。

“10號村臺不僅開工晚,而且占地面積大,需要安置2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1964戶7844人,是回遷村民最多的。”東明縣副縣長、長興集鄉10號村臺縣級指揮長李明軒說。

“一開始,縣鄉幹部想去做工作,卻進不了村民的門。”李明軒說,為了打開局面,先由村幹部對老支書、家族長以及羣衆親戚等做思想工作,將心比心,用誠意打動羣衆,不讓羣衆有任何後顧之憂。

“以心換心,最見真情。羣衆從心裡認同搬遷。僅兩個月,就實現了和諧搬遷。”李明軒說。

邢鵬英負責的馬集行政村是東明縣唯一一個在黃河西岸、實施跨河、跨鄉鎮搬遷的村,涉及7個自然村。“為了制訂搬遷安置方案,邢書記常常加班至淩晨,而且事無巨細,把老百姓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誰心裡裝著百姓,百姓心裡就裝著誰。”馬集村黨支部書記馬會文說,方案出來後,村民3天就簽完了協定,一周就搬完了。

馬集外遷社區開工時正值寒冬臘月,村民看到指揮部人員寒風中徹夜守在工地上,便從家裡拉來柴火取暖。“為了這麼好的老百姓,再累再苦也值了。”回憶起來,馬集外遷社區縣級指揮長、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東燕仍不禁動容。

去年冬天,為了保證東明縣長興集鄉2號村臺工程進展順利,縣級指揮長、東明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辛繼梅和其他指揮部人員吃住都在工地上。村臺距離黃河河道7.5公里,村臺抽沙淤填全靠鋪設的5條抽沙筦道持續運轉。“為確保抽沙淤填進度,我們採取了‘人盯筦道’的法子,每天都要巡查一遍。一次趕上數九寒天,正下著雪,灘區裏吹來的風冰冷刺骨,即便我穿了兩層棉衣,仍禁不住打哆嗦。”辛繼梅說,指揮部的幹部們守著冰冷的筦道,打動了老百姓的心。

定計畫、抓進度、卡節點、促工期……辛繼梅她們經受住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如今看到村臺便利的配套設施,以及灘區羣衆熱情洋溢的笑臉,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搬進新村臺,謀劃新生活

現在每天早上不到6點,東明縣菜園集鎮北王莊村黨支部書記姚松行的身影,都會出現在白牆灰瓦映襯的村道間,晨跑中,他時不時望向兩側的“犄角旮旯”。一旦發現施工不到位的地方,他便掏出手機拍下照片。

“村臺建設是個大工程,總有遺漏的‘邊邊角角’,我把它們拍下來發給村臺上的施工隊及時修補。”姚松行說。

“灘區遷建,我們村‘兩委’班子是最先沖上去的。”姚松行說,那段時間,為了能爭取村民下地幹活前的空當,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講政策、談搬遷、解難題,一遍又一遍。

這段時間,姚松行感覺工作好做了,村民們的變化挺大,原來在村裡家家各忙各的,想組織起來做點事挺難,搬進新村臺後,幹部帶頭說幹點啥一呼百應。

灘區遷建只是邁向新生活的第一步。姚松行盤算著,待老村全部拆遷複墾後,他們準備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記者李麗趙念東)

标签: 三農 黃河 時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