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怪聞:明知庫兵從銀庫裏偷銀子卻不抓?這是為什麼?

甘肃 56℃ 0
摘要:刑部尚書更查出重要真相:該年新收的白銀一分不少,往年積存的白銀,卻不翼而飛。

答:在清代的各類大案裏,發生在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戶部銀庫失竊案”,堪稱是樁既重口味,又信息量巨大的案件。

道光二十三年,即喪權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的次年,剛剛挨過打賠過錢的大清朝,竟又鬧出個奇事:一個管理銀庫的庫丁張誠保在偷庫銀時被抓,道光皇帝聞訊後警覺起來,乾脆命人徹底查了查戶部銀庫,這一查就是晴天霹靂:看上去無比神聖的大清戶部銀庫,理論上該有白銀1218萬兩,實際卻只有293萬兩,累計虧空900多萬兩。刑部尚書更查出重要真相:該年新收的白銀一分不少,往年積存的白銀,卻不翼而飛。

也就是說,這些“虧空”的白銀,就是被“盜”走了。

九百萬兩白銀是什麼概念?1842年的《南京條約》裏,清政府賠給英國侵略者的賠款,折合成白銀是一千四百多萬兩。換句話說,戶部銀庫“虧”掉的這些錢,相當於賠款的六成多。這樣一筆鉅款,難道只是被幾個小小庫丁給“盜”走了?

在《清朝野史大觀》裏,對這事兒更給出了“重口味”解釋:偷銀的何止一個張誠保?反而是幾十年來一代代的庫丁們。而且這幫人為了多偷點,還練就了“肛門夾銀”的神功。有的庫丁每次值班,就把銀庫的銀子夾進肛門裏帶出去,其中的高手,甚至能一次“夾”出百兩銀子。要知道道光年間白銀外流嚴重,一兩白銀就可以兌換一千六百文製錢,庫丁們的這“神功”,可以說日進鬥金。

當然,這“神功”的說法,基本還是來自於野史。但比這“重口味野史”更驚悚的事實是:戶部銀庫“丟銀子”這事兒,長期以來在清朝官場上,可以說除了皇帝本人外,幾乎地球人都知道。但哪怕如此,也是沒人抓沒人管,如果不是這次張誠保意外落網,各級官僚還會繼續裝糊塗。

為什麼都裝糊塗?清代的一些史料記載:清朝戶部庫銀的糊塗賬,其實從乾隆年間就開始了,然後子子孫孫,都是這麼糊塗,發展到道光年間,已經成了五十多年的爛帳。那就沒人查過?其實清王朝本身就有固定的“查庫”制度,由禦史們來戶部銀庫查帳,但是到了清朝中葉,這事都形成了潛規則:每次禦史來查庫,都要先收三千兩白銀的禮金,就連禦史們的僕人,也要收三百兩銀子的門包。這麼一頓操作,自然是啥都查不出。

而且更讓道光皇帝震驚的是,待到“戶部銀庫案”案發,爛帳查了個底朝天。從乾隆年間到道光年間的半個世紀裏,竟只有兩三名禦史拒絕了賄賂,沒有拿過好處,其他人卻早已同流合污。這樣一來,所謂的大清朝銀庫,就變成了管庫官員、小吏、庫丁們的提款機,每年放心大膽從中摟錢。就算少數良心禦史要查,在他們的百般阻撓下,也是啥都查不出來。

更讓人無言的,是此案的處理結果:如此觸目驚心的大案,道光皇帝卻還是輕輕放下,大多數的涉案官員,都只是“判賠”。當然,此案波及的範圍還是很廣,從嘉慶五年到嘉慶二十三年,凡是擔任過銀庫職務和查庫禦史的官員,都要賠償銀庫的損失。一比特未來大清朝“老佛爺”的父親也捲入其中,一度鋃鐺入獄,後來咬牙賠了一萬六千兩,才算把自己“贖”出來。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查庫中堅持原則的一些禦史,也被勒令判賠。比如曾經嚴查戶部庫銀的清代清官駱秉章,也被判賠了一萬兩千八百兩。這樣的賞罰不明,自然也起不到整肅官場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戶部庫銀”鬧劇,在道光年間並不是孤例,在道光皇帝的執政時期,大清全國上下,已經發生了多起類似的“監守自盜”事件。道光五年時,廣東就有官員通過假造文書,騙取庫銀數萬兩。道光二十八年時,又查出清朝歷任運司出借公款近十萬兩。道光二十九年時,又查出浙江省虧空庫銀二百多萬兩。可以說,大清朝的府庫,早已成了貪官污吏眼中的肥肉,想怎麼挖就怎麼挖。

這樣一個連自家府庫都看不住的清王朝,腐敗到了骨頭裏,國家又糟爛到什麼地步?閉著眼睛就能想。如此景象,在鴉片戰爭裏一敗塗地,其實絲毫不奇怪。清王朝落後挨打的教訓裏,其實也更有如庫銀案這般,貪腐亡國的深刻教訓。

參考資料:《道光傳》《清朝野史大觀》《清史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