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在人生道路上錯走了一步,無論後來怎樣彌補都沒有用

陕西 76℃ 0
摘要:一個人如何在其人生道路上走錯了關鍵的一步,將有可能會給你帶來終生遺憾的。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明末清初歷史人物洪承疇,本來是明朝的陝西三邊總督,在調任薊遼總督與清軍作戰的松錦之戰中,戰敗後投降了清朝,從而走出了其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錯步。之後,無論他如何去設法彌補這一錯誤,都無濟於事,漢奸、賣國賊的惡名始終伴隨他終生。然而,洪承疇是在鎮壓農民起義軍中,升官發財,並且逐步享有名聲的。

洪承疇,在人生道路上錯走了一步,無論後來怎樣彌補都沒有用

一個人如何在其人生道路上走錯了關鍵的一步,將有可能會給你帶來終生遺憾的。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明末清初歷史人物洪承疇,本來是明朝的陝西三邊總督,在調任薊遼總督與清軍作戰的松錦之戰中,戰敗後投降了清朝,從而走出了其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錯步。之後,無論他如何去設法彌補這一錯誤,都無濟於事,漢奸、賣國賊的惡名始終伴隨他終生。

下麵就來說說洪承疇為什麼要投降清朝?又是如何在清朝為官時,設法去彌補自己的錯誤行徑的?其最終結局怎樣?

一。靠鎮壓起義軍,升官揚名

洪承疇從小家裡很窮,他在11歲時,就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了,只能幫母親上街賣豆腐乾。後來有家學館的先生,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賞他的才氣,就免費收洪承疇為徒,讓他重返學館讀書。

洪承疇向先生借閱《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籍認真研讀,並在從小就表現出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由於他學習刻苦認真,後來的科舉考試也較順利。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疇在前期中舉人的基礎上,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14名,被賜進士出身。並從此入仕為官。

然而,洪承疇是在鎮壓農民起義軍中,升官發財,並且逐步享有名聲的。從崇禎二年(1629年)到1639年的十年間,洪承疇先後參與鎮壓了陝西、張獻忠、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特別是曾大敗李自成,讓這支起義軍僅餘18騎,而敗走入陝南商洛山中,迫使農民起義從此陷入低潮。

洪承疇因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被朝廷升任三邊總督,並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

二。兵敗松錦後,投降清朝

內戰神勇的洪承疇,在碰上實力強大的清軍時,卻因朝廷決策失誤而慘敗,並且成了清軍的俘虜。在與清軍的松錦之戰中,朝廷不採用他“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的策略,逼迫他採取速戰速決的方針。

當清軍攻到錦州外城,且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系,又切斷了明軍的糧道,斷絕了洪承疇的歸路時。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可各部總兵官則主張南撤,經過集體商議後,準備背山突圍。最後造成明軍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清軍發動夜攻,松山城被攻破,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被捕後,起初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投降。後在清朝吏部尚書範文程的勸降,以及皇太極親臨他面前“噓寒問暖”之下,與祖大壽等降將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從而走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錯步。

三。雖設法彌補,但駡名難消

剛剛投降清朝時,皇太極表面上對洪承疇恩禮有加,但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命令他只能待在家裡,不得任意外出。除有事諮詢他外,就沒有委以任何官職。

隨著清朝政權的逐漸鞏固,後來的攝政王多爾袞,以及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還以洪承疇在明朝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等,讓他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

而洪承疇一方面為了報答清朝皇帝的器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試圖彌補背明投清的過錯,所以在清朝任職期間,在軍事上,他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

同時,洪承疇在政治文化上,建議滿人“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宣導儒家學說,囙此淡化了滿漢兩族之間的差异,維護了清朝的統治地位。

在對待百姓方面,洪承疇也做了些實事。如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昆明並且平定雲南後,洪承疇看到雲貴地區地瘠民苦,就上疏請發國庫銀去賑濟貧民,還建議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餘部進軍,使戰亂之後的雲貴地區,社會秩序趨於安定,生產也開始恢復。

雖然洪承疇做了不少有利於清朝,以至於百姓的“好事”,但是始終很難磨滅他漢奸、賣國賊的惡名。最讓洪承疇困擾的是,他既受到明朝遺民的强烈排斥,也沒有真正被清朝接受過。這讓洪承疇的最後歲月,籠罩在屈辱和尷尬之中。

如洪承疇入清後曾回鄉省親,並在泉州建造府第。但當洪府落成後,卻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都拒絕入住。

1647年(順治四年),洪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後,立即派人奉迎老母北上,想要好好盡一番孝心。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掄起棗木拐杖就打,口中還罵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叫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這洪老太太千里迢迢、不辭跋涉,也要為中原百姓出一口惡氣,其民族氣節備受後人讚譽,“洪母罵子”的故事也成為傳統忠義教育中典型的事例。而洪承疇的弟弟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就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之後攜母親生活在船上隱居起來了。

更有人在大年初一的早上,送了一付諷刺對聯貼在洪承疇家大門上:“忠義孝悌禮儀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聯缺“耻”,下聯忘“八”。合起來就是無恥的王八。

再說清朝對洪承疇的態度,入關之初,他曾建議滿族權貴漢化,學習儒家禮儀。而“漢化”了的滿族人,在接受了儒家的倫理綱常之後,卻也認為洪承疇是個名節有虧、不忠不孝之人。那麼,清朝的“功臣”洪承疇退休時又會享受何待遇呢?

當時的清朝康熙皇帝,只授予洪承疇微不足道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可憐的洪承疇在犧牲名節、效力20年、幾經大戰引導清朝坐穩江山之後,只換來了小小的輕車都尉,這又給譴責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諷刺的新內容。

更有勝者,後來乾隆皇帝以儒家聖賢後裔和華夏共主自居,他與漢族文人相唱和,便開始褒揚史可法、黃道周等忠君愛國的榜樣。而使得洪承疇“叛明”的污點開始掩蓋“效清”的功績,其形象顛倒了過來。清朝最終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只是念其功大,才將其列為貳臣甲等。

總之,明末清初歷史人物洪承疇,本來是明朝的陝西三邊總督,在調任薊遼總督與清軍作戰的松錦之戰中,戰敗後投降了清朝,從而走出了其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錯步。之後,無論他如何去設法彌補這一錯誤,都無濟於事,漢奸、賣國賊的惡名始終伴隨他終生。

洪承疇的經歷啟發我們:人們在關鍵時刻,决不能走錯路,否則,即使像洪承疇那樣,想方設法去彌補,也會無濟於事的,其惡名或罵名將很難被抹去,甚至可能會陪伴你終身。我們應該加強學習,跟隨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更新自己的世界觀,防止誤走彎路與錯路,從而能够過好我們幸福美好的每一天。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