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攜手謀發展共同邁步新征程

云南 82℃ 0
摘要: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沒掉隊;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各族幹部群眾齊心攜手向前,一幅新時代的發展畫卷在雲嶺大地徐徐展開。相依相存齊心攜手向未來金秋九月,千年梯田一片金黃。

生產生活全面改善、產業培育大步向前、羣衆收入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4%,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年均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雲南各族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的主線,用發展解决民族地區的各種問題。

多年奮鬥,今朝夢圓。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沒掉隊;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各族幹部群眾齊心攜手向前,一幅新時代的發展畫卷在雲嶺大地徐徐展開。

夯實基礎駛上發展“快車道”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我省第一個民族自治州,過去交通閉塞、產業發展低效,全州12個世居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比高達93.4%。

猛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委會曼班三隊就曾是其中一個貧困村。曾擔任鄉村教師的刁俊芝1970年第一次去曼班三隊,由於杈杈房掩藏在密林中,在當地老工作隊員帶領下,短短10多公里的距離找了整整兩天。“當時全村沒有人會算帳,每到分秋糧時,政府就派老師來幫忙算帳。”刁俊芝說,村民上工一天就在葫蘆裏放一個小石子計數,她的工作是把石子數清,以此來分糧。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為了讓這個“直過民族”拉祜族羣衆聚居的村寨走出貧困,當地黨委、政府從就近搬遷到駐村扶貧、從“三通一平”到農業培訓,一步步啃下“硬骨頭”,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如今的曼班三隊,家家戶戶有了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無線網路覆蓋村寨,時髦的年輕人開通了直播帳號,步入電商時代。

這樣的滄桑巨變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並非個例。最近,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九河鄉金普村出了件新鮮事,以前村中的貧困戶熊傑如今成了養羊大戶,現在騎著電動車放羊了。“沒想到好日子來得那麼快。”這位普米族漢子說,“現在精力沒以前好,但村裡道路都硬化了,電動車方便快捷,今後的日子也會更好。”

地處高寒山區的金普村是玉龍縣普米族羣衆最多的村子。以前,村民住房多為簡陋、矮小的木楞房,村裡道路泥濘、晴通雨阻,農資運輸與看病上學十分不便。

脫貧路上,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通過實施特色村寨、民族團結示範村等項目建設,村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通過開展新型職業技能培訓,引導羣衆種植中藥材、養殖黑山羊等,羣衆的生活越過越滋潤。

我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重要位置,經過多年勵精圖治,一個個像曼班三隊、金普村一樣曾經落後的少數民族村寨聯通了外界,駛上了發展快車道,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夯實。

加大投入打開羣衆致富門

綜合資金、力量向深度貧困地區、民族聚居地區聚焦發力、集中攻堅,新產業、新模式在雲嶺遍地開花,為少數民族羣衆打開一道道致富門。

佤族藤篾鼓凳編織是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猛撒鎮翁達村的傳統工藝,但過去很長時間裏,由於當地生活水準低下,羣衆紛紛外出謀生,這門手藝瀕臨失傳。隨著近年來生產生活水準的改善、收入的提高,翁達村佤族羣衆重拾這項傳統技藝。“外界對我們佤族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對藤篾鼓凳的需求越來越大,產能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俸紹春介紹,2012年,村裡成立合作社,統一收購外銷,既提高了生產組織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又新增了羣衆收入。現在,從事藤篾鼓凳編織的農戶有100餘戶,戶均增收3.6萬元,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地處中緬邊境的隴川縣隴把鎮龍安村,曾是“家家靠種地,幾代不出山”的貧困山寨,很多景頗族村民守著“懶莊稼”甘蔗過活,經濟來源單一、收入不高。2016年以來,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對口幫扶隴川縣景頗族,通過實行甘蔗收購價與食糖銷售價格掛鉤聯動二次結算辦法,確保甘蔗收購,穩定了農戶收入。同時採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新植桑園1.8萬畝,建成4個250畝以上連片示範基地,戶均實現增收6183元。

遠隔崇山峻嶺,一樣心手相牽。“他們遠道而來,幫助我們發展經濟。雖然民族不同,但溫暖得就像一家人。”說起村裡的變化,景頗族村民孔令東激動不已,“我們家獲得安居房項目補助等,與其他1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樣,都蓋起了新房。”

“十三五”期間,我省全力幫扶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群體和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實施三輪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引領建設工程,抓脫貧、固團結、强引領,打造了36個示範縣、264個示範鄉鎮、3711個示範村,帶動各族群眾全部脫貧。

相依相存齊心攜手向未來

金秋九月,千年梯田一片金黃。在元陽縣,傣族群眾生活的河壩地區春天來得早,傣家人管理著耕牛儘早插秧,而哈尼族等其他民族居住在山上,天氣凉爽插秧較晚。兩個不同民族的羣衆形成了幾家人共同飼養耕牛,共同分享豐收喜悅的習慣。

圍繞著元陽梯田,耕牛成為一條紐帶,一頭系住河壩,一頭系住高山。“牛親家”變成了“人親家”,各民族羣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用雙手創造著美好未來。

“俐侎山,披綠衣,茶葉尖尖換金銀;魔芋果,土生金,男男女女笑開顏。”在永德縣烏木龍彝族鄉烏木龍村,享受著小康新生活的俐侎羣衆唱起新歌。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個分支,他們身著黑衣,聚居的山寨被稱為“黑衣部落”,地處偏遠、土地貧瘠、發展滯後。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好政策接連而來,點燃了俐侎羣衆的發展熱情,他們紛紛加入合作社,大力發展魔芋、有機茶、水果蘿蔔等種植業,開展生態猪、黑山羊養殖等特色訂單農業,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聯合發展態勢,俐侎羣衆的年收入從不足千元一躍突破萬元,黨的光輝照亮了這個“黑衣部落”。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雲南不斷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人民。情感相親相近,經濟相依相存,在彩雲之南的神奇沃土上,26個民族正攜手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